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带给你什么概要.docx
《大学要带给你什么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要带给你什么概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要带给你什么概要
大学要带给你什么
肖川
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社会,这些动机也都无可厚非。
但在我看来,上大学最主要的意义是扩大你的眼界、提高你的见识,使你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高洁的人生境界,有丰富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大学要带给你什么呢?
首先要带给你的是现代文明的教养:
理性、客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遵守游戏规则,讲求诚信,积极参与社会合作,体面而诚实地表达个人意见和利益诉求。
比如,老师在讲课时,有同学在看其它的书,或者在交头接耳,老师提醒他(她)要集中精力听课,有的学生会很敌意,一副不快的样子,更有甚者,冲出教室,对老师打击报复。
也有同学会微笑着说:
“老师,对不起,谢谢您的提醒”。
无疑,后者才是富有现代文明教养的表现。
有同学会说:
“老师课讲得糟糕极了,还想要我们认真听,这合理吗?
”的确,教师的教学要真诚、深刻和丰富,才会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
但是,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专注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老师会更投入,会更努力带给学生有价值的内容。
况且,可以友善地向老师提出教学建议,老师也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也可能口头接受了你的建议,可并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实质性的改进。
这也不能简单地视为虚伪。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境遇,有的改变并不容易作出。
这就需要我们理解。
更重要的是,老师水平不高,是他的局限,但作为学生认真听课是你的义务和本份。
你首先要尽好自己的义务和本份,你才有权利要求别人。
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各人的趣味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有时众口难调。
你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可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师讲得很好,这时就需要作一些退让和妥协。
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带给我们一些沮丧,成长中一定包括对一些无奈的现实心平和气的接受。
其次是发展你的洞察力、鉴赏力和批判性的思考力,帮助你获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品格。
大学是创新思想的地方,代表着精英文化,代表着先进文明。
“大学应该是新的、有争议的,非正统异端学说的论坛……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8.)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所谓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类人:
他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并以此服务于社会,他同时能够超越个人和个人所归属的小团体的私利的公共事务的关注,自觉地守护社会的核心价值。
曼海姆将知识分子视为“漆黑长夜”的守更者。
第三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知识分子当然不应该是不学无术的人,不仅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的修养,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尽管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确有着重要价值,但广博和专精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生成的。
知识分子的工作即对事物作出“权威陈述”(authoritativestatements),这种权威可以对意见纷争作出裁决,并最终决定是非取舍。
因此,拥有知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对社会秩序和人类完善有着直接的决定性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生产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新文章哦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杜鹃)
∙惹我你就死定了(¢尐噺ぬ)
∙烛之武退秦师3第三课时(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潘志敏)
∙迷茫的文字(灵)
∙魏书生博客的80句珍藏心底的话(小雨宝贝)
∙独自等待!
(符孟智)
∙Google搜索技巧2005版(¢尐噺ぬ)
∙美术特色班学生的木刻版画作品(李玉良)
一个青年学子眼中的中国教育
王琪
肖老师:
您好!
回到家里,我急不可耐地捧起了您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传说中,那是一株在教育界傲然挺立着的无比美丽的奇葩。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我翻开了书页。
一开始,自己就像个懵懂无知的学童,在那篇篇美文中贪婪地吮吸着养分,在智慧灵光的照耀下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生怕漏掉了只字片语……可是慢慢地,我却发现,自己竟然整个的被一种叫做感动的东西占据了。
在您细腻而灵动的文字注解下,那些过往的岁月就像零碎而真实的电影片断在眼前一一重现,让人无法自持。
我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充满了淡淡的忧虑,浓浓的人文关切,直指灵魂深处的声音,说出了我近十年来的心声。
作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似乎真的尝到了“话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尽管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尚未涉足教育学领域的学生。
从还没满六岁进入小学,一直到现在,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
学校于我,正如那水之于鱼,无论它是好是坏,我都无法拒绝它的怀抱。
和很多很多八十年代的孩子一样,曾经,我是怀着美丽的单纯的快乐的心情走进学堂的。
我曾以为那个地方就是春天,有花香,有鸟鸣,有最美的笑脸;我曾以为我会在那里找到一条彩虹桥,它会带我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可惜,我错了,我们都错了……诚然,那里有好多的书本,好多的老师,那里是传播知识的摇篮,传承文明的圣地。
可是快乐呢?
求知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呢?
与同伴们一起体味成长的快乐呢?
我始终没有找到。
那是一块被围墙圈住的土地,足球场只是摆设,篮球场周围经常穿梭着身着“便衣”的“警察”老师们;每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很老很老的先生在台上说着一些我们听不太懂也不喜欢听的话;一间间的教室像鸟笼一般,苦口婆心的老师们用尽浑身解数给我们喂食,数十年如一日……真的,我并不想责备什么,面对着老师、家长们那一双双充满了期待、饱含着深情的眼睛,我又怎么忍心去责备?
我只是深深地觉得我们活得好累,他们活得好累,为什么大家都要活得这么累?
!
可是,我终究还是走过来了,牺牲了很多,放弃了很多,换来了我今天的生活。
大人们都说,值得;可我直到今天,也没有悟出“值得”二字的深意。
每每想到初中晚自习停电时,我们那近六十岁的老教师和我们一起在烛光下与飞蛾搏斗的情景,我就忍不住心里一阵酸涩。
我想问问当初的自己,那样的“执着”是发自内心的吗?
