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647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docx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

文言文——传统美德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清)曾国藩

乡间之谷,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小民①何以聊生?

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予之处境未裕,无论为京为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为学政,或为督抚;而如今年三江两湖之大水灾,几于鸿嗷半天下②,为大官者,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

是义田之耗,恐终不能偿,然予之定计,苟仕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余,吾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此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

①小民:

指老百姓。

②鸿嗷半天下:

形容遭洪灾民众的悲惨的哀声响彻半空中。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仅一处)

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

【答案】:

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

【解析】:

“此”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此”前应该断句。

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然予之定计若听茶声然

B.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以咨诹善道

C.予之处境未裕三江两湖之大水灾

D.为大官者必皆留为义田之用

【答案】:

A

【解析】:

A项中的两个“然”依次为“然而”“……的样子”之意;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用来;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的;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做;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吾自入官以来()

(2)无论为京为官者()

(3)或稍有赢余()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从,自从

自富阳至桐庐。

(《与朱元思书》)

无论

不要说,不用说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逐渐;略微

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赡救廿四都贫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

(2)又怎么忍心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

【解析】:

翻译句

(1)是要注意两个词语,一个是“以”,应该译为连词,用来,一个是“廿”,是二十的意思。

(2)是一个反问句,应表达陈述句的意思。

5.“此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积钱,为置办义田之用。

【解析】:

“此”指代什么内容应该到这个词语前面的内容中去寻求。

他的“定计”是什么内容?

结合答案,变为自己的话即可。

6.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

文章的题目有如下作用:

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文章要表述的话题(人、事、物);提出问题;显示文章的线索。

不难看出,本文题目的作用属于第一种。

7.你还读过什么家书?

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傅雷家书》。

主要内容:

该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解析】:

我们应该很自然地想到《傅雷家书》,这是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吾自入官以来

进入

乃入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国内。

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

方位词,与“下”相对。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

皇帝。

如: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望诸弟体谅之。

(省略了主语:

我。

文章主旨

曾国藩是清朝重臣,同时他很重视对子女以及诸弟的教育。

在这封家书中,他以自己的行动来劝勉诸弟用节省下来的钱置办义田。

好善乐施是曾国藩一生未曾放下的行动。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参考译文:

乡间的谷子,贵到三千五百,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老百姓何以聊生?

我自从当官以来,就想为曾氏置办一处义田,以救助孟学公以下的贫民,为本地置办义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我的处境没有富裕,不要说京官自己治理自己还来不及;就是外放当官,或做学政,或做督抚,而像今年三江两湖的大水灾,几乎是悲惨的哀声响切半天中,做大官的,怎么忍心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

所以义田的愿望,恐旧难以如愿以偿,然而,我的计划,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的衣分之外,稍有盈余,我决不肯买一亩田,积蓄一文钱,一定都留有做义田的资金,我已下决心,希望弟弟们体谅。

 

兹父目夷辞太子

宋襄公兹父①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②,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

欲立之,请于公曰:

“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

”公曰:

“何故也?

”对曰:

“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③母也。

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

”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

“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乃逃之卫,兹父从之。

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选自《左传》

【注释】:

①宋襄公兹父: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军,名兹父。

②目夷:

宋襄公兹父的异母弟弟。

③背:

背叛。

1.请将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答案】:

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解析】:

我们可以先将该句分为两部分,其标志是中间的语气词“也”,然后,根据前后句中的“义”而断开两处。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兹父为公爱之也

A.不足为外人道也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为有源头活水来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为”是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译为“向”、“对”;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为“被”;D项中的“为”是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着”、“为了”;C项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都是连词,因为。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请于公曰()

(2)公曰:

“何故也?

()

(3)强以请公()(4)公许之()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请求

战则请求。

(《曹刿论战》)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竭力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

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桓公有后妻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兹父乃反,公复立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

(2)兹父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

【解析】:

(1)句中的“子”为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2)句中的“反”为通假字,通“返”。

5.目夷以“义”辞去了当太子的机会,那么兹父的“义”表现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绝迹于卫,是背母也。

【解析】:

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妹等关系之间。

兹父的不“背母”是“义”的充分体现。

6.请写出一句与“义”有关的文言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这样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马上想到曾经学过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

在其中选出一句含有“义”字的句子即可。

7.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推让“太子”的其他故事吗?

争抢皇位的历史事件你知道哪些?

请各写一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礼让太子的故事:

伯夷叔齐不受太子之位而逃至周。

争抢太子的故事:

玄武门之变。

【解析】:

这道拓展题实际上在考查学生的文史知识。

应该多读书、多积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然后目夷归也

回来,归来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①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女子出嫁。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归依。

③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聚拢。

绝迹于卫

断;断绝

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头触不周山》)

①极其,非常。

如: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②隔绝;隔断。

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峡》)

③隔绝的;封闭的。

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④停止;止歇。

如: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⑤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如: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

(“为”是判断词,译为:

是。

2.绝迹于卫,是背母也。

(……也句式。

省略句

1.欲立之,请于公曰。

(应为(桓公)欲立之,(兹父)请于公曰。

2.乃逃之卫,兹父从之。

(应为:

(目夷)乃逃之卫,兹父从之)

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1.请于公曰。

(应为:

于公请曰。

2.绝迹于卫。

(应为:

于卫绝迹。

文章主旨

文中的兹父、目夷相互推让太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讲礼仪是最高的人格。

相互礼让让宋国成为春秋五霸。

《兹父目夷辞太子》参考译文:

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

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喜欢他。

兹父因为父亲喜欢目夷,便想要父亲立目夷为太子,于是向桓公请求说:

“请立目夷为太子,我做他的相国以兄长身份辅佐他。

”桓公问道:

“为什么呢?

