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8414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2019.3)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膜能保持核内遗传信息的复制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并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不需要的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核内的遗传信息的复制需要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酶催化,说明细胞核与细胞质间存在着联系,是相互影响的,A错误;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正确;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C错误;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经过程①②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B.无氧呼吸时,过程①产生的[H]在过程③或④中不断积累

C.人的成熟红细胞内可发生的是过程①④

D.无氧呼吸中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掉,所以产生的ATP量远小于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

过程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③无氧呼吸(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④是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

【详解】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水解为丙酮酸,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无氧呼吸虽然不需要02的参与,但过程①产生的[H]最终把丙酮酸通过过程③还原成酒精或者通过过程④还原成乳酸,消耗了[H],所以不会有[H]的积累,B错误;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最后经过过程④乳酸发酵生成乳酸,C正确;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少,原因是无氧呼吸有机物没有彻底的氧化分解,所以产生的ATP量远小于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呼吸不同方式的各阶段的反应和发生的场所;能够识记不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并能够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

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

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详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的DNA上,所以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A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B正确;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4.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一株开白花植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该变异是否是可遗传的变异

C.若白花是基因突变引发的,则通过杂交实验,无法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

①物理因素。

②化学因素。

③生物因素。

内因:

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详解】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B正确;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错误;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5.某兴趣小组探究了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对瓜尔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除喷施激素处理不同外,其他采用相同的常规方法管理,用相应仪器测定瓜尔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结果如图(图中A1、A2、A3和G1、G2、G3分别表示脱落酸和赤霉素的三个不同浓度,CK为蒸馏水对照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各个发育时期,用不同浓度脱落酸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减少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B.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使瓜尔豆叶片出现颜色淡绿化现象,可能是由叶绿素的稀释引起的

C.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使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各个处理间差异明显

D.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得出脱落酸在影响叶绿素含量上具有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以及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明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以图示信息为切入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曲线图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在始花期和盛荚期,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相当;在盛花期,A3的脱落酸叶绿素含量多于对照组,A1与A3的脱落酸叶绿素含量少于对照组;在鼓粒期,叶绿素含量多于对照组,A错误;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使瓜尔豆叶片出现颜色淡绿化现象,可能是由叶绿素的稀释引起的,B正确;曲线图显示:

G1、G2、G3赤霉素处理植株叶片,在盛荚期叶绿素含量三者之间都没有差异,在始花期和盛花期,G2、G3之间没有差异,C错误;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曲线图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发育时期,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不明显,且由于脱落酸只有三个浓度下的实验组,不清楚其他浓度下脱落酸的作用效果,所以不能说明脱落酸在影响叶绿素含量上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答案】B

【解析】

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点睛】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

7.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

【答案】

(1).不能

(2).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3).逐渐增加(4).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5).抽样检测法(6).4.5×109

【解析】

【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

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I.

(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

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8.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植物,每年10月份是玉米的抽穗期,抽穗期是决定作物结实的关键时期。

Yt和yt是玉米体内的一对等位基因,Yt为显性时表现为不抽穗(雄穗不抽穗),yt表现为正常,研究发现染色体的同一位点上还存在着YT基因可掩盖Yt的显性性状表现为正常抽穗。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YT、Yt,yt基因间的最本质区别______,它们之间遵循基因的____定律,玉米种群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种。

(2)现有稳定遗传的正常玉米植株甲和表现型为不抽穗的纯合子植株乙。

现要鉴定甲的基因组成,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或“基因中所蕴含的遗传信息不同”)

(2).分离(3).6(4).植株甲和乙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5).①若子代全部为正常抽穗,则甲的基因型为YTYT②若子代中正常抽穗:

不抽穗=1:

1,则甲的基因型为YTyt③若子代全部为不抽穗,则甲的基因型为ytyt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的遗传给后代。

2.遗传的实验结果的预期,要将实验结论作为已知条件,应用分离定律写出自交子一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表现型作为对实验结果的预期进行解答。

【详解】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遗传效应体现在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这是YT、Yt、yt基因间的最本质区别,由题意知,在染色体的同一位点上存在着YT、Yt、yt三个基因,它们是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玉米种群植株的基因型有YTYT、YTYt、YTyt、YtYt、Ytyt、ytyt共6种。

(2)实验思路:

选用植株甲和乙进行杂交,由题意知,植株乙为不抽穗的纯合子,基因型为YtYt,若植株甲基因型为YTYT,则YTYT×YtYt→YTYt,因YT基因可掩盖Yt的显性性状子代全部表现为正常抽穗;若植株甲基因型为YTyt,则YTYT×YtYt→YTYt:

YtYt,子代中正常抽穗:

不抽穗=1:

1;若植株甲基因型为ytyt,则ytyt×YtYt→YTyt,则子代全部为不抽穗。

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由此得出结论:

①若子代全部为正常抽穗,则甲的基因型为YTYT;②若子代中正常抽穗:

不抽穗=1:

1,则甲的基因型为YTyt;③若子代全部为不抽穗,则甲的基因型为ytyt。

【点睛】本题依托杂交实验的结果,考查复等位基因分离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等。

(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______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

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

(3)当人体由于剧烈运动导致大量排汗,________渗透压会上升,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多饮水,另一方面_____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激素进入血液后作用于__________,导致水的重吸收增强,调节渗透压下降

(4)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HCO3-

(2).HPO42-(3).细胞代谢(4).化学成分(5).监控和清除(6).细胞外液(7).下丘脑(8).肾小管和集合管(9).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HCO3-、HPO42-等。

(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3)大量排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上升,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多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导致渗透压下降。

(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识记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白色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中的真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菌丝大量生长,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V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对菌丝形成有重要作用。

为研究药物D(一种ATP水解酶抑制剂)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ATP分子中的A由_____结合而成,V蛋白将ATP水解为ADP时,储存在ATP分子______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产生无机磷。

(2)为研究不同浓度药物D对V蛋白的作用,科研人员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实验组加人用DMSO(一种含硫有机化合物,被誉为“万能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D溶液,室温孵育10min之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P溶液,室温反应30min,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定量分析反应体系的绿色深浅,结果如图所示。

①本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______的量,从而得到V蛋白活性。

②本实验以对照组数据作为V蛋白活性相对值1,对照组的处理是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量DMSO溶液,室温孵育10min,向应体系中加入ATP溶液,室温反应30min。

③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核糖和腺嘌呤

(2).高能磷酸键(3).ATP水解产生的无机磷(4).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D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强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ATP的结构,重点考查了对“研究不同浓度药物D对V蛋白的作用”实验的补充和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还要理解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

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详解】

(1)ATP分子的结构简式是A—P~P~P,ATP分子中的A腺苷是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V蛋白将ATP水解为ADP时,储存在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产生无机磷。

(2)据表分析,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ATP水解的量,从而得到V蛋白活性;本实验以对照组数据作为V蛋白活性相对值1,对照组的处理是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量DMSO溶液,室温孵育10min,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P溶液,室温反应30min;实验结果说明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D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点睛】本题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ATP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与实验变量、对照组设置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11.材料一:

玫瑰精油是玫瑰基本的药用成分。

它能刺激和协调人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同

时具有改善内分泌腺的分泌,去除器官硬化,修复损伤细胞等功能。

材料二:

据《本草纲目》记载,中药材陈皮(即晒干的橘皮)可用于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的

材料三:

番茄红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它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番茄(西红柿)的成熟果实中。

人们可以从番茄果实中提取番茄红素。

回答下列问题: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油具有______的性质。

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橘皮除可晒干制药外,还可用于提取橘皮精油,提取前需要将橘皮放在_________中浸泡至少10小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整个提取过程需要过滤_______次。

(3)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常用翠取法,提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提取剂的_________;提取过程应采用_________加热,以防止有机溶剂燃烧、爆炸;在加热瓶口还要加_______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答案】

(1).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有机溶剂

(2).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3).石灰水(4).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5).两(6).性质和使用量(7).水浴(8).冷凝回流

【解析】

【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

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

(1)蒸馏法:

芳香油具有挥发性。

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

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

(2)萃取法:

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是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3)压榨法:

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详解】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

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2)橘皮除可晒干制药外,还可用于提取橘皮精油,提取前需要将橘皮放在石灰水中浸泡至少10小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整个提取过程需过滤两次。

(3)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常用萃取法,提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提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提取过程应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止有机溶剂燃烧、爆炸;在加热瓶口还要安装冷凝回流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Leigh氏综合症是一种攻击神经系统的严重神经障碍,其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

一位母亲约有1/4的线粒体携带有这种致病基因,她的前两个孩子因为患有Leigh氏综合症儿夭亡。

她的第三个孩子因为接受另一名女性捐赠的健康基因而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三个父母”的男婴。

请根据男婴孕育过程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母亲的前两个孩子患病天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该健康男婴孕育过程中依次使用了__________、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2)图示过程中代表该母亲卵母细胞的是___(填“A”或“B”)。

取卵之前,该母亲需要注射________激素。

(3)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至桑椹胚或_______,再进行胚胎移植。

进行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添加激素和______。

早期胚胎需经过_____(水平)检测合格后才能植入母亲的子宫继续发育。

(4)在胚胎孕育过程中,医疗团队特意选择了男性胚胎移入子宫发育,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该母亲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