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9201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docx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1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阜阳市阜南一小清河路一小《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正全面普及推进并向纵深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引领着教师形成新的教育智慧,给教师带来了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调整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改革中着力要研究和解决的视点,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由于传统的、历史的原因,现实教育中无视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教学内容一锅煮、教学要求一刀切的“理想化”教学,仍或多或少地困惑着我们的一些教师;另外以“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教材、课标、进度的弊端造成一些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上的困难。

这些外部的诸多因素,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中下学生游离在教师教学活动之外,使其形成学习障碍、滋生厌学情绪、造成“学习失能”。

因此,在“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就如何规避“一统化”的教学误区,矫正对“学困生”放任自流的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城镇的经济腾飞,吸引了大量的外出人口,学校也吸纳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子女。

他们中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差异性大,能力适应性不强,再加上家庭文化氛围和教养方式的失衡,严重影响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因此,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一体教育和教学辐射功能的合力,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探寻切实有效的“转困”方法和途径,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开发其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成了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第三,大部分教师都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教师的总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职业品位得到了改铸、专业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成长。

但在现实面前,我们首先要理智地正视自己身边的“学困生”和班里的学生同步发展了没有,从反思中去解开所存的“差生”情绪,矫正身上所存的“差生”心态。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更应该从思想上、理念上去认识:

基础教育的全民性、均衡性将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原则上。

从情感上、行为上去认识:

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他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尊重学情,调控教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学习情景和心理氛围,以确保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十多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深切地感悟到:

教书育人,一定要把目标和追求定位在“发展”上。

“发展”是硬道理。

他是一种变化、一种积极的变化,就是要通过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教学对象的差异是客观的、正常的,因为学生的“差异”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具层次性、教学设计更具创造性。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根据“学困生”占学生总数10%以上的实际情况,从帮助“学困生”解困、提高学科合格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出发,提出了《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提高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标率。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营造较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努力减少家庭不良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建立起家校联系长效机制。

2、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成因的研究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及专业成长的研究

(三)小学生学习困难转化策略的研究

(1)从对“学困生”成因的研究出发,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心理需求、知能偏颇,以及个性特征。

围绕着“如何帮助他们抚平心灵的创伤,鼓起自信、自强、自立的勇气”,展开切合实际的研究和探索。

(2)对“学困生”辅导方法的研究。

首先从情感、态度、意志、方法、基础和家境等方面分析造成“学困”的原因,诊断病根。

然后,因人而异,实行“一人一处方”的矫治。

辅导方法注重简洁、实用、长效、能让学生的成绩、能力等得到一定的增值,有利于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3)对“学困生”辅导途径的研究。

为了给“学困生”创造一个个成功的机会,我们应该把他们从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程式化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并用颇具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多元、立体、丰富的教学路径来激活他们“乐学”的情趣。

我们本着激励、引趣、合作的原则,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

在游戏中“辅”、在情景中“辅”、在实践中“辅”、在合作中“辅”、在分层中“辅”等。

(4)对“学困生”评价的研究。

“一把尺子”、“老师评价”、“以分论质”,这是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

这就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因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支配下,一再失败的学生无法发现自己、激励自己、丧失了进取的欲望。

《安徽省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指出:

“建立自评与互评、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管理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和建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发挥“学困生”的某些长处,能促进“辅困”工作深入、持久和扎实地开展。

在实施评价中要坚持赏识性、鼓励性和发展性原则。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用到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实验研究法。

是本课题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对某项内容的研究,首先提出假设,再投入行为实验,然后进行效果验证,最后是反思调控。

(2)个案研究法。

主要用于对典型、有指导意义的“学困生”的“辅困”研究。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然后是实施方法的假设,再则是案例分析。

(3)直接观察法。

主要用于“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按照预定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收集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4)问卷调查法。

主要用于对“学困生”成因、类别、特点、知能缺陷的调查。

设表统计、综合分析、归档立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困”方案。

三、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使理念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三方整合”(即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综合功能)、“三元催化”(即心理矫正、个性张扬和学业辅导)的实践过程。

三年来,我们经历了准备、探索、深化和总结四个阶段。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

马东卢大荣负责制定和修订实施方案、教师培训、组织指导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付世虎王光萍乔玉玲曹亚军郭爱萍周鑫张磊罗玉川

各成员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具体安排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对课题主要贡献

1

马东

副校长特级

阜南一小

制定和修订实施方案、教师培训、组织指导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2

卢大荣

副校长特级

清河路一小

主持课题的研究,协助组织管理,实施方案、成果搜集、总结

3

付世虎

小高

阜南一小

组织和指导课题的开展,撰写实验班研究报告

4

王光萍

小高

阜南一小

负责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具体承担课题的应用研究,负责课题材料的撰写

5

乔玉玲

小高

阜南一小

文献研究.教师培训

6

曹亚军

小高

阜南一小

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分工和统筹,资料汇总

7

郭爱萍

特级

阜南一小

承担课题研究的工作及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8

周鑫

小高

阜南一小

负责实施方案,计划总结,阶段性成果的撰写及课题汇报

9

张磊

小高

阜南一小

负责日常应用管理,撰写论文及教学案例,经费保障

10

罗玉川

教研组长小高

清河路一小

负责清河路一小各个实验班资料的搜集提炼整理总结并实施

(二)研究时间和被试对象:

