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023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docx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格式规范

工艺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公司的工艺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工艺安全管理职责,规范工艺安全技术管理程序,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化工工艺过程的工艺、安全、技术管理。

3术语和定义

GB/T24001-2004、GB/T28001-2001、AQ/T3012-2008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制度。

4建立工艺管理制度档案,各主管部门根据职责进行监督、建档、审阅。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4.1工艺安全信息

4.1.1化学品危害信息

建立化学品危害信息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介质毒性;

b)允许暴露限值;

c)物理参数,(如沸点、蒸气压、密度、溶解度、闪点、爆炸极限);

d)反应特性,(如分解反应、聚合反应);

e)腐蚀性数据,腐蚀性以及材质的不相容性;

f)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如受热是否分解、暴露于空气中或被撞击时是否稳定;与其它物质混合时的不良后果,混合后是否发生反应);

g)泄漏化学品的应急处置方法。

4.1.2工艺技术信息

建立工艺技术信息档案,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a)工艺流程简图;

b)工艺化学原理资料;

c)设计的物料最大存储量;

d)安全操作范围(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或组分等);

e)偏离正常工况后果的评估,包括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4.1.3工艺设备信息

建立工艺设备信息档案,至少应包括以下资料:

a)材质;

b)工艺控制流程图;

c)电气设备危险等级区域划分图;

d)泄压系统设计和设计基础;

e)动力系统、通风系统的设计图;

f)设计标准或规范;

g)物料平衡表、能量平衡表;

h)计量控制系统;

i)安全系统(如:

报警、联锁、监测或抑制系统)。

4.1.4工艺安全信息管理

a)安全主管部门建立物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b)车间或技术主管部门建立基础的工艺技术信息;

c)技术或车间建立工艺系统信息,包括各专业的详细图纸、文件和计算书等;

d)逐级建立设备资料;

e)机械完工报告、单机和系统调试报告、监理报告、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消防验收报告等文件和资料;

f)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误将不相容的化学品混合,宜将企业范围内涉及的化学品编制成化学品互相反应的矩阵表;通过查阅矩阵表确认化学品之间的相容性。

以上各项资料健全后,按照制度逐级审批,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执行。

4.2工艺危害分析

4.2.1建立管理程序

建立管理程序,明确工艺危害分析过程、方法、人员以及结论和改进建议;

4.2.2建立工艺危害分析小组,在工艺装置建设期间或施工开始之前进行一次工艺危害分析,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系统相关的危害,所选择的方法要与工艺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

公司每三年对以前完成的工艺危害分析重新进行确认和更新,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工艺可结合法规对现役装置评价要求频次进行;

4.2.3文件记录

公司为了确保各项建议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并形成文件和记录。

按规定进行修订,逐级审批,组织人员进行学习执行。

4.2.4针对工艺应采取下列几种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工艺危害:

a)预先危险分析(PHA);

b)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HAZOP);

c)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d)事故树分析(FTA);

或者等效的其他方法,要有针对性;有记录。

4.2.5无论选用哪种方法,工艺危害分析都应涵盖以下内容:

a)工艺系统的危害;

b)对以往发生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的审查;

c)控制危害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以及失效时的后果;

d)现场设施;

e)人为因素;

f)失控后可能对人员安全和健康造成影响的范围。

4.2.6在装置投产后,需要与设计阶段的危害分析比较;由于经常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更新,对于复杂的变更或者变更可能增加危害的情形,需要对发生变更的部分进行危害分析。

在役装置的危害分析还需要审查过去三年的变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和严重未遂事故。

应随时根据工艺的变化,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地进行变更、更新,已保持最新版本。

4.3操作规程

4.3.1操作规程编制

编制并实施书面的操作规程,规程应与工艺安全信息保持一致。

员工应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部门负责人、主管部门、分管副总逐级签批。

操作规程编制完成后应进行相关培训(要有培训记录、签到表)。

操作规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初始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紧急停车等各个操作阶段的操作步骤;

b)正常工况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纠正或防止偏离正常工况的步骤;

c)安全、健康和环境相关的事项。

如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与危害、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发生身体接触或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安全系统及其功能和管理(报警、联锁、监测和抑制系统)等。

4.3.2操作规程审查

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经常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确保反映当前的操作状况,包括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变更。

公司至少三年针对操作规程进行一次审查,以确保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4.3.3操作规程的使用和控制

操作人员必须有书面的操作规程。

通过培训,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操作规程,必须遵守操作规程;(编制的操作规程应注明:

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修改以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确保使用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

4.4培训

4.4.1建立并实施培训管理程序

建立并实施工艺安全培训管理程序。

根据岗位特点和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制订各个岗位的具体培训要求,编制落实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定期按培训计划开展员工能力资质的审查和演练,确保员工了解工艺系统的危害,以及这些危害与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关系,帮助员工采取正确的工作方式避免工艺安全事故。

4.4.2程序内容和培训频次

培训管理程序应包含培训反馈评估方法和再培训规定。

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教师的表现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作为改进和优化培训方案的依据;再培训至少每三年举办一次,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频次。

