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646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科教版科学小升初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科教版小升初冲刺模拟测试

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26分)

1.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  相似,所以是天然的  。

2.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

3.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  人类的生存。

4.2004年6月8日下午13时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可以看到“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

“金星凌日”是指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  。

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图中金星的位置应该在  处。

5.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  ,日食有三种:

  、  、  。

6.昆虫是种类最多的生物,共有150多万种,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上有  对足。

常见的昆虫有  等。

(填两种)

7.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好处多,既  又  。

8.加热蜡块时固态蜡块变成蜡烛油  (“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但蜡烛燃烧时  (“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你判断的依据是  。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9.世界上有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  。

(判断对错)

10.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变成固体。

  (判断对错)

11.在一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如果看到有沉淀产生说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

(判断对错)

12.彩色电视机的画面是由7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的  (判断对错)

1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有很多,不需要节约用水。

  (判断对错)

14.废旧塑料不能作为原料再生产了。

  (判断对错)

15.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做月相  (判断对错)

16.观察比较小的种子外部形态特征时使用的工具是显微镜。

  (判断对错)

17.我们吃饭的时候觉得饭有点甜是因为里面有糖。

  (判断对错)

18.地球人发给外星人的信件中有一个信息是:

我们来自太阳系的地球。

  (判断对错)

三.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6分,每小题2分)

19.下列物体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  )

A.盛满水的瓶子B.小草上的露珠

C.窗户上的玻璃

20.下面几种透明玻璃片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21.把白醋倒入装有小苏打的玻璃瓶里,玻璃瓶里(  )

A.发光发热B.无任何现象C.冒气泡

22.下面的变化中,(  )生成了新物质。

A.磨碎小麦B.把石块砸碎

C.鸡蛋放进醋中D.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

23.对生活中的一些垃圾,带有(  )标志的是可以被回收并重新加工利用的。

A.

B.

C.

24.放大镜的大倍数跟镜片的哪一部分有关(  )

A.凸度B.材料C.面积

25.下列哪一张照片显示的是农历初二、初三的月相。

(  )

A.

B.

C.

26.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我们闻到了浓浓的糖味,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  )

A.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B.白糖变成了液体

C.有气体产生

27.(  )的做法是正确的。

A.向大海倾倒垃圾B.乱伐森林

C.改造沙漠

28.月球更容易被流星、陨石撞击是因为(  )

A.月球离太阳近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C.月球上有环形山

29.下面是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简述。

正确的顺序是(  )

①安放②调焦③对光④观察⑤上片

A.①②③⑤④B.①④②③⑤C.①③⑤②④

30.小明用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小明观察到的细胞图(  )

A.

B.

C.

31.焚烧处理垃圾的主要缺点是(  )

A.占地面积大B.污染地下水

C.产生有毒气体

四.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

32.

废纸

易拉罐

尘土

塑料饮料瓶

果皮

可回收垃圾箱

厨房垃圾箱

其他垃圾箱

剩饭

馊面包

废铁

纸盒

空酒瓶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0分)

33.你认为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请写出你的猜想与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的研究方案:

  

我的发现:

  

34.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了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错误:

  

改正:

  

(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内表皮的细胞。

错误:

  

改正: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26分)

1.【分析】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解答】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故答案为:

凸透镜;放大镜。

【点评】掌握放大镜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分析】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解答】我们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可以通过自然保护区来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6万平方千米,所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保护区,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3.【分析】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

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

【解答】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故答案为:

影响。

【点评】掌握生存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即可解答本题。

4.【分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解答】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

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

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金星的位置在丁处。

故答案为:

初一;丁。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太阳系,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5.【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解答】日食只在朔,也就是农历初一,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故答案为:

初一;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食的发生时间和分类。

6.【分析】昆虫的特征是: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解答】昆虫是种类最多的生物,共有150多万种,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上有三对足。

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蜻蜓等。

故答案为:

三;蚂蚁、蜻蜓。

【点评】本题考查对昆虫特征的认识。

7.【分析】可持续发展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解答】许多金属材料可以被熔化后再利用,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

故答案为:

节约能源;节约矿石。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可回收、可再利用资源,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8.【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解答即可。

【解答】加热蜡块时固态蜡块变成蜡烛油没有新物质产生,但蜡烛燃烧时有新物质产生,你判断的依据是燃烧是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没有;有;燃烧是化学变化。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9.【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解答】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变化的认识。

10.【分析】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在加压降温情况下能形成雪状固体叫干冰,干冰可以冷藏食品,进行人工降雨,还可以用来在舞台模拟云雾。

【解答】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情况下能形成雪状固体叫干冰,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11.【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解答】在化学变化中,经常会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某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故答案为:

