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0864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docx

王雍君经济学重点笔记归纳

★.与经济中的私人部门相比,公共部门有哪些独特之处?

1.拥有强制的权力。

2.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3.制度和实施公共政策。

4.公共官员选举或由被选举的人任命产生。

★四.公共部门区别与私人部门的三个主要特征:

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权力。

1.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被看做是公共部门绝对垄断的一项特权,任何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都不被允许有此项权力。

事实上,公共部门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发挥作用。

公共政策决定公共资金如何分配,影响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也影响经济效率、平等和其他被认为应由公共部门追求的社会目标。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一定范围内人人均可收益、没有人被排斥的物品与服务。

正如私人部门提供分享(独占)消费的私人物品一样,公共部门提供集体消费(共享)的公共物品。

3.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第三个典型的特征是拥有公共权力。

公共部门是公共权力的唯一垄断者。

个人(家庭)和厂商都有用某些权力,但这些权力与公共部门拥有的公共权力是截然不同的。

公共权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大范围的强制和法律授予。

借助公共权力,公共部门得以建立与维护制度规则,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公共物品,引导竞争秩序,激励人们合作,从而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一.我们为何需要公共部门?

解释公共部门存在的最有力的经济学理由是怎样的?

1.合作收益

2.规模经济

3.纠正市场失灵

之所以需要公共部门,是因为需要通过公共部门主导的集体行动来获取广泛的合作收益。

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性也可以从纠正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虽然市场失灵并非政府干预经济的充分条件。

★二.怎样理解合作收益?

为何确保交易的安全和便利是如此重要?

合作基础上的集体行动而带来的额外好处称为合作收益,也就是所谓“1+1>2”带来的额外利益。

正是有效的集体行动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特别是公共部门对产权的保护和法律制度(例如合同法)的建立,加上科技(尤其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与沟通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通过合作达成互利交易的潜力、前景、频率、范围和规模才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为创造和巩固合作收益、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提供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三.合作收益的具体形式

1.个体行动无法做到的事情。

例如太空探索和建立与维持军队,通过集体行动则成为可能。

政府的角色就是“做人人都需要、人人都不想自己去做或做不好的事情。

2.个体行动虽然可能,但是代价(成本)太高。

通过集体行动分摊固定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每个个体的平均水平。

经济学将由此带来的好处称为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

3.个体行动虽然可以做到,但却无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2.谨慎财政(平衡)理论:

斯密试图向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个人家庭中严守收支平衡的谨慎理财行为,对于国家来说也绝不会是一件荒唐的事情。

3.斯密的“财政戒律”:

1与“小政府、大市场”的信念此相一致,政府应节制征税和开支,在正常年份中应尽可能保证大致的平衡。

2大量而持续的赤字则是十足的愚蠢财政行为的标志。

3为此,实践中最可靠的法则是在预算中估算出适当的盈余,以便将赤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

4政府举债虽然不必绝对禁止,但只有在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才是适宜的,而举借债务的同时应建立偿债基金,建立明确的偿债计划,明确偿债资金的来源。

1.产权理论:

主要致力于产权、激励和经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尤其是探讨不同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对权利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也给予了突出的关注。

⑶.波斯纳假说

社会福利极大化要求权利应该界定给最有生产率的人使用,一面他们向较低生产率的人支付费用。

这一思想被称为波斯纳假说,

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的视野比产权理论更为广泛。

广义的制度包括约束和激励人类行为的规则、实施规则的规则(机制)、惯例和习俗。

制度的作用:

制度的作用归根到底是解决激励机制问题。

假设人们是有理性的,就会尽量趋利避害。

制度建设是通过提高某些行为的代价,并奖赏另一些行为,来解决激励机制问题。

制度与经济绩效:

二.重新审视公共部门的作用

1.国家的位置

那些没有能站好位的国家,其命运是被外部世界决定的,是被动的、随波逐流的。

2.吸引力法则取代边际法则

当今民族国家的中心目标是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比别人更有吸引力。

经济竞争的本质是吸引力的竞争。

1.征税的困难和收入不平等

2.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评判标准

主权国家的经济政策要接受全球审视和评判,不能只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

5.全球合作

二.分析范式

1.配置范式

也称“最大化----稀缺----配置----效率”范式。

把经济学看作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把“经济问题”看作是约束条件(需求、资源与特殊技术工艺)下求取最优化的解决办法,而经济效率(帕累托效率意义上的经济效率)被作为检验最优化的最终标准。

2.交易范式

配置范式把“市场”理解为一个“工具”(或手段),一个用来配置稀缺资源的工具,它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配置结果;相比之下,交易范式把“市场”理解为人们参与“交易”的制度安排

二.国家的经济性质

国家具有两面性。

作为一个有组织、拥有合法行使暴力的垄断者,国家可以“创造”财富,国家也可以“掠夺”财富,国家还可以“转移”财富。

依据在社会财富生产与分配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国家可以被区分为三类:

掠夺性国家、分配性国家和生产性国家。

⑴.掠夺性国家

掠夺性国家凭借国家暴力和政治强制从人民手中摄取财富,而对社会财富的生产无所贡献。

对社会财富的纯粹消耗、对财富生产的压制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摧残。

在掠夺性国家中,税收是国家进行财富掠夺的工具,扮演掠夺的角色。

⑵.分配性国家

分配性国家从事大量与转移财富相关的活动。

在既定财富总量下,分配性国家把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做再分配,因此也可以称为转移性国家。

如果国家的活动导致财富从富人到穷人的转移,那么,国家扮演的是“劫富济贫”的侠客角色。

分配性国家也可能大量从事“逆向再分配”活动。

但应留意的是:

两类活动都是“转移”而不是“创造”财富的活动,一方的所得为另一方的所失,反过来也一样。

这意味着再分配活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逆向的)是类似赌博活动的零和博弈。

⑶.生产性国家

生产性国家截然不同:

国家是保护性的和创造性的。

国家制定和实施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保证人们合法地拥有安全、财产、收益分配、被公正对待和其他种种权利,从而激励人们将资源投入到最具生产性的用途之中,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生产潜力,这样,国家的存在就成为社会财富生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使“蛋糕”得以增大----“蛋糕”的增大部分就是国家剩余。

二.国家视角的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

1.大范围集体行动

之所以需要国家的存在,是因为需要国家来组织大范围的集体行动以制定和实施制度规则,以确保国家去做“人人都需要、人人依赖自己的力量做不好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对大范围集体行动的需要是解释国家存在的最好理由。

对公共物品以及社会成员间再分配的需要,是需要采取大范围集体行动的最适当的例子。

事实上,国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提供(广义的)公共物品,包括防卫(安全服务)、法律与司法服务(提供公正与秩序)、制度规则与公共政策,以及其他可大范围共享利益的物品与服务(不具有物理上的可分性)。

2.规模经济

许多情况下,较大的规模能够带来额外的好处,经济学称之为规模经济。

如果只生产和销售少量汽车,汽车的单位成本(进而价格)将非常高;随着产量和销售量的增加,每辆汽车的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为平均成本的下降,这将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3.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国家存在的经济合理性也是适当的。

作为一个垄断合法权利的政治实体,国家拥有相对个人、厂商和其他组织的比较优势。

不难设想,在社会范围内,国家与个人及经济组织之间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上的分工和专业化,给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好处,包括现实和潜在的好处,都是非常

二.定义市场失灵

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特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能产生帕累托效率意义上的资源最优配置结果的各种情形,如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

第二节市场失灵的类别与范围

一.市场失灵有哪些?

微观方面:

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宏观方面:

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失业、通货膨胀。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垄断与自然垄断

4.信息不对称

5.道德危机

6.逆向选择

一.对市场失灵的反应

市场失灵的8个主要根源

竞争的缺点(垄断)信息不足

公共物品失业与通货膨胀

外部性再分配

不完善的市场优效品

其他理由:

消除贫困家长作风

保障权利(基本权利和机会均等)承担对后代的责任(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原则

谨慎原则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支持市场机能原则

一.服务责任主要划归地方的理由

1.信息优势。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

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作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

2.“以足投票”。

“以足投票”机制所带来的效率好处,只有在地方政府负责地方公共服务供应的分权体制中才能实现。

3.俱乐部规则。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类似于一个“俱乐部”。

布坎南在其一篇开拓性论文中首次对比此类物品加以分析,认为可以用俱乐部规则(产权制度)解决搭便车和拥挤问题。

4.责任性。

当地方选举出来的代表对所有地方服务提供负有决策职责时,不论这些服务将以怎样的方式提供,此种治理都可以称得上最好的和最符合社会意愿的治理框架。

二.地方政府配置职能的限制因素

虽然将主要的服务责任划归地方政府是合意的,但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应该拥有不受限制的配置职能。

限制地方配置职能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国家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空间外溢。

★第三节地方政府的稳定职能

地方政府在稳定职能中的作用相当有限,因为这是适合由中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

虽然如此,地方政府在稳定政策中仍然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潜力。

一.地方政府稳定职能的限制因素:

1.国家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的性质。

3.地方稳定政策的无效性。

4.地方政府在筹资和清偿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二.支持地方政府稳定职能的因素

1.不充分的流动性

2.稳定问题的地域与产业性质

3.地方财政的规模与影响

★第四节地方政府的再分配职能

再分配职责更适合于国家级政府行使,但也可以找到一些支持地方政府在分配职能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理由。

一.地方政府再分配职能的限制因素

1.财政公平

2.区位效率

3.流动性

4.外部性与动力问题。

辖区层次的再分配还会带来辖区间外部性。

实施再分配政策的辖区将发现,它们的“劫富济贫”措施带来的利益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为其它辖区所享受,尽管后者并不为此分担任何成本。

同样,那些再分配政策措施很弱或者干脆不实施再分配政策的辖区会发现,它们可以从其他辖区实施的再分配政策中坐享其成。

这样,辖区层次上的再分配政策不仅无效,而且辖区也没有都少动力实施此类政策。

5.国家内聚力。

借助具有高度权威性的中央政府实施统一的再分配,有利于促进一国内部各辖区之间、各民族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