”兹父回答说:

“我的舅舅在卫国,喜欢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太子,那么我就不能前往卫国,就会与卫国断绝了来往,这是背叛母亲的行为。

况且我自知我的才德不能够处在目夷之上。

”桓公没有同意,兹父便竭力向桓公请求,桓公答应了他。

桓公将要立目夷为太子,目夷推辞说:

“兄长为太子,弟弟在他的手下,这是符合礼义的。

如果让弟弟做太子,兄长在弟弟手下,这不符合礼义。

不符合礼义的事情却让我去做,我将要逃走。

”于是逃到卫国,兹父跟从他也到了卫国。

过了三年,桓公派人召回兹父,说:

“如果你不来,将会使我忧愁而死。

”兹父才不得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

这样以后,目夷才返回。

 

申生伏剑而死

晋骊姬①谮②太子申生于献公,献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申生曰:

“为此者非子之罪也,子胡③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

”申生曰:

“不可,我辞之,骊姬必有罪矣,吾君老矣,微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④?

”重耳曰:

“不辞则不若速去矣。

”申生曰:

“不可,去而免于此,是恶吾君也;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

入困于宗⑤出困于逃,是重吾恶也。

吾闻之,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如是者,吾以身当之。

”遂伏剑死。

——选自《春秋纪要》

【注释】:

①骊姬:

晋献公的夫人。

②谮:

诬陷。

③胡:

为什么。

微:

如果没有。

④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怎么能让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

⑤宗:

本义是宗族,这里指父母。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入困于宗出困于逃

【答案】:

入困于宗,出困于逃

【解析】:

这个句子前后对仗相对工整,同时“入”“出”两个词语让我们很容易在“出”前划出停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晋骊姬谮太子申生于献公胡不献我于王

B.吾以身当之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献公将杀之辞之必免于罪

D.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温故而知新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向;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项中的两个“而”都表并列,可不译;C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子胡不进辞()

(2)微骊姬寝不安席()

(3)为此者非子之罪也()(4)出困于逃()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语言

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

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

国外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怎么能使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

(2)暴露父亲的过错来博取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

【解析】:

(1)中的“君”指的是“父亲”,“恨”的意思可以联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恨”的含义来翻译;句

(2)中的“夫”是句首语气词,不翻译,“彰”是彰显之意,但应该从通顺的角度译为“暴露”。

5.请以“申生”为主语,概括本文写了申生的几件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件事:

申生受到诬陷不辩解;第二件事:

申生不彰父之过而外逃;第三件事:

申生伏剑而死。

【解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因此可以通过申生与重耳的对话来寻求答案,最后的“伏剑而死”是事件的结果,应该不要丢掉。

6.文中的哪句话能对“义”进行解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

【解析】:

解答此题抓住“吾闻之”这句话的内容即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献公将杀之

将要

将欲行(《狼》)

①名词,带兵的人。

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②动词,带兵。

如: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自始至终。

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

过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经过。

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②到。

如: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③犯过失。

如: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拜访。

如:

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⑤过分,过于。

如: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遂伏剑死。

(省略了主语:

申生。

状语后置句

辞之必免于罪。

(应为:

辞之必于罪免。

文章主旨

太子申生宁愿接受骊姬的诬陷,也不给父亲带来各种遗憾,践行了“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的义举。

《申生伏剑而死》参考译文:

晋国的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太子申生,献公将要杀死申生。

公子重耳对申生说:

“这件事(在祭肉里下毒),不是你的罪过,你为什么不进言申辩?

申辩了一定会免罪的。

”申生说:

“不行。

我进言申辩,骊姬必然获罪。

我们的父亲老了,如果没有了骊姬就睡不好觉,吃饭不香甜,怎么能使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

”重耳说:

“不进言申辩的话就不如赶快离开。

”申生说:

“不行,离开了虽然免于一死,这却是怨恨父亲的行为,暴露父亲的过错来博取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

在国内陷入困境,在外被出逃困扰,这是加重我的罪过。

我听说,忠臣不暴露国君的过错,智者不加重自己的罪过,勇者不逃避死亡。

像现在这样,我只能以死面对。

”于是拔剑自刎。

 

豫让①报恩

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晋阳下而死,智伯之臣豫让者怒,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②,乃漆身变形,吞炭更声,襄主将出,豫让伪为死人,处于梁下③,驷马惊不进,襄主动心,使使视梁下得豫让,襄主重其义不杀也。

又盗为抵罪④,被刑人赭衣⑤,入缮宫⑥,襄主动心,则曰必豫让也,襄主执而问之曰:

“子始事中行君⑦,智伯杀中行君,子不能死,还反事之;今吾杀智伯,乃漆身为疠⑧,吞炭为哑,欲杀寡人,何与先行异也?

