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646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思维复习题.docx

科学思维复习题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复习题目

(请结合大纲一起看)

1、思维有哪些特征?

1)概括性:

思维反映依赖事物的固体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2)间接性:

思维往往通过其他事物(知识与经验)作为中间媒介间接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3)问题性:

思维总是指向与解决某个问题

4)能动性:

思维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

2.思维活动有哪些?

1)思维过程的智力运演

思维以动态、过程的形式存在,通过各种智力运演来实现。

基本的智力运演是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也包括比较、分析、推理的智力运演。

2)思维与实践活动

思维起源于劳动;实践为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而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规则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思维加以认识和反映。

3)机器的工作和人的思维

机器在某种范围内可以代替人脑的工作,达到和人的思维相同的结果,有时比人脑的思维速度还要快一些;而机器的“思维”是依据既定的程序,轮流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找到符合当前问题的解;而人的思维是在了解了问题的各要素以及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4、思维主体的能力结构有哪些?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即思维主体在实践中收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

2)科学思维的能力

感知觉能力;记忆储存能力;逻辑加工能力;思维的调控能力;思维的想象能力等。

3)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分为自然语言、科学语言、数学语言等

4)自我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

5、思维的主体是什么?

思维主体是指从事思维活动的承担者。

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掌握一定思维方法和科学实践手段的人可以成为思维的主体。

6、思维的客体是什么?

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

1)物质客体:

自然客体:

即思维主体的活动指向自然界;社会客体:

是由人和社会物质系统要素构成。

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

2)精神客体:

精神活动(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产品(知识、理论、文艺作品等)

7、思维工具是什么?

思维的工具包括逻辑和语言。

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包括:

科学术语(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如化学符号O、H、C等)、科学图表(如数据分析图、解析图、统计图)。

8、为什么每个人的思考习惯会不相同?

1)大脑结构

2)知识结构

3)生活环境(社会强制性)

9、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有哪些?

1)重人伦,轻自然

2)整体性和辩证性

A、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擅长于从具体同一性出发,整体地、流动地、统一地认识对象。

在中国人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机的,而生命的形式在于变化,在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B、整体性思维的辩证性

在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时空结构,以便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自此事物了解彼事物的目的。

如: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3)取象比类

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

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简单理解就是根据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规则,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它们之间建立有规律的联系和秩序。

直观外推,由已知推出未知。

这种思维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特征。

如我国的中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史学治史就是运用这种方法。

10、思维的主体有哪些基本属性?

1)思维主体的社会性

原始的思维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表达情感,多用语言的形式,从而扩大了社会交往;社会实践是人类思维发生的基本的和决定的因素。

2)思维的历史性

思维主体的发展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演变的。

思维方式随历史进程而演变

思维主体的组织结构有分散的专业化

3)思维的实践性

提出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需要

人所特有的思维结构和图式

4)能动性

思维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

11、思维方式有哪些组成?

(1)思维主体

(2)思维客体

(3)思维的工具和手段

(4)思维的运行和协调过程

12、思维方式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对作为思维对象的外界事物的评价。

(2)思维空间

思维空间是思维结构所决定的思维视野,是某种思维方式所能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容量框架,或称之为“思维框架”。

外在的思维空间是思维角度、思维层次和思维因子的综和。

内在思维空间表现为思维的概念、方式和结构不断增生的过程。

(3)思维传统

思维传统是在历史上由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积淀而形成的。

“思维圈”

13、思维传统怎样影响着思维方式?

第一、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

第二、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线路。

第三、思维传统往往形成偏见、成见。

对思维传统应“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用现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尺度对它加改造。

14、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1)古代朴素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带有浓厚的直观、思辩和猜猜的性质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看作死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不同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的学科

4)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将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也把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起来。

系统思维方式还把定性和定量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15、科学思维方式是什么?

科学思维方式就是能使主观与客观到达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

16、科学思维方式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有哪些?

