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8505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docx

教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

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理解工业

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3)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

的面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

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培养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

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

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崇尚科

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启发学生认识:

伟大发明创造来源于亲手实验、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必修一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使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有了土壤。

(3)无产阶级的革命是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中的产物。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

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

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第一

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

1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影响?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合作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师: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它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即发明、使用

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首先出现在英国。

请阅读教材,想想英国为

什么要开展工业革命?

生:

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商品出口急剧增加,而

原先的手工工场技术落后,其生产的产品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的需要。

师:

假如你是18世纪英国的一个资本家,你想对传统的手工工场生产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需要哪些条件呢?

那么当时的英国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

生1:

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

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

累;在手工工场里出现多道工序的分工协作,不断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工业专门化,同时培

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这就为以后机器的出现创造了技术条件。

生2:

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料、广阔的市场。

英国的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

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些原料;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

材料,还扩展了海外市场。

生3:

还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保护支持。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

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教师作如下总结:

(1)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政局较稳定;

(2)劳力条件:

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合作探究】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师: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圈地运动的看法。

生:

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罪恶的“羊吃人运动”,是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促进了

历史的发展。

师:

很好,同学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这很好。

有同学强调了资产阶级是圈地

运动的实施者,可是我们教材中历史纵横介绍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不知那时的资产阶级是否如此强

大?

同学讨论,提出不同看法。

师:

把同学的问题归纳一下,对圈地运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①圈地运动开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

②圈地运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③为什么圈地运动会成为“羊吃人”的运动?

④圈地后的地主与新贵族的关系?

⑤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⑥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圈地运动?

师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讨论问题,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对圈地运动的认识要关注历史发展的过程。

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

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

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

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

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3)市场条件:

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需求扩大;

(4)技术条件: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2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5)资本条件: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政局稳定资金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劳动力圈地运动可能性

条件原料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必要性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马克思说: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表明:

市场的扩大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2、珍妮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

业中。

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

竞争。

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

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

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

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

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之后,有更多的机器

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备课资料】珍妮机的发明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被一个男子“一脚踢出来”,然后才开始的。

这个故事还是真

实的呢!

事情要从1764年里的一天说起。

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

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

把纺纱机扶正。

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

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

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

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

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哈格里夫

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年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

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一说以其妻子

命名)。

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8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

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

1768年J.

哈格里夫斯在诺丁汉与别人合资开办一家纺纱作

坊,用珍妮纺纱机生产针织用纱。

由于当年他没

能申请到专利,因此只能自己生产“珍妮机”来

赚钱。

“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

也比较好,因此哈格里夫斯的生意不错,“珍妮机”

也渐渐流传开来了。

这天夜晚,哈格里夫斯夫妇晚餐后正在谈论

“珍妮机”给他俩带来的日渐富裕。

突然一阵杂

乱的脚步声出现在他家门口,然后,门被粗暴地

3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撞开,一群怒气冲冲的男男女女冲进来。

他们不由分说,将房里制作好的“珍妮机”通通捣毁:

“你制作的

害人机器见鬼去吧!

”甚至有人还放火,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屋。

他们夫妇俩被赶出了兰开郡的小镇。

原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为工场主打工谋生。

当时英国占领了印

度作为殖民地,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价廉物美,热销一时,引发了英国本土棉纺业的繁荣。

但是,织布机

械由于机械工人凯伊发明飞梭技术,生产率大大提高。

织布需要的棉纱,却还是依靠众多家庭手工业的纺

车慢慢纺出来。

所以棉纱供不应求,收购价格较高。

“珍妮机”的发明使棉纱产量上升,于是,织布厂收购

棉纱价格下跌。

那些没有使用“珍妮机”的纺纱工人不但产量低,而且棉纱又卖不出好价钱。

日子久了,

他们的怒气爆发,才有捣毁机器那一幕的发生。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

1768年,哈格里夫斯获得

了专利;到了1784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

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

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

它以水力为动力,

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

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

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

于是,1771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工

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

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1800年,英

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

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童工出身的塞缪尔〃克隆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

它结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特色,

又称“骡机”。

这种机器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又结实,很快得到应用。

到1800年,英国已有六百家“骡

机”纺纱厂。

英国纺纱业的大发展,使织布业反倒显得落后了。

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

效提高了四十倍。

到1800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

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

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人类从此进入了机器和蒸汽时代。

到1830年,英国整个

棉纺工业已基本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蒸汽机作为动力,从纺织业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磨面、制造和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英国人斯蒂文森发明火车。

当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

主要产业均已采用机器,完成了工业近代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就这样,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是先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的。

继而,工业革命

的先进技术又被美、法、德、俄等欧美列强广泛吸收和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促进了商业和运

输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合作探究】为什么技术革新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中?