时间:

2008年10月——2012年12月

对象:

参与实验的教师所任教的班级(覆盖一~六年级)的学科学困生。

(三)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2008年6-10月)

学习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课题组教师参加培训,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搜集研究资料,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阶段:

具体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12年5月)

1.确定对象,分析成因:

我们设计了《学科学困生情况摸底表》、《“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的调查问卷》、《学科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表》,分发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手中,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并分析学困形成的原因。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观察实践,研究对策:

我们设计了《学困生跟踪观察记录表》、《学困生谈话记录表》、《学困生家长访谈记录表》等系列表格,由课题组成员对本班的学困生进行跟踪观察,认真求实地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处理相关数据并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3.反思总结,形成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时代性、操作性的做法和由经验上升的理论,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

课题组教师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

完善成果阶段(2012年6-12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研究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研究札记和专题论文等进行整理、汇编,形成课题结题附件材料和过程性资料。

召开课题结题现场会,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验收。

四、课题研究思路

(一)全面认识“学困生”,建构关爱他们的合力机制。

课题组成立后,在更新理念、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两校二至六年级49个班400多名“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家庭情况、学困成因和心理势态进行了个案调查、观察和分析研究,认识到:

1、“学困生”的“困”大致可归纳为:

不良的性格特点、扭曲的心智活动、薄弱的思维能力、以及情绪化的学习态度四方面的缺陷。

为此,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的“辅困”策略上。

研究一开始,我们根据“学困生”的个性化表现,为他们建立了个人档案,并提出了“寻找突破口,建立新关系,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的具体要求。

2、导致“学困”的原因是多层次交叉的,有素质、人格、环境、身体、以及教育本身引起的负面因素,但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以分论质的评价机制是造成他们的心理压抑和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

对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辅困”的责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十分关注工作的变数和调控;并把竭尽全力调动少先队、班队会、心理咨询室、学习帮困组等各种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共同关爱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氛围作为“辅困”的突破口。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我们依照自愿和自由的原则,在49教学班里共成立了165个学习合作小组、结成了200多对帮教对子,并制定了有关的制度。

3、“新课改”的和谐发展理念是我们“辅困”治本的指导思想。

在课题研究酝酿、起始阶段,课题组就要求大家建立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用情感上的关爱去沟通心理、感化心灵、赏识和张扬他们个性上的闪光点。

“学困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转化的愿望、意志和教育合力,因此,形成长效的家校联系、社会参与“辅困”运行机制乃当务之急。

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家校联系三个一制度”,即:

周联(每周用“家校联系册”和家长联系一次),月访(每月老师们对本班的“学困生”家访一次),季谈(每季度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召开一次由学生、老师、家长和校外辅导员参加的论谈交流会)。

老师与家长的频繁接触和沟通,既改善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又大大激起了“学困生”进步、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辅困”策略的核心,不仅关系到“辅困”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对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切实践行新理念,探索“辅困帮困”的有效策略。

对“学困生”个别辅导的方法,途径及平价策略的研究,我们是在把握学习概念、注重学习品质、理顺“教”“学”关系中进行的。

三年多来,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成功地体验了“辅困”的有效策略。

1、课堂教学是“辅困”的主渠道。

课题组的老师各自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每堂课都力求做到教学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

体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伙伴帮教、小组互动、个别辅导等近距离合作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体现教师多维度的启发、点拨和引领。

这种“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有效地规避了教改中的误区,替代了“一统化”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适应个性的学习机会,为每一名“学困生”铺设了一个个成功的台阶。

在分层中,《教案》已经从“固定设计”走向“开放设计”,从“解读文本”走向“解构文本”,从“回答问题”走向“对话生成”。

课堂生动起来了,快乐起来了。

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学困生”都能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视角、操作策略去参与和体验各项学习活动。

他们笑了,笑意中都流露出了一种自我的满足。

2、开设“作业超市”,构建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我们要求课题组的老师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经常设计些多梯次的课外作业,让不同水平、兴趣、需要的学生在数量和深度上自由选择。

我们还要求课题组的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擅长和爱好增加题目的趣味性。

如学了《我家门前的龙眼树》后,五年级的王老师设计了几道选做题:

A、根据课文内容画“龙眼树景观图”,画面下方写上一段解说词,张贴在教室里展评。

B、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家乡物美、景美、人更美的意境。

C、为家乡的“龙眼”销售设计一则广告。

学习过《百分数认识》后设计去一趟银行存一次钱等活动,这种集开放性、灵活性、趣味性、个体性为一体的弹性作业,不仅使“学优生”“吃得饱”,而且也能使蕴藏在“学困生”身上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迸发。

在“作业超市”中,“学困生”都不同程度的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目标。

3、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重要的是评改,这是“辅困”的又一项举措。

我们从学生个体阶段目标达成度出发,根据“查漏补缺”的原则,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有计划、有针对的评改。

首先是老师的面批,在面批中老师作为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把话说完。

对学生的评价一是改打“X”为划“?