1)科学思维方式的共同性

A、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变化,受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

一方面,具有时代特色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

另一方面,科学思维方式的的形成和变化,还受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

B、思维方式的形成,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思维方式也是如此。

科学思维方式具有传统继承和现实变异性相统一的特点。

2)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现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科学假说思维、逆向思维、对应思维和互补思维

16、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1)综合性

现代综合特点

A.现代综合形成综合的体系,是在各个层次综

合基础上的综合。

B.现代综合是客观的定性分析与微观的定量分

析相结合的综合。

C.现代综合是辨证的综合

2)动态性

思维的动态性是辨证法的发展原则的体现,它是现代思维区别于历史上其它思维的特点之一。

3)多维性

多维思维是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同一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活动。

多维性思维特点

(1)多角度性

(2)多层次性

4)开放性

开放性思维要求把思维从狭窄、封闭中解放出来,开拓新的思维角度,增加对世界认识的思维渠道,让思维领域更加广阔,使思维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富有创造性。

5)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

17、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18、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是区分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在可比较的条件下,任何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总有其不同之处(同一病房的病人、孪生姊妹);任何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总有其相同的地方(人与动物)。

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同点和差异点则是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

18、什么是分类法?

分类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别为不同种类或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

在分类方法中,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共点和差异点。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

因此特性则是划分事物的根据,共性则是归合事物的依据。

例如: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对数百万生物种的分类。

20、分类应遵循的原则

1)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否则,就是犯“分类重迭”的错误。

2)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否则,就要犯“子项相容”的错误。

3)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

4)分类必须逐级进行。

否则,就是犯“跳级分类”的错误。

21、分类在科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

1)使理论、事实等科研基础条理化

2)有利于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为人们寻找新的具体事物提供向导

21、什么是类比法?

类比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方法也叫类比推理。

公式:

如果对象A有属性a.b.c.d.

前提对象B有属性a.b.c.

结论:

那么对象B也可能有属性d.

22、类比的种类有哪些?

1)类比简单共存类比:

根据对象的属性之间有简单共存的关系而进行的推理,并不知道属性之间是否还有其他关系。

通过预感和猜测。

2)因果类比:

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可能具有同一种因果关系进行的推理。

3)对称类比:

根据对象之间具有对称性而进行的推理。

4)协变类比:

根据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函数变化关系而进行的推理。

5)综合类比:

根据对象属性的多种关系综合相似而进行的推理。

23、类比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有哪些?

1)做出新的技术发明

2)提出科学假说

3)激发想象力

24、使用类比方法必须遵循原则有哪些?

1)尽量扩大类比的范围。

已知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越多,得出来的结论就越可靠。

10:

9要比10:

7可靠。

2)要类比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是犯“表面类比”的错误。

25、要注意寻找有无和结论相矛盾的属性。

也就是说,与甲对象相类比的乙对象,不能有与被推出的属性不相容的属性。

如果乙对象有与推出属性不相容的属性,无论甲、乙对象之间有多少相同属性,结论也不能成立。

26、类比方法的局限性性有哪些?

结论具有较大的或然性。

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相似性是类比方法的客观基础,而差异点则对类比方法起限制作用。

A、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或然性结论的推理。

B、机械类比

27、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哪些?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推论的可靠性越大。

2)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

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相关性程度越高,推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一旦前提中出现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就不能推出结论。

28、什么是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29、什么是演绎法?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个别事实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只要我们知道一类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且一个特定对象属于这一类中的一员,那么这个特定对象也必然具有某种属性。

30、归纳法包括哪些?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31、什么是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即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某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原理的结论。

逻辑形式:

S1---P,S2---P....Sn---P(S1,S2…Sn是S类的所有对象),所以,S--P

31、什么是不完全归纳?

不完全归纳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原理的结论。

32、不完全归纳包括哪些?

根据是否找到了事物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我们又把不完全归纳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33、什么是简单枚举法?

简单枚举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根据所考察过的对象中并没有遇到与这种属性相矛盾的情况,从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利用简单枚举法得出来的结论,如果在实践中发现有一个相反的事例,就要修改或否定原来的结论。

公式是:

S1有P属性

S2有P属性

S3有P属性

Sn有P属性

(S1、S2、S3……Sn是S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在这部分对象中未发现与P属性相反的事实)

∴所有S有P属性。

34、科学归纳法是什么?