是心甘情愿的吗?
是快乐的吗?
我想问问现在的自己,没有了那位鞠躬尽瘁的老教师,没有了高考,没有了数十年强加于自身的一切,我还拥有曾经的那种“执着”吗?
……难道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引以为豪的基础教育,只是培养了一群站在高处却找不到北,拥有了一切却迷失了自己的天之骄子?
我们这些高考的幸运儿,又有几人回忆起曾经的学校生活会由衷的笑出声来?
荣耀与快乐离了很远,高分和智慧也不是一家人。
只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始终看不到这一点。
我很欣赏您所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可是,如果我们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们,我们广大的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不能以一种古典的心情对待教育,对待孩子,孩子也许永远不会懂得古典的心情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是什么,快乐的成长是什么,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又是什么。
“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我想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很悲哀的话题。
因为想到之处,便是成堆的考卷,鲜红的分数,老师庄重宣布的名次,数不过来的规章制度,没有阳光的星期天,被迫放弃的太多的想法,还有“优等生”们得意而迷茫的笑,“差生”们泪流满面、惶恐不安的脸……不管怎样,这所有的思索与体验,我想也该是教育给我的吧。
而我也终究没有失去自己,终究没有被“雕刻”成一个“受人艳羡却毫无个性”的艺术品,这,也着实值得自己庆幸了。
弟弟也快中考了,我嗅到了他身上一股焦躁而不平和的味道,不喜欢,却无能为力。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每晚苦读到12点,确实是值得称颂了。
可那床头书柜摆满的一本本包装精美的“考点”“密卷”“精编”……,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其真正的价值又有几何呢?
弟弟似乎麻木了,他忙不迭地做着成堆的题,对着书后的标准答案,而政治、历史则连自己做的时间都没有了。
卖力地抄啊,按标准答案一字不漏地抄,据说全班同学都这样,而老师,也是照答案念的。
这,还叫学习吗?
如您所说,“没有内在动力支持的学习,只能是摧残”,可面对摧残,又有几位“先知先觉者”意识到了呢?
而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么?
我在弟弟身上,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七年前的我的影子,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七年后的今天,课本没变,教学方法没变,孩子们的生活亦没有变……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着,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教育,其实质性的发展又如何呢?
“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而背后呢,却隐藏着更多的隐患。
在我弟弟就读的初中(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素质教育的一大表现就是在某些竞赛中获奖的同学,便可以在中考中获得加分。
而具体的加分标准却并不明确,究竟什么竞赛可以获得加分也不透明。
于是,便出现了家长们四处奔走秘密打听所谓“关键竞赛”的滑稽场景。
而老师们呢,也忙不迭地提供机会给那些他们眼中的“优秀”学生。
什么绘画比赛,作文竞赛,只要不是现场的,便成了家长们的天下。
他们以为,这是在帮孩子减轻一点中考的负担,如果自己不行动,自己的孩子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可殊不知,他们的苦心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孩子营造了一种急功近利的、不真实的,亦没有公平可言的成长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其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可能也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后者,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个体而言,却是更为重要的。
在一个信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社会,“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牺牲了整整一代人自由和谐发展的高考,恐怕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公平最真实的竞争了。
“满纸荒唐言”,但全部都是我和我的同伴们含着泪忍着疼的受教育体验。
我不懂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论,可面对您,我有一种强烈的不吐不快的欲望。
因为,我知道,您是懂我的,也是懂那无数在考试的狭缝中艰难成长的孩子们的。
而我,也第一次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原来是那么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事业,那么想要为以后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所以,我坚定地选择了教育学,而更让我欣喜的是,一开始我便遇到了您——一位始终将孩子们的幸福放在心上的充满温情的教育寻梦人,一位独特、桀骜却始终真实的文字爱好者。
师从于您,于我,已是极大的幸福。
怀念这段放逐自己在您的美文中沉醉的时光:
因着您的文字,我穿过了长长的时空隧道,依稀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看到了那个在应试教育下艰难挣扎的小小的自己;因着您的文字,我那悲哀了十几年的心彻底地敞亮了,温暖了,释然了,我终于可以放情地喊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所顾忌;因着您的文字,我终于学会了含着泪微笑地成长,而不是在叹息中悲哀地老去;因着您的文字,我擎起了一个巨大的火把,在黑暗中照亮了些许星星点点的叫做希望的东西。
也许我并不知道,让我们爱之深、痛之切的中国基础教育,何时才能回归它幸福的本源;但您那力透纸背的篇篇美文,已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基础教育寒冬中的丝丝绿意。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您的同路人:
王琪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肖川
尽管我认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良好的理论修养,但我也认为中国历史上还是有许多心灵丰富和细腻的智者。
在中国古代那个宁静、舒缓的社会,一些眷注心灵的精神贵族,在一些重大的思想领域细心揣摩,千锤百炼,打磨出不少微言大义的隽言秀语,虽有局限,但确也有不少智慧的光芒。
无论是在永恒经典的“四书”之中,还是在荀子的《劝学》,老子的《道德经》中,更不用说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和唐时韩愈的《师说》之中,都有我们今天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理论创造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对于教育及其学习的意义的阐发上,也体现在对高品质的教育过程所具有的特质的把握上。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孔子家语》)。
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