”豫让曰:

“中行君众人畜臣,臣亦众人事之;智伯朝士待臣,臣亦朝士为之用。

”襄子曰:

“非义也?

子壮士也!

”乃自置车库中,水浆毋入口者三日,以礼豫让⑨,让自知,遂自杀也。

——选自《说苑》

【注释】:

①豫让:

春秋时晋国人。

②动心:

内心有感觉。

③梁下:

桥下。

④盗为抵罪:

冒充抵偿罪责的囚犯。

⑤赭(zhě)衣:

红褐色的囚服。

⑥缮宫:

修缮宫室。

⑦中行君:

即荀寅,以中行为氏,又称中行文子。

春秋时晋国人。

⑧漆身为疠:

把漆涂在身上长出恶疮。

⑨以礼豫让:

来表示对豫让的敬意。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水浆毋入口者三日

【答案】:

水浆/毋入口者/三日

【解析】:

主语谓语之间应该划开,所以在“水浆”后停顿,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应停顿,故而在“者”后划开,同时“者”也是一个停顿的标志。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智伯之臣豫让者怒臣亦朝士为之用

B.臣亦朝士为之用酿泉为酒

C.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门人弟子填其室

D.乃漆身变形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B项中的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第二个“为”是动词,做;D项中的第一个“乃”是副词,就,第二个“乃”是人称代词,你;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为:

他的。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使使视梁下得豫让()

(2)被刑人赭衣()

(3)何与先行异也()(4)还反事之()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使

派,派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

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不同

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通“返”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襄主执而问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行君众人畜臣,臣亦众人事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赵襄子抓住他并问他。

(2)行君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我也就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

【解析】:

(1)中的“执”应灵活地译为:

抓住;句

(2)中的“众人”应为“普通人”,“事”乃侍奉之意。

5.豫让为了“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采用了哪些手段?

(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漆身变形,吞炭更声,伪为死人;

(2)盗为抵罪,被刑人赭衣,入缮宫。

【解析】:

本文写了豫让两次“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其手段各不同,回答要全面。

6.赵襄子为什么不杀豫让,反而“以礼豫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一个壮士,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不忍心杀害他,他用对待壮士的礼节对待豫让。

【解析】:

解答此题应该抓住“子壮士也”这句话来阐述。

7.古往今来,知恩图报的成语、诗句不少,请写出两个关于知恩图报的成语或诗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结草衔环;知遇之恩;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投李报桃等。

【解析】:

这样的诗句,成语较多,注意积累便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吞炭更声

改变

——

①重新。

如:

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如: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③还。

如:

更有痴者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④更加。

如:

举杯浇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乃自置车库中

内;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

①中等;不高,不低。

如: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猜中。

如:

射者中,弈者胜。

(《醉翁亭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乃漆身变形,吞炭更声。

(三个句子均省略了主语:

豫让。

2.又盗为抵罪,被刑人赭衣,入缮宫。

(同上。

被动句

臣亦朝士为之用。

(“为”是“被”的意思。

判断句

子壮士也!

(“……也”句式。

文章主旨

豫让复仇报恩的故事广为流传。

文章将“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作为叙事的主题加以体现,意在突出复恩的主旨,说明知恩图报的人受人尊敬。

《豫让报恩》参考译文:

智伯与赵襄子在晋阳城下交战而死,智伯的臣子豫让十分愤怒(想要报仇)。

凭他的精诚之心让赵襄子内心有感觉。

于是就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和形体,吃下木炭使声音变得沙哑。

赵襄子准备外出,豫让伪装成死人,躺在桥下,拉车的马受惊不肯前进。

赵襄子内心有感觉,派人察看桥下,捉住了豫让。

赵襄子敬重豫让的义气,没有杀他。

豫让又冒充抵偿罪责的囚犯,穿着红褐色的囚服,混入宫中修缮宫室。

赵襄子内心有感觉,就说:

“一定是豫让。

”赵襄子抓住他并问他:

“你起初侍奉中行君,智伯杀了中行君,你没有为中行君殉死,反而去侍奉智伯。

现在我杀了智伯,你竟然把漆涂在身上长出恶疮,吞下木炭使声音变得嘶哑,想要杀掉我,为什么与先前的行为不一样呢?

”豫让回答说:

“中行君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我也就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智伯把我当做朝中的士人对待,我也就以朝中士人的身份为他效命。

”赵襄子说:

“你的行为不合道义,但你是一位壮士!

”赵襄子就把自己关在车库中,三天三夜不进一口汤水,来表示对豫让的敬意。

豫让知道后,就自杀了。

 

李士谦传

李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①,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②。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③。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④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他年又大饥,士谦罄⑤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

——选自《隋书》(有删减)

【注释】:

①阋讼:

争吵。

②埒(liè):

相等。

③义无相责:

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④燔:

烧。

⑤罄:

用尽。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