科学归纳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分析并找出这些对象只所以具有某种属性的原因,以研究对象内部的因果联系作根据,从而作出关于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35、公式是:

S1有P属性

S2有P属性

Sn有P属性

(S1、S2……Sn是S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而S类事物与P属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联系)。

∴所有S有P属性。

35、什么是穆勒五法?

(要理解,注意应用)

为了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英国科学家穆勒归纳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五种方法,简称穆勒五法。

这实际是一种比较的方法,简单概括为:

相同的结果必然有相同的原因,

不同的结果必然有不同的原因,

变化的结果必然有变化的原因,

剩余的结果应当有剩余的原因。

36、什么是求同法?

定义(契合法,一致法):

凡是被考察对象a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又都有另外某个现象A出现,我们就可以判断A和a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场合中寻求相同的因素。

公式:

场合有关因素被考察对象

1)A,B,Ca

2)A,D,Ea

3)A,F,Ga

………

推出结论:

A是a的原因(或结果)

37、求同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考察的场合是否足够多,是否有反例存在

2)是否另有它因

3)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相同的因素是不是唯一的

4)有时候人们忽视了不同场合的另一个情况,而它可能恰好就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

38、什么是求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它出现,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它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公式:

场合相关情况被研究对象

⑴ABCa

⑵-BC-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39、求异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不同场合的差异性是否是唯一的

2)注意相同因素中有无差异

3)注意探求是否还隐藏着其他原因。

4)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的差异因素是部分,还是全部原因

5)正反两个场合背景因素是否一样

40、什么是共变法?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现象发生变化,另一个现象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或者结果。

场合情况现象

①A1BCD→a1

②A2BCD→a2

③A3BCD→a3

………

所以,A情况可能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41、共变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情况是否唯一

2)在考察两个现象之间的公变情况时,其他条件是否保持不变

3)两种现象的公变是否具有相关性

42、求同求异并用法是什么?

其要旨是:

考察一些场合(或一组事例)有一个共同的情况A,也有一个共同的现象a;再考察一些场合(或一组事例),没有A这个共同情况,也没有a这个共同的现象。

比较上述两种场合(或两组事例),由此可得出结论,A情况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公式为:

场合情况现象

①ABCF→a

正事例组②ADEG→a

③AFGC→a

………

①-BCG→—

负事例组②-DEF→—

③-FGD→—

………

∴A情况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43、什么是剩余法?

考察一组复合现象是由一组特定的情况产生的,除了现象的某一组成部分和某一个情况以外,已知现象的其余组成部分是分别由其余情况产生的,于是可得出结论:

某一情况是产生现象某一组成部分的原因。

公式为:

情况现象

ABCD→abcd

已知B→b

C→c

D→d

以,A情况可能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44、归纳法的局限性有哪些?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具有或然性,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很可靠,所以要防止以偏概全或者轻率概括。

45、如何理解演绎推理的有效性?

有效与无效是推理形式的性质,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前提和结论事实上的真假无直接关系。

一个演绎论证只要符合逻辑蕴含形式,即为有效的演绎论证。

所以,演绎推理过程的有效性并不能保证命题的真实性。

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有可能会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或者一个荒谬的结论。

46、演绎推理有哪些?

直言推理、三段论推理、关系推理、复合判断推理、模态推理

47、什么是分析方法?

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

(空间、时间)

48、分析的类型有哪些?

a.定性分析。

即确定事物都具有哪些成分和属性以及各种成分和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b.定量分析。

即确定事物中各种成分的数量的多少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求出各种数量之间的数学式。

c.因果分析。

即已知结果,寻找引起结果的原因,并把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与没有因果联系的现象区别开来。

d.横向分析。

(空间分析):

即分析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或相同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

e.纵向分析(阶段分析):

即对事物多个发展阶段的分析。

f.系统分析。

即分析一个事物多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要素与外部事物之间,系统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作用和关系)。

49、什么是综合法?