×。

【点评】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但这些现象出现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2.【分析】18世纪,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解答】彩色电视机的画面是由7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的。

这种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的色散现象以及应用。

13.【分析】节约用水,又称节水。

是指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解答】饮用水的循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而且这时间要以它被污染的程度而定,一般来说轻的周期短,反之则周期长,要节约用水。

故答案为:

×。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好节约用水,依据课本内容判断即可。

14.【分析】生活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主要有废纸、塑料瓶、啤酒瓶、废铁、易拉罐等,它们主要是由树木、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制成的。

【解答】根据对可回收材料的认识,塑料属于可回收垃圾,废旧塑料能够作为原料再生产。

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点评】识记可回收材料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分析】月相,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做月相,这种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月相的概念以及月相变化。

16.【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题目中观察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用放大镜即可。

故答案为:

×。

【点评】学生掌握显微镜观察物体的特征即可正确解答。

17.【分析】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解答】米饭中的淀粉在唾液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所以咀嚼起来觉得有点甜。

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淀粉与唾液酶反应的认识。

18.【分析】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解答】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所以我们来自太阳系的地球。

故答案为:

√。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太阳系,以此作答即可。

三.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6分,每小题2分)

19.【分析】放大镜是透明的,并且中间是凸起的,所以叫凸透镜。

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都具有放大功能。

【解答】根据对放大镜的认识,它们是中间厚边缘薄,盛满水的瓶子、露珠都符合放大镜的特征,具有放大作用。

窗户上的玻璃是平面透明的,不能起到放大作用。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放大镜的认识。

20.【分析】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是镜子的凸度。

【解答】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属于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

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熟练掌握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21.【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特征是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解答】把白醋倒入装有小苏打的玻璃瓶里,玻璃瓶里产生大量的气泡,属于化学变化。

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2.【分析】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把鸡蛋放进醋里,可以观察到产生气泡现象,这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故选:

C。

【点评】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根据就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23.【分析】可回收物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

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包装,与这些材质有关的如:

报纸、杂志、广告单及其它干净的纸类等皆可回收。

【解答】回收利用是指被丢弃的物品被回收,并经过专门的加工之后再被使用,箭头组成的三角形:

“再生”标志,C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可回收标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4.【分析】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解答】根据对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认识。

25.【分析】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解答】月相按农历月初到月末的顺序排列为: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农历初二、初三的月相是新月,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月相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6.【分析】白糖加热后,会由固态变成液态,这是属于物理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当白糖继续加热到变黑,白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就属于化学的变化。

【解答】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我们闻到了浓浓的糖味,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白糖变成了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

27.【分析】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解答】以上选项中改造沙漠的做法是正确的。

故选:

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保护环境的做法。

28.【分析】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月球比地球小的多,体积相当于地球的49分之一。

【解答】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当陨石撞向月球时不会减速,将直接高速撞上月球表面,B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月球,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9.【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显微镜使用方法:

1、安放:

显微镜应放在体前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的方向安放好。

2、对光:

用低倍镜、较大光圈(遮光器上调);眼看目镜,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明亮。

3、放片:

观察对象要正对物镜的孔,将玻片夹好之后再调焦。

4、调焦:

先用低倍镜寻找物象,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象。

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换用高倍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5、观察:

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画图。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0.【分析】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表皮细胞。

【解答】根据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近似长方形,符合的选项B。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认识。

31.【分析】垃圾焚烧的优点是:

减量,它可以使垃圾从量上减少90%,大大降低垃圾填埋量。

缺点是:

垃圾焚烧最大问题是对周围的空气产生严重污染。

【解答】焚烧是常用的处理垃圾的方法之一,它的主要缺点是产生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空气产生严重污染。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垃圾焚烧处理的认识。

四.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

32.【分析】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解答】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

废纸、易拉罐、塑料饮料瓶、纸盒、废铁、酒瓶;厨房垃圾:

果皮、剩饭、馊面包;其他垃圾:

尘土。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垃圾的分类,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0分)

33.【分析】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解答】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答案为:

我的猜想:

我认为月相是由于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而形成的。

我的方案:

一生手举手电筒当太阳,另一生的头相当于地球,手中举着皮球相当于月亮,模拟月球在自西向东绕着地球转动。

我的发现: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且被照亮的部分有时大一些有时小一些。

【点评】本题考查了月相的形成。

34.【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正确使用显微镜才能准确的观察物体,使用方法不当有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了2个难题

(1)错误:

反光镜没有调整。

改正:

调节反光镜,直到能从目镜里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2)错误:

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改正: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起或降下,直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故答案为:

(1)反光镜没有调整。

改正:

调节反光镜,直到能从目镜里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2)错误:

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改正: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起或降下,直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