《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938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docx

《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一)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D5.B6.C7.A8.D9.B10.B

11.C12.A13.B14.D15.D16.C17.C18.D19.C20.D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学:

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师的人际知觉:

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

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义务教育: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三、简答题。

1.答:

(1)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2)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3)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4)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5)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6)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7)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8)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2.答: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治理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3.答:

学校还有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一些微观环境。

(1)同伴影响:

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2)花盆效益:

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3)教师的期待效益:

教师对差生的期望传递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4.答: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使学生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答: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

(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四、论述题。

1.答:

(1)针对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激变期,发育快、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

要防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正常的体育锻炼,过重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以至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

要保证学生的正常作息时间,也要防止因运动量过大而影响健康。

(2)针对学生进入性成熟的过渡期带来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减少初中生对自己身心变化不良的好奇心或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帮助他们懂得在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重和尊重对方,懂得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

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和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向上的兴趣,帮助他们将精力放在学习、工作上,在健康的生活中度过这一阶段。

(3)针对初中生渴望有独立性而又自控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

因此,教师自己要注意教育方法,也要向家长介绍教育方法。

可以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选择良友的教育,也可以用积极、健康、有趣的活动代替学生无益的活动,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要过多地挑剔,更不能讽刺、打击。

应该精心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针对他们敬佩和向往英雄模范人物,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意的发展和巩固;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帮助他们弄清外表美与心灵美的关系;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注意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

2.答:

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一般有两个内容:

(1)安排学生到公共文化机构进行活动;

(2)请这些部门的同志帮助把关,引导学生不要去接触一些还不适宜接触的东西,把在公共场所有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反映给学校。

事先双方一定要作好周密的安排。

学校应派专人具体负责,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

有条件的话,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协议和制度,以保证相互配合的稳定性。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二)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B4.A5.D6.A7.A8.D9.D10.B

11.D12.D13.B14.D15.B16.C17.A18.B19.C20.B

二、概念解释题。

1.个体发展:

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2.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

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3.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秩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4.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

学习方法知道的目标: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三、简答题。

1。

答:

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

(2)基础性;(3)内化性;(4)综合性。

2.答:

(1)课堂播放教学法;

(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3)程序教学法;(4)机器考查分析法。

3.答:

(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4.答:

(1)性格有好坏之分:

①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②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③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③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5.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1.答: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

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学校亚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首先是指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构成——课程里所包含的文化产品。

在“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着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这主要通过学校中各类成员间,包括师生问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要求体现的。

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则是社会文化通过渗透的方式在学校中非正式的表现。

最后“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校园的环境文化及学生在课外所开展的各种娱乐、科技、学科及社会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等。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播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为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技术前提。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化,改变了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地位,惟一中心成了多中心,从而也削弱教师传递信息的职能。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新人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

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产生多面的间接影响:

①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②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文题。

教育普及文化的功能不只是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

如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达到科学、健康、文明的水平,没教育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2.答: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相互态度师生情感关系师生在课堂合作关系效果对立型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服学生情绪不愉陕,师生相互疏远、紧张、对立。

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

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已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

依赖型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采取服从态度。

师生之间感情平稳,无冲突。

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从知识的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自由放任型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课堂气氛淡漠。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行其是;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地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民主型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的人格态型。

每一个从业的教师,都有一个稳定的倾向性的职业人格态型,它决定多样的教学风格,影响这多种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

它构成教师具体行为的组织机理,还直接产生着教学效益。

(1)父母态:

父母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似的色彩。

在教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孩子”,强调指令行为;在课堂上,教学知识精确、清楚、纪律好;在处理与外部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利益。

这种类型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好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严厉,也有温和。

他们是智慧、真理和知识的施与者,但又比较漠视学生关心的事物和兴趣,不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情感。

(2)成人态:

成人态人格结构,则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

其教学行为大多数具有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①自我广延的能力。

②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

③悄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④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

⑤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

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这类教师往往以学者的理智的学院式的态度对待学校传统。

他们关心学生的需要,热心的照顾学生的需要,教条主义少一些,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吸收得快。

他们富有同情心并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注意教室环境和班级气氛,能巧妙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儿童态:

儿童态人格结构的人常常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其教学行为是:

无甚主见,不善于临场决策,感情用事;一味做学生的兄弟或姐姐,忽视师生问的角色差别,处理问题情绪化;按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方式多变;不能控制自己,易冲动、好激动、喜欢诙谐。

很少有肯定性的意见。

(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相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教师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教师与学生关系知觉表现为两种,①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

②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

教师在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中,不管教师想法如何,他们的行为必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

因此,教师就要建立正确的学生的知觉观,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上得心应手。

教师的人际知觉在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知觉失真。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摩擦和矛盾交往的情境里。

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失真还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直觉偏见,即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情绪和品质来判断别人也有类似的情绪和品质。

教师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互当尊重,提倡并注意培养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体特长,反对用专制的办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死板、教条的模式限制儿童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三)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B4.A5.C6.C7.B8.B9.C10.D

11.C12.A13.A14.C15.D16.D17.A18.B19.A20.C

二、概念解释题。

1.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校风: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3.相关课程:

亦称“联络课程”。

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

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言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素质教育:

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答: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答: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教室常规。

3.答:

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4.答: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的冲突;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5.答: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四、论述题。

1.答: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必修课的比重。

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单一的必修课类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

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修课所占比例多大,原则上是要保证学生掌握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艺方面的,或职业技术方面的。

选修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定选修课,即把有关选修课分成几组,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组或在各组中选择一二门;另一种是任意选修课,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

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课程主要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

就一般而言,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主要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侧重于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

同时又顾全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并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课程计划中来。

这样有利于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应付敷衍。

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2.答: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②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③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

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时,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其次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把错误的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因为只有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

①实物直观;②模拟直观;③语言直观。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

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5)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苜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

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7)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四)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A5.A6.B7.C8.C9.D10.A

11.D12.D13.C14.B15.C16.A17.B18.C19.C20.C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具体化。

2.人际环境:

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

3.融合课程:

亦称“合科课程”。

由若干相关科学组合成的新学科。

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科学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现代人的人格特征:

即具有理智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

三、简答题。

1.答:

(1)说服教育;

(2)榜样和示范;(3)锻炼;(4)修养;(5)陶冶;(6)评价。

2.答: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

①强制性的因素;②亲和性因素;③操作性因素。

3.答:

(1)由于家长在职业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同影响;

(2)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道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3)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

(4)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

(5)家庭的气氛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

(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4.答: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5.答:

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种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四、论述题。

1.答: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

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

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

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

它必须用学生可判断分析的具体行为来描述,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

从广义讲,包括终极目标,即国家教育宗旨;中程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短期目标,每科每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有三类情况。

第一,用教育目标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