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0595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

1、体液:

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血浆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

O

2、H2O、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

②产物:

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③代谢废物:

CO

2、尿素等。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7、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

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离子渗透压:

与无机盐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Cl-渗透压种类:

胶体渗透压:

与蛋白质有关

8、血浆中酸碱度:

7、35---

7、45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NaH2PO

49、缓冲物质调节血浆PH示意图:

10、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正常的温度:

37度

11、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血浆组织液淋巴相同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大分子蛋白质)

12、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涉及到的系统有:

D消化系统、呼吸系统、E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另:

图中的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代谢废物内环境泌尿系统和皮肤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O2内环境呼吸系统

1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输卵管、汗腺、泪腺等由孔道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4、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因素比较(以血浆为例)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降低或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会导致血浆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①营养不良会由于血浆蛋白浓度过低导致组织水肿。

②过敏反应水肿则是由于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

③淋巴管堵塞。

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引起组织水肿。

④急性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注: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比较高,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感觉口渴。

15、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调节作用实现的。

内环境不断变化的原因:

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导致。

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

16、稳态的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注:

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3、兴奋: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静息时电位为:

内负外正(由K+外流形成,属于协助扩散;同时部分Na+外流,属于主动运输)

(2)动作电位(兴奋的产生):

内正外负(由Na+内流形成,属于协助扩散;同时部分K+内流,属于主动运输)(3)传导的形式:

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4)传导的方向:

单向,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5)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6)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4、兴奋的传递

(1)结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消耗能量(4)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神经元之间(突触间传递)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突触延搁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5、递质的种类:

兴奋性递质: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抑制性递质:

多巴胺、氨基酸类

6、突触传递异常分析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异常情况:

(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7、

(1)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3)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4)反射弧完整,还需要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5)反射的方式:

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8、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

呼吸中枢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

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说),H区受损(听),V区受损(看),W区受损(写)

10、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1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

0、8)下丘脑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有害生物防治: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是如此)。

1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14、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群丰富度,要用取样器取样法

15、优势种:

群体中那种数量最多或数量虽不多但占面积却最大的主要成分。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乔木。

16、种间关系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17、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1)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原因:

陆生→光照强度、温度;水生→光、温度、O2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2)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原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18、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9、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

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组成成分消费者:

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动物生态系统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的结构(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

生产者:

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高中阶段,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分解者不占任何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

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某一营养级能量利用情况呼吸作用消耗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摄入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分解者利用未利用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5、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10%~20%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7、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二氧化碳、碳酸盐碳的循环形式:

二氧化碳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

有机物特点:

反复的出现,循环的利用;具有全球的性质。

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1)不同点:

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2)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1)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

物理信息感受部位:

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

(2)化学信息:

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

(3)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1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这些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15、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6、生物多样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性的价值直接价值:

对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价值

1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

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

易地保护: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其他的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对珍稀濒危的物种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