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大纲.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在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中国文化概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较之类似中国文化史有所不同,作为概论,主要是按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是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它更具有专题性和特殊性,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三、教材与教辅资料
本课程教材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既要对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枝节材料所淹没,要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试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中国文化分析报告。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5.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音像课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学习教学录音带,开展自学音像教材后的学习交流活动。
六、六、 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与中国文化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识记中国文化中的一般概念、原则及有关知识。
3.理解中国文化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4.掌握重要中国文化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并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一、 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和音像课教学辅导。
学员自学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践考察等相应的环节。
理论教学重在自学,结合中国文化概论作业实际,宜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践技能教学,可通过自学,在明确一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理解有关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工作完成书面作业,培养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
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
二、二、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本科
课内
学时
专科
直播课堂
面授
辅导
绪论
6
3
第一章
3
2
第二章
6
3
第三章
3
2
第四章
24
12
第五章
6
3
第六章
3
2
第七章
3
2
第八章
3
2
第九章
3
1
第十章
3
1
第十一章
6
3
第十二章
6
3
第十三章
6
3
第十四章
3
1
第十五章
6
3
第十六章
6
3
第十七章
6
3
第十八章
3
1
第十九章
3
1
学时总数
108
54
8
二、教材说明
文字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绪论和上、中、下三个专题教学单元。
除绪论外,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章教学模块。
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
教学指导融合于文字主教材之中,是本课程文字教材的特色,目的在于方便学员自学。
本课程另配有4学时的教学录音带,它们是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
教学录音带的内容是简要讲述本课程所包括的基础知识,对重点中的难点问题作补充讲解说明,以帮助学员学习理解、强化记忆。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绪论
(一)
(一)教学内容
1.1.★文化的性质。
2.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3.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性质。
2.★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基本关系;掌握狭义文化的内涵。
1.1.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2.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二、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
(一)教学内容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三、三、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
(一)教学内容
1.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4.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5.5.★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四、四、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一)教学内容
1.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2.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2.★了解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了解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五、五、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教学内容
1.1.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2.2.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3.3.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4.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5.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6.隋唐:
隆盛时代。
7.7.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8.8.辽夏金元: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9.9.明清:
沉暮与开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2.理解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殷商神本文化;
周人的文化维新。
3.掌握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4.4.掌握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宏阔的文化精神;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5.5.掌握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6.6.掌握隋唐:
隆盛时代。
▼文化背景;
▼文化气派;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7.掌握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理学建构;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市民文化之勃兴;
教育和科技成就。
8.8.掌握辽夏金元: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9.9.掌握明清:
沉暮与开新。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早期启蒙思潮;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六、六、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
(一)教学内容
1.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2.2.中国文化与外域的交汇。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2.理解中国文化与外域的交汇。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七、七、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一)
(一)教学内容
1.1.★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2.2.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3.3.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4.4.★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2.了解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3.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5.5.★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八、八、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2.2.★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3.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2.★了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3.★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九、九、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一)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2.2.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二)
(二)教学要求
1.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2.2.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一十、十、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2.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3.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3.★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一十一、十一、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一)教学内容
1.1.★辉煌的远古艺术。
2.2.★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3.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辉煌的远古艺术。
2.★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3.3.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十二、十二、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2.2.★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3.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2.★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十三、十三、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教学内容
1.1.★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2.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3.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2.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了解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一十四、十四、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远古宗教。
2.2.★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3.3.★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4.4.★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远古宗教。
2.★理解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3.★理解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4.4.★理解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十五、十五、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2.2.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与人生境界。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三)教学要求
1.1. 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2.2. 了解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与人生境界。
3.★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十六、十六、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2.★中国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2.2.★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十七、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2.2.★掌握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3.3.★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精神激励功能;
价值整合功能。
一十七、十七、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教学内容
1.1.★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2.2.群己关系上的定位。
3.3.义利与理欲:
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4.4.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二)教学要求
1.1.★掌握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无以人灭天;
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2.2.理解群己关系上的定位。
修己以安人;
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群体原则的强化
3.3.理解义利与理欲:
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功利的取向;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
4.4.理解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内圣”的追求;
“逍遥”的境界。
十九、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
1.1.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2.2.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3.3.★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4.4.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
(二)教学要求
1.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2.2. 了解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3.3. ★了解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4.4. 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十、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一)教学内容
1.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2.★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和道路。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2.★了解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3.了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和道路。
注意:
注有“★”的内容为专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