当工艺技术、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需要按照变更管理程序的要求,就变更的内容和要求告知或培训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对高风险作业人员应有更高要求的培训和能力审查。

4.4.3培训记录保存

保存好员工的培训记录。

包括员工的姓名、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等都要以记录形式保存。

为了保证相关员工接触到必需的工艺安全信息和程序,又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企业可依具体情况与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4.5承包商管理

4.5.1承包商的界定

承包商为公司提供设备设施维护、维修、安装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公司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应包括对承包商的特殊规定,确保每名工人谨慎操作而不危及工艺过程和人员的安全。

4.5.2企业责任

公司主管部门在选择承包商时,要获取并评估承包商目前和以往的安全表现和目前安全管理方面的信息。

公司须告知承包商与他们作业工艺有关的潜在的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培训,全过程控制风险;定期评估承包商表现;保存承包商在工作过程中的伤亡、职业病记录。

相关管理要求参照“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8.2承包商管理”执行。

4.5.3承包商责任

承包商应确保工人接受与工作有关的工艺安全培训;确保工人知道与他们作业有关的潜在的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和应急预案,确保工人了解设备安全手册,包括标准操作规程在内的安全作业规程。

承包商或主管部门应保存上述培训记录,记录应该包括个人资料、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4.6试生产前安全审查

4.6.1组建小组并明确职责

试生产前应组建安全审查小组,安全审查工作应由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来完成审查工作,并应明确试生产前安全审查的职责是确保新建项目或重大工艺变更项目安全投用和预防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小组的成员和规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6.2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明确试生产前安全检查的范围、日程安排;

b)编制或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清单;

c)组建试生产前安全检查小组,明确职责。

检查小组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技能:

1)熟悉相关的工艺过程;

2)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

3)熟悉相关设备,能够分辨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是否符合设计意图;

4)熟悉安全保障系统设施及管理;

5)熟悉工厂的生产和维修活动;

6)熟悉企业/项目的风险控制目标。

4.6.3现场检查

检查小组根据检查清单对现场安装好的设备、管道、仪表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目视检查,确认是否已经按设计要求完成了相关设备、仪表的安装和功能测试;

检查小组应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已经按要求予以落实;员工培训和能力、操作程序、维修程序、应急反应程序是否完成。

4.6.4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

现场检查完成后,检查小组应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记录检查清单中所有要求完成的检查项的状态。

在装置投产后,项目经理或负责人还需要完成“试生产后需要完成检查项”。

在检查清单中所有的检查项都完成后,对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进行最后更新,得到最终版本,并予以保留。

4.7机械完整性

4.7.1新设备的安装

设备主管部门应建立设备档案,并根据相关程序进行检查,以确保设备的现场安装符合设备设计规格的要求和制造商提出的安装指南,如防止材质误用、安装过程中的检验和测试。

检验和测试应形成报告,并予以留存;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等国家有强制的设计、制造、安装、登记要求的,必须满足法规要求,并保留相关证明文件和记录。

4.7.2预防性维修

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维修程序,对关键的工艺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测试和检验。

及早识别工艺设备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进行修复或替换,以防止小缺陷和故障演变成灾难性的物料泄漏,酿成严重的工艺安全事故。

预防性维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检验压力容器和储罐、校验安全阀,对换热器管程测厚或进行压力试验;

b)清理阻火器、更换爆破片、更换泵的密封件;

c)测试消防水系统、对可燃/有毒气体报警系统/紧急切断阀/报警和联锁系统进行功能测试;

d)监测压缩机的振动状况、对电气设备进行测温分析等。

4.7.3设备报废和拆除

建立设备报废和拆除程序,明确报废的标准和拆除的安全要求,并严格执行公司的“生产设施安全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

4.7.4机械完整性相关的培训

公司安排参与设备管理、使用、维修、维护的相关人员必须经过接受培训,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a)了解开展维修作业所设计的工艺的基本情况,包括存在的危害和维修过程中正确的应对措施;

b)掌握作业程序,包括作业许可证、维修、维护程序和要求;

c)熟悉与维修活动相关的其他安全作业程序,如动火程序、变更程序等;

d)检验和测试人员取得法规要求的资质。

4.8作业许可

建立并保持程序,对可能给工艺活动带来风险的作业进行控制。

对具有明显风险的作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如:

有限空间作业、能量隔离、高压水清洗、用火、破土、开启工艺设备或管道、起重吊装、进入防爆区域等,明确工作程序和控制准则,并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

安全管理部保留作业许可票证,以了解作业许可程序执行的情况,以便持续改进。

4.9变更管理

4.9.1建立变更管理程序,强化对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便携式和临时设施程序、操作过程以及组织机构和关键人员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更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定变更的类型、等级、实施步骤等,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损害公司的声誉,并严格执行公司的“变更管理制度”。

4.9.2变更管理应考虑以下方面内容:

a)变更的技术基础;

b)变更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c)组织机构和关键人员及相应的培训;

d)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