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册美术教案设计.docx
《十四册美术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册美术教案设计.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四册美术教案设计
十四册美术教案设计
按新课程标准规定本册教材教学目标及要求
14册课程目标及要求:
1、欣赏·评述:
通过图片欣赏,了解作者的绘画创作意图、表现方式、使用材料,绘画技巧及整体绘画效果等特征,通过分析与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2、造型·表现:
能够初步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和自己喜欢的技法表现物象,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设计·应用:
学习简单的设计类别、功能、色彩应用,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色彩的设计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美化身边的环境。
4、综合·探索:
通过策划、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生活环境的关系,以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手段进行记录与制作。
落实新课程标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本学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调动学生灵动的思维,深层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敢于大胆实践及收集整理的能力。
2、充分利用美术四大领域的科学教学设计,创设生动有趣性的课堂,使学生节节课都有惊奇、兴奋、激励等情感流露,并学会科学分析运用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
如赏析、评述、讨论、设疑、分析、归纳、探究、合作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综合能力。
教学进度表
起止月日
周次
计划进度
实际进度
课型
备注
3月1——7
1
捣练图
欣赏·评述
8——14
2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15——21
3
立体图像的表达
造型·表现
22——28
4
物象空间的表达
、、
29——4月4日
5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设计·应用
5——11
6
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
、、
12——18
7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综合·探索
19——25
8
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设计·应用
26——5月2
9
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
、、
3——9
10
多姿多彩的袋和包
、、
10——16
11
出游活动综合展示
综合·探索
17——23
12
松花湖浪木
、、
24——30
13
萨满艺术
、、
教案
序号
1
备课时间
2月22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初一
缺席情况
课题
捣练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中国唐代人物画的发展概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初步欣赏,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唐代历史知识的积累,初步学习欣赏的基本过程,运用对比讨论分析的方法,认识在人物画上的造型特点。
通过画面的欣赏,体会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情感与价值
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方法;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
学
重点
欣赏并评价捣练图的动态形象刻画。
难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
关键
把学生的主动分析与研究、归纳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究深层次艺术内涵。
方法
欣赏、讲解、评述、互动、合作探究
教具
准备有关同时期仕女画的代表作品及资料、图片资料等
学具
准备中国古代仕女画的资料及参考资料
课型
欣赏与评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教师新的学期祝语:
教师举例:
分析唐代画家的人物画《簪画仕女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两幅作品的异同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两幅作品主要从头饰、体态、衣着、造型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
再找学生试着回答这两幅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谁?
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分析与讨论,师生共同探寻出作品的异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主要围绕唐代的仕女画展开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沿着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掌握和分析、理解教材。
充分较深层次地挖掘教材,探究较
深层次的学生的能力。
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深入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仕女画
(2)赵佶张萱周肪(3)同时期的女性形象(4)唐代人物画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
以《捣练图》为本课的要点,就题材、技法、颜料、造型及刻画场景等方面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
教师针对以上的教学要点提出问题:
(1)《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2)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就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做好笔记。
学生分组分析中西绘画的作品的异同,然后找学生答疑。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答疑。
学生能自主简洁唐代画家张萱的生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和动作姿势的表演能力。
3、总结与提升
教师让学生分组试着表演:
捣练、缝纫(织修)、熨烫三个不同的场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到讲台前表演,主要在动作姿态上考察学生的知识的运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4、小结
教师对学生精彩表演给予肯定,同找学生对本节课作以简要概括。
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后举手表达。
教案
序号
2
备课时间
2月27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7、1
7、2
缺席情况
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出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
学
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关键
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参照。
方法
欣赏、讲解、评述、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
教具
教材、挂图、课件
学具
课型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1、影视欣赏:
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
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理解艺术作品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习。
让学生树立一种理念:
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2、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
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1、学生先分析中国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
怎样理解齐老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
2、让学生对照油画作品和照片分析其中的异同:
背景的渲染——空间感的处理——主要人物安排——衬托物的安排——天空和主要人物的安排——主色彩合理运用——气势恢弘、壮观
3、学生分析其他形式的的美术作品的美的种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结合知识的合理性来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题深入
问题呈现:
艺术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提升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2、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表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考察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课堂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
学生可以留心自己的周围事物,提炼并创意。
教案
序号
3
备课时间
3月15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七年一
七年二
缺席情况
课题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式,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初步掌握用线条表现立体形态的方法,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用手绘线条准确客观、忠实现实地描绘立体形态。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平面的表达及表达方法,分析了解立体表达的规律,及相应的表达方法,学习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教
学
重点
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围绕生活空间学习课业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难点
让学生消除对复杂结构和多维物象表达的恐惧感。
关键
教师要清晰传达物体结构、透视、排列、组合的规律和表现方法。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等
教具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课件
学具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等
课型
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出示图片“不可能存在的椅子”
提问学生为什么?