”,这既保护了学生的那份自尊,又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作业中每个“?

”后,都有他们工工整整的更正;二是评价以文字描述为主,这样能实实在在的让学生找到错误的症结和原由。

批阅中的纠误着力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改进和能力的提高。

另一种是合作小组分层切磋、帮教对子相互查验,在这宽松的思维环境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调动和提高。

每次面批老师都作了详尽的记录。

这样的面批既是学习辅导,又是心理疏导。

这样的面批让学生感到有进步、有成功感、有学习的进取性。

在研究中,我们的体会是:

“辅困”要“辅”在“学困生”的心上,“辅”在“学困生”的个性上,“辅”在“学困生”的发展点上。

(三)深化课题研究,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一轮课改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同样适用于对“学困生”脱困过程中诸方面的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发挥“评价”的反思总结功能、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化,我们尝试着如下几种评价方式:

1、质性评价。

即侧重于对“学困生”脱困过程中知识、能力、习惯、态度、方法、心理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估。

评价的形式是以文字和符号来描述。

如在低年级的作业本上写上:

“加油”、“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简洁的激励话语。

如给高年级“学困生”发上一张“学科学习评价量表”,详细记录了该生基础、阅读、作文等方面的学习情况。

2、多元评价。

即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班队组织。

评价的形式采用《综合记录表》,反映“学困生”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对待作业的态度,以及接受同学、老师、家长帮教的状况。

有时我们还会用演讲、表演、答辩、学业展示等形式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3、过程评价。

即形成性评价。

课题组的老师十分重视对“学困生”学习活动的记载、分析和监控,观察其行为变化,关注其发展状况,指导其矫正学习方向和方法,帮助其做好总结和反思,鼓励其不断进取、获得成功。

研究中,我们注意到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能大大提高“学困生”的主体地位,使评价变成自主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我们健全了“三本一会”制度(即:

“辅困”情况记事本、个案素材集锦本、学习笔记本。

每月一次“课题例会”),从管理上奠定了课题研究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提炼了多种实用实效的转化策略

三年多来课题组针对学科“学困生”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摸底,制定了具体的切实的计划及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能顺利、扎实、有效的进行,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研究形式采用三结合的模式即:

把研究过程与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与教研组活动结合起来。

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了赏识法、关注法、辅困法等,在评价中改变了原来以分数定成败的单一模式,采取了“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些好孩子”的多种评价体系,在有意识开展的一些活动中渗透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搜集提炼,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炼了多种实用实效的转化策略,具体体现在:

策略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以学校开展的“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养成教育,促使“学困”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实验一1班王侯同学,写字很慢天天都是最后一个交本子,教师让他当小组长不光要管好自己的作业还要求管好全组的作业,培养他的责任心,后来写字速度提高了很多,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策略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困生”创造展示个性的机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

在这些舞台中“学困生”展示了自我,使“学困生”捕捉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变得更自信、自立、自强,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

如实验二5班王悦悦同学,学习的落后一直让她很自卑,平时沉默寡言。

在今年“身边的故事”讲故事比赛中,他在班级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帮助她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实验四4班的毕凯同学,调皮好动,脾气倔强,很难管教。

在“一粒小豆”节目表演中,让他担任领诵角色,他在集体的活动中,明白了守纪的重要性,懂得了自我约束。

策略三,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学困生”的家长大多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与学校失去沟通和联系,孩子的教育往往在学校进行得很顺畅,回到家里又回到了“起点”。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了一下方法:

1、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人们常说,“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或问题的家庭”。

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有助于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主动跨出家庭教育误区的第一步,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从而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其子女有在校的学生习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实验二8班张雨晴同学在一年级时常常不写课后作业,课堂作业书写的字迹潦草,听课不专心,嘴巴闲不住总爱讲话,整天脏兮兮不讲卫生。

考试经常不及格。

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她制定习惯养成计划,并督促执行,如今干净整洁的小姑娘,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的字迹工整、美观了许多,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

策略四,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要想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去对待“学困生”

教育离不开一个“爱”字,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对于“学困生”,应倾注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往往自卑心理强,自信心不足。

如果老师对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理解和尊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出现奇迹。

学生们在结题座谈会上说得最多的是:

“老师的无微不至关怀,让我们重新树立了信心,鼓起了进步的勇气。

”“老师像妈妈一样,没有嫌弃我们,给了我们成功的希望。

”“那次活动我当主角了,真好”等等

2、教师要以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去征服“学困生”

作为老师,除了具备爱心、责任心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钻研和领会教材,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系和美的因素,引领学生去体会学科学习的快乐。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始终充满生机,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师生互助式”教学。

小学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

教师要以自己人格魅力和学识去征服那些对学科兴趣不浓,能力有所欠缺的“学困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3、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

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策略五,运用多样的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

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课题组老师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衡量“学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