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1375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东丽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质量监测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在“答题卡”上;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瞌(kē)绊恐吓(hè)量(liánɡ)体裁衣子丑寅卯(mǎo)

B.冠(ɡuān)冕自诩(xǔ)礼尚(shànɡ)往来残羹(gēnɡ)冷炙

C.沧(cānɡ)凉驯(xùn)鸽望洋兴(xīnɡ)叹引人入胜(shènɡ)

D.间(jiàn)隙坍(tuí)圮豁(huò)然开朗声名狼籍(j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瞌绊”应为“磕绊”;“量体裁衣”的“量”应读liàng。

C.“沧凉”应为“苍凉”;

D.“坍圮”的“坍”应读tān;“声名狼籍”应为“声名狼藉”。

故选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受疫情影响,部分生活_______________品价格出现了波动,但属于正常范围。

②在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③坚持和努力会让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中充满自信,散发魅力,同时在“_______________为客户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A.必需遏制全心全意B.必须遏制一心一意

C.必须遏止全心全意D.必需遏止一心一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必须”和“必需”两个词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较易相混。

“必需”一般是指一种物品或东西。

如:

这本书是上课必需的。

“必须”一般是指一件事情。

如:

我今天必须回家。

这里修饰生活用品用“必需”合适,排除BC。

“遏制”是去阻止,指的是一个阻止的过程。

“遏止”是已经阻止,指的是一个结果。

这里是阻止环境恶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用“遏制”,排除D。

“全心全意”指投入全部精力,没有杂念。

“一心一意”指同心同德;专心一意,毫无杂念。

这里指为客户服务应投入全部精力,用“全心全意”。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B.字典的编纂是一项工作浩繁的项目,没有一批人的合作努力,没有每一个人的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C.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具备独立自主地研制、发射、跟踪和检测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能力。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

“不仅……也……”递进关系不当,关联词相应的内容应互换。

B.搭配不当。

“编纂……是项目”主宾搭配不当,把“项目”改为“工程”。

D.主语残缺。

删除“随着”。

故选C。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中的“说”和《琵琶行》中的“行”都代表--种文体,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一般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称字时一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周瑜为“公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称孙权为“孙仲谋”。

C.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的纪年法,《琵琶行》小序中的“元和十年”属于干支纪年。

D.词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

词的别称有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是婉约派代表词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只能指“说”这种文体。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C.“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

D.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故选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苏轼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斗转星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但江面已远。

①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感慨人生短暂,江山永恒

②如今滩地上已盖满房子

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

④几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抬头北望,远处才见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⑥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A.③②①④⑥⑤B.⑤③②⑥①④

C.⑥⑤③②①④D.⑥②①④⑤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按照登山所见所思的顺序排列,依次是登临而观山壁下死水——抬头远望长江江面——长江上的江滩——江滩上的房子——联想苏轼写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小张买了戏票请小李看戏。

小李说:

“我是喜欢评弹的,您既然赏光,我就只好去了。

B.王医生送病人小杜出院,告别时王医生说:

“看到你恢复得这么好,我很高兴,以后欢迎你常来。

C.“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吃饭,话多得似乎永远说不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赏光”用于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此处说反了,改为“破费”。

B.这里是医院,“欢迎你常来”不妥。

D.内人,屋内之人。

是指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

此处指的是郭教授的妻子,不当。

故选C。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有:

取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

满足

B.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方:

方正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

超出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

暂时

如今有谁堪摘堪:

可以

D.大江东去,浪淘尽大江:

江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草:

茂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方:

四周围绕。

C.暂:

忽然,一下子。

D.大江:

指长江;草草:

轻率。

故选A。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江河:

古义:

长江黄河;今义:

泛指大河。

B.山巅:

山的最顶峰,亦作“山颠”。

古今同义。

C.白露:

古义:

白茫茫的雾气;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D.众人:

古义:

一般人;今义:

很多人。

故选B。

二、(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输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底荫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槁;枯

B.金就砺则利就:

接近

C.又从而庸之庸:

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

项目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之于蓝凌万顷之茫然

B.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2.对以上三段文字

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

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

只有第-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13.把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答案】9.D10.D11.C12.D

13.

(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节目:

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之:

代词/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B.于:

介词,比/介词,对于。

C.以:

介词,用/介词,在。

D.而:

连词,均表转折。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的翻译是:

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

“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B;“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

能力。

D.“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

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中,合乎;輮,用火烘烤,以为,省略“之”。

(2)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见识,智慧;明,明达。

(3)增益,增强;德行,道德操行;敦厉,敦促劝励;自资,自谋生计。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

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

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

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

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

俗话说: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

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注意事项:

请将第Ⅱ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康熙十五年,词人途经弹琴峡,题本词于壁上。

“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大清一统志·顺天府》)②泠泠:

形容水流声清脆。

14.下列对本词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以冷冷水声起兴,联想到泠泠琴声,自然地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B.“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承接前面词句,仍从听觉落笔,写琴声勾起了种种的愁情悲感。

C.过片“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用语夸张,写出了边塞之地的辽远险要。

D.结尾两句典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人借此展现胸臆宽宏、积极向上的心境。

15.简要概括本词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14.D15.抒发了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知音难觅的苦闷、英雄失路的落寞、朝代兴衰的慨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D.“词人借此展现胸臆宽宏、积极向上的心境”错。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意思是:

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

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

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

“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

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英雄失路的情怀,深切感人。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④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

(1).粪土当年万户侯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万里悲秋常作客(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江山如画(6).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粪”、“侯”、“常作客”、“受”。

四、(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莱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莱,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

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18.请以下面“开端”为例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开端:

马兰花借钱给麻婶。

发展:

高潮:

结局:

19.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答案】17.CE18.①发展:

马兰花看病人不提钱。

②高潮:

马兰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

③结局:

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

19.①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坚强不妥协。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金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误,这是说明三孬善意的提醒。

B.“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误,马兰花丈夫的行为是小市民普遍会有的。

D.“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错误,说明了她知恩图报。

故选C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梳理文章的思路需要结合故事的发展进行分析,本文1-4段是故事的开端,交代麻婶住院,马兰花借钱的事。

5-10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交代马兰花与丈夫去医院看麻婶,看到麻婶的女儿正在痛哭,没有提借钱的事。

11-17段事高潮,交代夫妻二人因为钱的事产生矛盾,马兰花不断忍让。

19-最后是结尾,交代麻婶的女儿知恩图报,邮来了钱,并在信中让马兰花住到她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能力。

此题考核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审清题意,确定欣赏对象,并明确是概括性格特征还是简要分析,概括只需要明确特点,简要分析需要先概括再用具体事例分析。

组织答案时先概括性格特征,再选择突出事例简要分析。

由“前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