观察、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供直观的教学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学生解决本课知识点
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避免单一性,鼓励多种方式的表达
更深入理解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简单的练习为后面的写生打基础
检验本课的学习
2、展开
欣赏手绘线条立体图像图片
组织讨论:
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表达方法
组织讨论:
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不同,表现效果为什么不同
让学生表现正方体的图像
摆简单静物,学生用线条表达其立体图像
观察、欣赏
参与讨论
分析
讨论
做简单基本形体的练习
写生练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
3、展示评价
组织展示,进行评价。
展示,自评,互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解决课程中遗留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
4、收拢
小结,答疑。
提出疑问,整理知识。
教案
序号
4
备课时间
3月20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七、二
七、一
缺席情况
课题
物象空间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物象空间的四种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描述,初步了解绘画过程中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
情感与价值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的环境。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
学
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物象空间的描述与表达。
解决方法:
应用自制教具让学生描述教具中物品的位置,从而让学生了解三度空间的特点及与二度空间的区别。
并应用于绘画中。
难点
景物的三度空间位置在纸上的表达方法。
关键
注意与联想、创意相结合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与创意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
图片、挂图、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
学具
图片、挂图、绘画工具等
课型
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立体图像的表达,学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立体造型有更新的体验与认识,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层次地研究一下在了解立体图像的基础上,如何在纸面上拓展物象空间的表达!
学生先聆听,后联想,在预设问题生成。
学生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能有一个预见性地疑问的生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围绕“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创设一个愉快宽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表达对空间的认识,学生自由阐述感受乐趣,教师进行正确归纳。
2、呈现与深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
空间的定义:
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空间知觉:
认识外界物体空间特征(形状、大小、远近、深度、方向等)的知觉。
物象空间的四种表达方法:
⑴前后遮挡式的表达方法。
⑵平摆式的表达方法。
⑶透视的表达方法。
⑷游移式的表达方法。
学生边观察,边联想,边练习。
在学习中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3、创意练习
教师要倡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自主性联想一个场景,利用本节课四种表达方法的一种进行创意性练习。
学生大胆联想、动手创作。
主题以描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或感想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或小组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4、展示与提升
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大胆展示。
对展示中呈现出优点及时给予肯定。
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谈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亲身体验感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对于有疏漏处,给予及时补充说明。
让学生稍作思考,谈一谈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教案
序号
5
备课时间
3月23
授课时间
3月26
授课班级
七、二
七、一
缺席情况
课题
单色版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创作和基本艺术表现实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欣赏并制作单色凸版画,体会版画独特的形式美感,由尝试制作到独立创作,提高对多种制作工具的驾驭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概括能力、色彩配置能力,养成耐心细致、有计划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
体验版画的创作乐趣,提高学习美术的乐趣,形成探索新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欣赏了解版画艺术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的艺术常识。
培养学生对版画制作的兴趣,开拓展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
及对我国版画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
学
重点
初步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难点
正反概念的理解及实际中正确的应用。
通过吹塑纸版画的艺术形式进行基本艺术表现实践。
能科学的审美的运用特殊肌理,进行科学实践创意活动。
关键
注重学生自主与合作及亲身动手制作的能力,积极性、主动性的考察。
方法
讨论与设计、制作与创意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
课件、硬纸板、塑料板、剪刀、胶水、刻刀、图片资料等
学具
硬纸板、塑料板、剪刀、胶水、刻刀、图片资料等
课型
造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