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内在地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

50、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分析和综合互相渗透。

哲学方法在自己和每个运动中,同时既分析的作用,又起综合的作用。

分析和综合互相转化

51、什么是感性的具体?

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是一种生动、丰富但相当笼统的感性认识。

52、什么是抽象的规定?

抽象规定:

抽象规定是指对象的某一本质方面(因素、属性、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对事物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是一种内容上尚不完全的理性认识形式。

53、什么是思维的具体?

思维具体:

思维具体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在思维中的完整的、具体的再现。

54、什么是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等一系列的整理、加工、改造和制作的过程,也是概念、规律的抽象形成的过程。

55、科学抽象在科研中的作用有哪些?

1)鉴别真象与假象,去伪存真;

2)区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纯化研究对象;

3)识别基础属性与派生属性,抽取研究对象的基础属性;

4)综合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抽象出其本质。

56、科学抽象的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是什么?

三个阶段:

(1)感性的具体:

指研究对象的完整映像,即获取的科学事实;

(2)抽象的规定:

指经过分析各种科学事实后所形成的未综合的科学概念(包括规律、原理);

(3)思维中的具体:

指综合后的科学概念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两次飞跃:

1)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

2)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57、如何理解科学抽象的结果——概念?

概念通常被看做是思想的成分,是通过对一般对象的观察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某种心理实体。

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

58、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含义,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

概念所适用的范围

2)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3)虚假概念没有外延。

59、什么是论证?

论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论证指证明。

广义的论证包括证明和反驳两个层面。

证明是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论证方式。

反驳是根据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一个命题的虚假性或断定某个证明不成立的论证方式。

60、如何理解论证的三要素?

1)论题:

是在论证中那个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

2)论据,就是引用来作为论题真实性根据的判断。

3)论证方式,也叫论证形式,就是用论据阐明论题的形式。

61、论证方式有哪些?

1)演绎论证2)广义的归纳论证

62、如何有效的反驳或者削弱一个论证?

第一,反驳论题

1)直接反驳。

抓住对方的错误实质,主动进行反驳,以掌握论证的主动权。

如举反例

2)间接反驳。

①独立论证:

证明对方命题的反命题为真。

根据矛盾律,得出原命题为假。

②归谬法:

假定对方命题成立,推出荒谬的结论。

得出原命题为假。

例: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出生在中国湖北襄阳,是喝中国妈妈的乳汁长大的。

在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指责他:

“喝中国人的奶长大,一定有中国血统。

归谬法反驳为:

您喝牛奶长大的,那就有牛的血统了。

第二,反驳论据

注意:

这种方式的反驳不一定能证明对方命题为假,只能证明对方提供的论据证明不了论题。

第三,反驳论证方式。

切断论题和论据之间的论证链条。

(拆桥)

反驳或削弱的力度由强到弱:

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方式

63、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通过直觉、灵感(顿语)、推理、实践而形成的高级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升华,是智力想象力的高级表现形态,也是思维本身的创新。

64、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者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65、发散思维的种类有哪些?

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66、横向思维是什么?

横向思维是指接收和利用其他事物的功能、特征和性质的启发而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67、纵向思维什么?

纵向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上的功能、特征和性质的变化进行逻辑分析而产生新观点和方法的思维方式。

68、纵向思维的有哪几类?

(1)纵向深入:

指以事物的现在为落点遵循原有思路,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纵向展出:

以事物的现在为落点将其放在更大的系统中进行宏观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式。

70、逆向思维是什么?

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和途径去思考。

71、侧向思维是什么?

侧向思维遇到问题,是要你避开问题的锋芒,从侧面去想,是在最不打眼的地方,也就是次要的地方,多做文章,把它挖掘出来,并把它的价值扩大。

72、什么是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

又称为聚合思维、集中思维、聚集思维、辐辏思维、辏合显同思维等。

收敛思维是指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运用多种方法、知识或手段,从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