(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

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

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⑴工具:

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剪刀、斧头。

⑵机器:

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3、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

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

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

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

4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

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合作探究】蒸汽机是如何改良与广泛使用的?

师:

(过渡)珍妮机问世以后,出现了很多机器。

机器越来越多,用什么来带动机器,成为人们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

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等,人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这些动力受到的限制都

很大,动力制约着机器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

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新的动力。

同学们了解蒸汽机吗?

它有什么优

点?

它对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

蒸汽机是一种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新机器。

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风力和

水力作为机器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不同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应于各种工作机,

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

生2:

蒸汽机能够提供比较强大的动力,使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

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于是兴起。

为便于生产经营,资本家就把工厂建在一起,工业城市

逐渐形成了。

生3:

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

阔的地理空间。

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

英国的工厂可以开设在市场繁荣、交

通发达之处,以便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也可以接近人口密集地带,以便招募人员。

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

一起,进而形成工业城市。

在工厂中,由于成套的机器设备的使用,工人的任务被降到简单操作的水平,

妇女、儿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于是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

生4:

工厂的增多,对货物的运输需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改善交通工具。

蒸汽机的发明为交通运

输工具的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动力机器,比如美国人富尔顿创制的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都

是用蒸汽机作驱动的。

师:

不错。

蒸汽机的出现,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因此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

为“蒸汽时代”。

【备课资料】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

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蒸汽机的出

现曾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

直到20世纪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

的原动机,后来才逐渐让位于内燃机和汽轮机等。

萨弗里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提水机,在1698年取得标名

为“矿工之友”的英国专利。

他将一个蛋形容器先充满蒸汽,然后关闭进

汽阀,在容器外喷淋冷水使容器内蒸汽冷凝而形成真空。

打开进水阀,矿

井底的水受大气压力作用经进水管吸入容器中;关闭进水阀,重开进汽阀,

靠蒸汽压力将容器中的水经排水阀压出。

待容器中的水被排空而充满蒸汽

时,关闭进汽阀和排水阀,重新喷水使蒸汽冷凝。

如此反复循环,用两个

蛋形容器交替工作,可连续排水。

萨弗里的提水机依靠真空的吸力汲水,汲水深度不能超过六米。

为了从几十米深的矿井汲水,须将提水机装在矿井深处,用较高的蒸

汽压力才能将水压到地面上,这在当时无疑是困难而又危险的。

纽科门及其助手卡利在1705年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用以驱动独

立的提水泵,被称为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

这种蒸汽机先在英国,后

来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它的改型产品直到19世纪初还在制造。

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蒸汽进入汽缸时,

在刚被水冷却过的汽缸壁上冷凝而损失掉大量热量,只在煤价低廉的

5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产煤区才得到推广。

1764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纽科门蒸汽机模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缺点,并于

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

初期的瓦特蒸汽机

仍用平衡杠杆和拉杆机构来驱动提水泵,为了从凝汽器中抽除凝结水和空气,瓦特装设了抽气泵。

他还在

汽缸外壁加装夹层,用蒸汽加热汽缸壁,以减少冷凝损失。

1782年前后,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完成了两项重要发明:

在活寒工作行程的中途,关闭进汽阀,

使蒸汽膨胀作功以提高热效率;使蒸汽在活塞两面都作功(双作用式),以提高输出功率。

这时的活塞既要

向下拉动杠杆又要向上推动杠杆,扇形平衡杠杆和拉链已不再适用,瓦特使发明了平行四边形机构。

瓦特

还于18世纪末将曲柄连杆机构用在蒸汽机上。

瓦特的创造性工作使蒸汽机迅速地发展,他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

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下降。

因此瓦特是蒸汽机最主要的发明人。

自18世纪晚期起,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

迅速推广。

它使英国的纺织品产量在20多年内(从1766年到1789年)增长了5倍,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消费

商品,加速了资金的积累,并对运输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船舶上采用蒸汽机作为推进动力的实验始于1776年,经过不断改进,至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制成

了第一艘实用的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

此后,蒸汽机在船舶上作为推进动力历百余年之久。

1801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提出了可移动的蒸汽机的概念,1803年,这种利用轨道的可移动蒸汽机首

