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968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自然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自然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自然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自然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自然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自然人.docx

《第四章自然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自然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自然人.docx

第四章自然人

第四章自然人

 

概念和本质

民事权利能力概念和法律特征

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自然人

民事行为能力概念和法律特征

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宣告

监护的概念和作用

监护监护人的设置、职责

监护的撤销

住址

 

第四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与公民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人。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例如,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有我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自然人一词的外延比公民要广泛,它包括本国公民和外国国籍的自然人以及无国籍的自然人。

按照《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民法通则关于公民的规定也适用于外国国籍的自然人或无国籍的自然人。

民法通则使用的是公民的概念,而未直接使用自然人,但我国民法通则对无国籍人和外国人也适用,即公民和自然人通用,公民(自然人)。

《合同法》采用的是“自然人”的概念,不再使用公民。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概念

在民法上,“权利能力”一词源于1896年通过的《德国民法典》。

传统民法学认为,权利能力是人格的别称。

“权利能力、权利主体或人格三者的含义是相同的”(施启扬《民法总论》台湾大地印刷厂1993年版,第65页)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这种资格是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的前提条件,一经法律赋予就依附于自然人身上,自然人就可以以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参与民事活动。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性

是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统一。

2.平等性

是参与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形式的平等而不是实质的平等。

参与机会是指自然人参与民事活动、设定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的机会。

CCTV—10:

04.8.31《讲述》侏儒夫妻

3.广泛性

自然人享有广泛的民事权利能力,其内容涉及自然人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方面,其领域涉及财产关系(物质)和人身关系(精神)。

 

法律人格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因此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因出生这一自然事实的完成,自然人当然取得民事权利能力。

我国户籍制度规定,自然人出生后,应办理户籍登记,此项登记并不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取得的要件。

如“黑户”亦有民事权利能力。

(一)出生的时间的认定

我国未有规定,出生的时间的认定主要有三种学说:

1.露出说;

2.初声说;

3.独立呼吸说

《民通意见》第1条规定,自然人“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为准。

(二)胎儿利益的保护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既未出生,当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考虑到胎儿将成为婴儿的利益,给于特殊的保护。

见《继承法》第28条规定。

(三)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年龄的关系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与自然人的年龄没有关系,这是民事权利能力的一条基本原则。

但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是始于出生,而要达到一定年龄才能享有,如结婚。

五、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

这里所指的死亡,是指公民的自然死亡,即公民生命的结束。

自然人死亡后,自然不能成为权利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其权利能力自然消灭。

民法讲的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

(一)生理死亡

生理死亡又称自然死亡,指自然人的生命的完结。

在医学上有脉搏停止跳动说、心脏停止跳动说、呼吸停止说、脑死亡说。

我国民事立法未有明确规定,通说有二:

脑死亡、呼吸和心脏均告停止。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自然人在医院死亡的,以医院的证明为准,案件的当事人有争议的,以法院确定的时间为准,互有继承权的多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不能确定死亡先后的,按法律规定的推定。

(见第30章第一节)

(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确定失踪人死亡。

宣告死亡以法院宣告的日期为准。

但《民法通则》第24条第2款规定: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第二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去的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一)行为能力与意思能力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是以意思能力为前提的。

所谓的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判断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

自然人具备意思能力须达到一定的年龄,且智力正常。

当然意思能力与行为能力并不完全对应,如早熟的孩子并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

法律是按一般情况作的规定。

(二)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违反民事义务或合同义务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通常情况,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是一致的,如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民事责任能力。

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民事行为能力不一定有民事责任能力,如《民法总则》第133条第1款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任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民法通则》规定,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和理智是否正常,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民通意见》第161条第2款规定: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18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有扶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可以判决调节延期给付。

垫付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

(2)没有经济收入;(3)扶养人有垫付能力;(4)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1条第2款规定: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即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就不等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司法实践中区别有二:

(1)不能立遗嘱;

(2)不能处置不动产。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一定范围便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

行为能力:

判断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精神健康状况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范围

《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规定: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第13条第2款规定: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能力所受限制的范围

《民法通则》对此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它们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利、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比较复杂或重大的民事法律行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进行,但其接受的奖励、赠与等对本人有利,且不设定负担的行为应认定有效。

关于“相适应”,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与本人生活的相关程度、本人的智力或精神状况能否理解,并且与建起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涉及的财产数额、行为的性质等方面来认定。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去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民法通则》第12条第2款规定: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们的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民法通则》第13条第1款规定: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们的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在司法实践中,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根据日常生活习惯,应认定其民事行为的效力。

另外其接受的奖励、赠与等对本人有利,且不设定负担的行为应认定有效。

判断精神病人是否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比较困难,故《民法通则》规定,应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根据司法精神病学或参照医院所作的诊断、鉴定宣告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地方,可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当事人无异议为限。

第三节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据一定的法律要件和程序,对失踪人失踪的事实加以确认和宣告的制度。

其目的在于结束失踪人财产的不确定状况,保护失踪人的利益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一)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

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

1.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

从最后离开住所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2.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经利害关系人:

近亲属、对该人负有监护责任的人、该人的债权人或债务人。

各利害人无先后顺序。

法院采取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

3.由人民法院以民事诉讼程序宣告失踪

公告期3个月,期满宣告失踪。

(二)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效力)

公民被宣告失踪后,他的财产由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

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三)宣告失踪的撤销

如果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有人确知他的下落时,应由失踪人本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失踪宣告。

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的,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失其死亡的一种法律制度。

宣告死亡是法律现实,它是一种推定,可能与自然显示不一致。

宣告失踪旨在解决失踪人的财产管理问题,宣告死亡不仅解决财产还解决失踪人的人身关系,即使失踪人的财产和人身由不确定边为确定状况。

宣告失踪保护的主要是失踪人的利益,宣告死亡重在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一)宣告死亡的条件和程序

1.自然人失踪的事实

宣告死亡的期限是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从失踪之次日起计算。

因意外事故生死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自战争结束之日起满4年。

2.利害关系人申请

申请劝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有先后顺序。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的不受上列顺序的限制。

3.法院的受理与宣告

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

公告期间1年届满(意外事件3个月),人民法院才能根据事实,作出终结审理的裁定或宣告死亡的裁决。

宣告死亡的应确定死亡的日期,判决中未确定的以宣告死亡之日为期死亡日。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如失踪满4年,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不得宣告死亡。

(二)宣告死亡的效力

宣告死亡的后果与公民自然死亡相同。

财产继承、婚姻关系终止。

 

不受2年限制

“王炜撞机事件”

 

宣告死亡毕竟是一种法律推定,事实上被宣告死亡的公民仍有可能生存或生还。

因此,《民法通则》规定:

“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三)死亡宣告的撤销

死亡宣告与失踪宣告一样,可依法被撤销,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有权请求返还财产。

婚姻关系视情况而定。

未再婚,自动恢复;再婚,新婚姻关系有效。

其子女依法被他人收养的,如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无效的不予支持,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利害关系人以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的,除返还财产及孳息外,还应赔偿损失。

第四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念与设立监护的目的

(一)监护的概念与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