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9714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1、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可分为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有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的两大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1、孔子的《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

2、《学记》: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要早300多年,“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均是其著名的教育思想。

3、韩愈的《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重要的“国家化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和谐教育”“文雅教育”等教育思想。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主义”“直观性原则”“班级授课制”等教育思想,被看作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萌芽。

2、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3、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4、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形态的标志。

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等教育思想,被称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6、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活动课程论”等教育主张,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科学教育学产生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2、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写的教育著作。

(四)理论深化阶段

1、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结构课程论”“发现法”。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部分”。

3、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一般发展”的概念与发展主义课程论。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6、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狭义教育:

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靠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所特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社会化。

2、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不仅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同始终共存亡,呈现出教育的永恒性。

3、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具体表现为教育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生产性。

二、教育的产生

(一)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法国的利托尔诺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美国的孟禄

(二)正确的教育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2、教育从产生开始就具有两大职能:

传递生产经验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教育既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当代社会表现为教育的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

三、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

(2)教育手段单一,仅限于口耳相传(3)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二)古代教育。

特点:

(1)学校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1、中国奴隶社会的“六艺”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教育内容

2、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有两种教育体系: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体系。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和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水平;

(2)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确定;(3)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对人口的促进作用:

(1)提高人口质量;

(2)控制人口数量;(3)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五、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变化.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其发展变化。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的教育。

3、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或生物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它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3)它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决定论”华生)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4)教育能对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发挥两者在影响人的发展时的积极作用。

反对“教育决定论或教育万能”

4、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原因: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教育只有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不能把教育看成是万能的。

6、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分析“科教兴国”的必要性:

第一,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二,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第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主导作用。

第四,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教育目的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方针:

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一般包括:

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3、培养目标:

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几种不同的观点: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杜威.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考虑文化的因素

上述几种理论都是片面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辩证统一地来确定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或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

3、依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当代我国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或接班人

五、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或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或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六、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德育一章专门论述)

(二)智育:

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和基础.

(三)体育:

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1、体育意义:

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的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

3、体育的内容有:

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戏、游泳、军事体育等。

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各项运动的基础是:

田径。

4、体育的组织形式有: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等

(四)美育:

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爱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中国第一次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蔡元培.

1、美育的意义:

对全面发展的其他各育具有促进作用.

2、美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3、美育的内容和途径: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五)劳动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七、素质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称

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二、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1、1902年,张百熙起草了“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它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方针,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

3、191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5、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学制.

6、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逐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它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想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

(一)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教师的任务: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具体任务:

1、搞好教学。

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4、关心学生的生活。

(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育机智”。

3、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个体性与集体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表现)

(2)热爱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师魂所在)(3)团结协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智能结构,可分为:

(1)教师的知识结构: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三方面的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

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育机智——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加以判断,妥善而正确地加以处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能力.

二、学生

(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正确的学生观)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或教育对象)。

因为:

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又具有依赖性和可塑性.

2、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为:

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三、师生关系

(一)含义: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特点: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第六章教学论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又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身心都获得一定发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辨证统一。

必须批判几种错误的教学观:

1、教学就是传授知识;2、教学就是上课;3、教学就是教育;4教学就是智育;区别:

(1)概念不同;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同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而智育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3)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还要完成其它各育的任务。

(二)教学的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从学校的日常工作看,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三)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一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又称“双基教学”,它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智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其核心;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含义:

是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二)制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1、教学目的;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经济制度;4、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课程:

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

也叫分科课程,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2)活动课程:

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

(3)结构课程: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4)隐性课程:

又叫潜在课程或非正式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料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课程.

(5)综合课程:

由某些综合学科组成的课程,主要类别有广义课程和融合课程.

2、课程内容:

(或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主要是教科书).

(1)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制定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

它的结构一般包括:

课程设置——这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学科开设顺序:

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科书的重要依据.

它的结构一般包括:

说明和本文(中心部分).

(3)教材:

教科书,也叫课本.

3、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3)稳定性与时代性结合(4)系统性与可接受性统一

4、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教学过程

(一)概念: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教学过程中以学习简接经验为主

(2)间接经验的学习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教学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与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智力的过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有利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不同步;(4)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辨证统一.

该规律在历史上有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分:

形式教育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其代表人物是斐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发展则无须特别的训练,其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或主动性)相统一规律(又称教与学统一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1)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该规律.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紧密联系,教学必然教育性.因为:

(1)各门学科知识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2)教师的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并受一定哲学观点的支配;(3)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态度,教学作风等方面受到教育.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中心阶段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则

(一)概念: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育目的、教学规律、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涵义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教育家是孔子。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也进行了研究: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也有论述,“一个坏的教师奉送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