先在煤矿区出现,这就是机车的雏型。

英国的斯蒂芬森将机车不断改进,于1829年创造了“火箭”号蒸汽

机车,该机车拖带一节载有30位乘客的车厢,时速达46公里/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开创了铁路时代。

19世纪末,随着电力应用的兴起,蒸汽机曾一度作为电站中的主要动力机械。

1900年,美国纽约曾有

单机功率达五兆瓦的蒸汽机电站。

蒸汽机的发展在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

它具有恒扭矩、可变速、可逆转、运行可靠、制造和维修方便

等优点,因此曾被广泛用于电站、工厂、机车和船舶等各个领域中,特别在军舰上成了当时唯一的原动机。

蒸汽机按蒸汽在活塞一侧或两侧工作,可分为单作用和双作用式;按汽缸布置方式,可分为立和卧式;

按蒸汽是在一个汽缸中膨胀或依次连续在多个汽缸中膨胀,可分为单胀式和多胀式;按蒸汽在汽缸中的流

向,可分为回流式和单流式;按排汽方式和排汽压力可分为凝汽式、大气式和背压式。

简单蒸汽机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部分组成,

汽缸和底座是静止部分。

从锅炉来的新蒸汽,经主汽阀和节流阀进入滑阀室,受滑阀控制交替地进入汽缸

的左侧或右侧,推动活塞运动。

蒸汽机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功率和效率的提高,而这又主要取决于蒸汽参数的提高。

初期蒸汽机的蒸汽

压力仅为0.11~0.13兆帕,19世纪初才达到0.35~0.7兆帕,20世纪20年代曾用到6~10兆帕。

在蒸汽

温度上,19世纪末还不超过250℃,而到20世纪30年代曾用到450~480℃。

至于效率,瓦特初期连续运转的蒸汽机,按燃料热值计总效率不超过3%;到1840年,最好的凝汽式

蒸汽机总效率可达8%;到20世纪,蒸汽机最高效率可达到20%以上。

在转速方面,18世纪末瓦特蒸汽机仅40~50转/分;20世纪初转速达到100~300转/分,个别蒸汽机

曾达到2500转/分。

在功率方面,最初单机功率仅几马力,20世纪初的一台船用蒸汽机的功率可达25000

马力。

随着蒸汽参数和功率的提高,蒸汽已不可能在一个汽缸中继续膨胀,还必须在相连接的汽缸中继续膨

胀,于是出现了多级膨胀的蒸汽机。

蒸汽机因受到润滑油闪点的限制,所用蒸汽的最高温度一般都不超过

400℃,机车,船用等移动式蒸汽机还略低一些,多数不高于350℃。

考虑到膨胀的可能性和结构的经济性,

常用压力在2.5兆帕以下。

蒸汽参数受到限制,从而也限制了蒸汽机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蒸汽机的出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向蒸汽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要求蒸汽机功率大、效率高、重量轻、尺寸小等。

尽管人们对蒸汽机作过许多改进,不断扩大它的使用

范围和改善它的性能,但是随着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蒸汽机因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而逐渐衰落。

6

高一07人教版必修Ⅱ新教材教学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

蒸汽机的弱点是:

离不开锅炉,整个装置既笨重又庞大;新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不能过高,排气压力不

能过低,热效率难以提高;它是一种往复式机器,惯性力限制了转速的提高;工作过程是不连续的,蒸汽

的流量受到限制,也就限制了功率的提高。

因此,抛弃了笨重锅炉的内燃机,最终以其重量轻,体积小、热效率高和操作灵活等优点,在船舶和

机车上逐渐取代了蒸汽机。

汽轮机则以其热效率高、单机功率大、转速高、单位功率重量轻和运行平稳等

优点,将蒸汽机排挤出了电站。

接着电动机又以其使用方便,代替了蒸汽机在工业设备中的应用。

然而小功率蒸汽机热效率比汽轮机

高,所以在产煤区或只有劣质燃料的地区或某些特殊场合,蒸汽机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蒸汽机有很大的历史作用,它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发展。

随着它的发展而建立的热力学和机

构学为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汽轮机继承了蒸汽机以蒸汽为工质的特点,和采用凝汽器以降

低排汽压力的优点,摒弃了往复运动和间断进汽的缺点;内燃机继承了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和传动形式,采

用了将燃油直接输入汽缸内燃烧的方式,形成了热效率高得多的热力循环;同时,蒸汽机所采用的汽缸、

活塞、飞轮、飞锤调速器,阀门和密封件等,均是构成多种现代机械的基本元件。

二、从工场到工厂:

(四个变化)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的出现:

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

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

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