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367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docx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

教育技术学导论EducationalTechnology

讲义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1、教育技术学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入门课程,并全面了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和领域等。

2、学科特点

⏹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实践应用型学科

⏹交叉型学科

⏹从技术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

3、发展简史

4、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94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05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5、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

视觉教育:

17世纪教育界反对“言语主义”,兴起直观教学,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直至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想法。

视听教学:

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媒体组合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1947年)。

视听传播:

视听传播:

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起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

进而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

此后发展到教育技术阶段

6、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一)电化教育的兴起

(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

(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

 

第二部分学习理论及传播理论

一、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加涅(1985)把学习定义为:

“学习是人的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存在三种理解:

⏹学习是一种外在行为获得或者改变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结构获得与改变的过程。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2、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社会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IvanPavlov)、华生(J.B.Watson)、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

应用----程序教学

1)“强化”理论

❑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实现的。

❑斯金纳的理论假设是,一个反应所产生的后果能决定该反应能否作为一种习得行为保持下来。

❑所谓强化,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刺激直接在反应之后呈现,以增加在标准情况下反应的出现率,或增加在同样情况下再出现这一反应的概率。

2)程序教学的要素

❑小步子的逻辑序列。

❑积极地反应。

❑信息的及时反馈。

❑自定步调。

❑减少错误率。

3)程序设计模式

❑斯金纳的直线式程序模式

❑克劳德的分支式程序模式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个人的情感投入,个人会以积极的投入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因而学习速度极快。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彻底改革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完全自由化、个性化,主张情意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

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3)学习涉及到改变自我概念时会对学生产生威胁,往往产生抵制;。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2)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同化:

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增量)。

顺化:

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重组)

平衡:

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

情境:

完整的学习经验(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赖以存在的大背景是利于学生理解和意义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相连接的外部场景;

协作:

学习小组与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作为个体学习资源,小组对个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交流:

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知识场域的交融,共构的最近发展区形成。

意义建构:

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自己独到的理解。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总是主动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进行推论,而且在推论过程中,也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

学习中的建构是双向的: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

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存在差异:

每个学习者都有以自己的方式看待新知识的倾向,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或社会性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传播理论

1、传播定义

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2、传播的功能

传播信息、协调行动、提供娱乐、进行教育

3、传播学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

第三部分教学系统设计

1、教学系统定义

教学系统(InstructionSystem)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就构成了教学系统,这四者也成为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2、教学系统设计定义

(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内涵

(1)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和操作程序的设计。

(2)教学系统设计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3)教学系统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

⏹(4)教学系统设计的目标是教学效果最优,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

4、教学系统设计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层次,即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可用于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到目前为止,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5、教学系统设计意义

(一)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

⏹(三)学习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

⏹(四)学习教学系统设计可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6、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第四部分多媒体技术

一、媒体及多媒体

1、媒体media多媒体Multimedia

媒体表示中间或中介的某种东西,按国际电讯联盟(ITU)下属的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定义,媒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是汇集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多媒体技术特点

集成性:

采用了数字信号,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交互性:

信息以超媒体结构进行组织,可以方便地实现人机交互。

换言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选择和接受信息,拟定观看内容的路径,并可以对信息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

智能性:

提供了易于操作、十分友好的界面,使计算机更直观,更方便,更亲切,更人性化

易扩展性:

可方便地与各种外部设备挂接,实现数据交换,监视控制等多种功能。

此外,采用数字化信息有效地解决了数据在处理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实时性:

多媒体信息中的声音、活动视频、动画等与时间有密切联系,对它们呈现、交互等处理是实时的

非线性:

多媒体技术中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线性的读写模式,借助超文本链接等技术,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科学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4、多媒体信息类型

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

5、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A、数据压缩技术

数字化的声音和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压缩和解压缩是十分必要的。

从多媒体信息本身的角度来看,数据压缩也是可能的。

首先,原始信息源数据存在大量的冗余,例如,一幅图像中的很多部分都有着同一的颜色,,这种密切相关性称为空间相关性或空间重复。

又如一段影象或动画,相邻帧的图像变化很小,这中间存在着重复的数据,这称为时间相关或时间重复,这种静态和动态画面帧内像素间的空间相关和时间相关都产生大量的数据冗余,这些冗余的数据都是可以压缩的。

其次,由于作为多媒体信息的主要接受端---人类的听觉、视觉器官具有某种不敏感性,如人眼对边缘剧变不敏感;以及对亮度信息敏感而对颜色分辨迟钝。

所以对某些原非冗余的信息进行压缩,从而提高压缩比

B、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制造技术

C、大容量的光盘存储器

D、多媒体网络和通信技术

二、数字音视频技术

1、音频数字化

音频数字化指的是一个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的数据序列,它是由模拟声音经采样和量化后得到的由二进制数0和1组成的数字序列。

A、采样:

即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在模拟声音波形上取一个幅度值。

B、采样频率:

对声音波形每秒中采样的次数,即通过波形采样的方法记录1秒钟长度的声音,需要多少个数据。

C、量化:

即把采样得到的幅度值用二进制表示,称为量化。

D、声音文件的数据量

存储量=(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8单位B(字节数)

E、声音文件格式:

Mp3,wav,wma,ra,mid,aif,aac,

2、图像文件的数据量

文件的存储量=(位图高度×位图宽度×位图深度)/8

三、虚拟现实

1、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

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高级传感器装置创作的人造场景,身处虚拟现实现实环境下的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真实世界。

2、虚拟现实技术的四个重要特证

(1)多感知性。

即除了一般计算机具有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可包括味觉和嗅觉等,只是由于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尚不能提供味觉和嗅觉。

(2)临场感。

即用户感到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3)交互性。

指用户对模拟环境中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其中也包括实时性。

(4)自主性。

指虚拟环境中物依据物理规律动作的程度。

 

三、多媒体课件Courseware

1、课件

课件是教师或程序设计人员根据教学要求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或课件写作系统编制的教学应用软件。

2、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直观性、趣味性、动态性、交互性、个性化、角色的转换、丰富的资源共享、网络使教学活动得以延伸

3、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评分依据

评分项目

分数

教育性

(32分)

1.目标性: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8

2.直观性:

内容完整,表达清楚、准确、难易程度适当,语言文字规范。

8

3.趣味性: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

4.启发性: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8

技术性

(24分)

1.多媒体效果:

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

6

2.交互性:

课件的交互性较高。

5

3.稳定性:

课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

3

4.易操作性:

导航明确,链接无误,操作简便、快捷。

4

5.易维护性:

课件可以被方便地更新,利于交流、提高

3

6.实用性:

课件是否适用于日常教学

3

科学性

(24分)

1.认知逻辑的合理性:

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

8

2.难点分解性:

应用非传统教学法,分解难点,化难为易。

8

3.选材科学性:

选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8

艺术性

(20分)

1.画面艺术:

画面制作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统一。

6

2.界面美观:

界面设计布局合理。

5

3.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清新,赏心悦目,效果清晰。

6

4.声音效果:

声音播放协调适宜,解说清楚。

3

总   分

100

 

第五部分信息素质及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素质(素养)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

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2、信息素养组成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感

其中信息能力包括: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3、信息技术教育

两个含义:

1、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

2、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变革教学手段,理念、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第六部分远程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远程教育定义

所谓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广义

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总称(丁兴富,2002)。

狭义

 

2、发展历史-----三代远程教育

第一代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Education

第二代远程教育:

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Multi-MediaInstructionDistance

第三代远程教育:

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OpenandFlexibleDistanceLeaning

3、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1“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公文当中是在国务院1999年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在该文的第六部分明确表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搭建了一个由城市向农村输送知识和信息的通道,打破了农村向城市输送资源和人才的局面,这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但输送什么样的信息、输送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保证输送的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性、保障输送的持续性,如何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作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则又成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历史性责任。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有别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的教育与生活中已突显出其优越性与效益性。

尤其在西部农村地区,在缺少应有的教学设施、教师队伍不完备的情况下,现代远程教育为其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能。

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声光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身在密林大川、高山峡谷、大漠深处的能够共享城市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从而缩小由于城乡地域所造成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3、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

A、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开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源和资本的重要性相对日趋降低,而知识作为资本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并成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知识与发展》发展报告,知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关于诀窍的知识,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另一类是关于属性的知识,那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

与技术有关的知识可以直接提高生产率,而与信息有关的知识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的信息成本来提高人们经济活动的效率。

因此,当知识经济用知识要素取代传统的劳动和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时,就会因为生产率提高而实现报酬递增。

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开发主要依靠教育,发展远程教育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B、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快慢。

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

远程教育可以实现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梦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减少学习时间和成本,消除人们在学习时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根据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一家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集团的消息,美国提供网上教学的大学从1995年的25%,增加到1998年的65%。

该集团预测这个数字在2001年还会增至80%。

②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就必须发展远程教育。

C、是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资源不断重组,工作岗位不断变化。

这就要求在职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大量的不合格人员需要重新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以期重新就业。

教育只有不断地适应新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远程教育办学灵活、手段先进、资源广泛,既能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又能举办各层次的培训;既能大面积培养通用性人才,又能小范围培养专业人才;既能组班集体学习,又能分散个别学习,它能适应不同专业岗位、不同层次求学者的学习需求,与经济结合紧密,最能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并“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③该书还指出:

“学校教育不应被看作教育的终点,而应被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活动既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也包括校外教育。

有一部分教育应该是不拘形式的,并应为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所取代。

”④现代远程教育满足各类求学者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全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提供了条件。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揭示和发现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及其关系;

⏹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控制和预测

2、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内在效度:

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

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教育研究的信度:

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

4、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方法

2.案例(case)研究方法

3.质的研究方法

4.开发性研究方法

5.对话分析研究方法

6.行动研究方法

7.调查研究方法

5、质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