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148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志强论文修改.docx

杜志强论文修改

燕山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孔孟思想的体现——大学生教育以人为本

 

学院文学院

年级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答辩日期

燕山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院:

教研室:

学生

姓名

专业

班级

汉语言文学

题目

孔孟思想的体现——大学生教育“以人为本”

来源

孔孟思想历来是我国乃至世界所遵循倡导的主流思想,它的形成发展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过多的依赖“尊师重道”“以社会为本”“以物为本”的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入一个误区。

所以本文将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对其科学内涵、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工作思路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待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周次

1—4周

5—8周

9—12周

13—16周

17—18周

指导教师:

教研室审批:

说明:

如计算机输入,表题黑体小三号字,内容五号字。

本任务书一式三份,教务科、教师、学生各执一份。

摘要

孔孟思想历来是我国乃至世界所遵循倡导的主流思想,它的形成发展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过多的依赖“尊师重道”“以社会为本”“以物为本”的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入一个误区。

所以本文将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对其科学内涵、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工作思路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待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孔孟思想;主体性;以人为本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1

(一)课题背景1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第二章“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内涵3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含义3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以人为本”3

第三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12

(一)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12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弥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12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13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目标和现实状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13

(二)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4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15

第四章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16

(一)应重视学生在思想工作系统中的主体地位17

1.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生存、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实现18

2.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自由,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精神世界的变化20

(二)要创建“以人为本”的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23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3

2.创建新型的校生关系24

结论27

参考文献28

致谢30

 

第一章绪论

(一)课题背景

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仁”,孟子也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有机构成的复杂整体。

但是长期以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主动作用,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多的是强调其被动和接受的地位。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仅仅看作是教育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结果。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发挥好受教者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为本”、“以物为本”的理念,坚持好“以人为本”,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高度尊重,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当前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高校德育基本上是坚持“以社会为本”的,主要表现为重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重全面发展轻个性发展,重思想政治教育轻知识能力培养,重精神激励轻物质鼓励。

从发展的眼光以及中国当时的现状看,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万物待建,实施以“以社会为本”的高校思想教育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无数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快速迈进的行列,“以社会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符合当前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关系到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要完成目标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教育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对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章“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理念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根本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认人的力量和能动性,这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和开发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哲学上由来已久,中国古代众多学派都离不开“人”,管子的“务人”思想,到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再到墨子的“兼爱”思想,到最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的看法,以及“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等重民论断。

而西方最早的此类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说法。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谢林的“绝对同一”都系统的论证了人的主体性,人对于世界的能动作用。

“以人为本”我们首先来解释“人”这个字。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来说的。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而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人自身的能动性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解释为世界的“本原”,和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以人为本是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进行科学认识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人的社会活动必须以人为本。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世界的根本和历史的主体,世界是能够被人所认识和改造的,人是历史的主体。

同时因为人类需求的无止境性,决定了人改造世界是永恒的,无休止的。

人类改造世界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所以人是有目的,是有价值的。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人才是强国之本,创业之源。

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极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为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培养“完整的学生”,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通过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刨造性。

此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既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所在。

在过去,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在教育方式上有时会存在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的现象,有些教育形式过于极端,有时我们会把教育对象简单化,把他们不是看作是客观物体就是看作消极被动的、总是把他们当成等待接受教育的对象,忽视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被物化,在这里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严重忽视。

因而,要做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培养,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其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人的价值持续提升的过程。

人的自身价值如果不能够增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价值就会荡然无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需要的和创造性的人。

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不重视个体价值,这使得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有需要、有能动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相信受教育者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正所谓“受教育者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

只有深刻理解这点,才能真正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进而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全社会都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前提。

“这种把‘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目的而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提出培育‘四有’新人、江泽民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任务和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高。

”而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方向、是灵魂。

”“思想道德教育塑造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最深层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核心部分。

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开启与弘扬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展现和构建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风貌,使人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健康人格的真正主体。

它给人的全面发展予动力、规范和导向作用。

”也就是说,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根本保证。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具有坚定信仰、坚强意志、诚实品德和良好修养、以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要通过启发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有目的地组织各种主题性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是学生主体对教师所传信息的理解分析、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的过程。

只有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走进他们的主体视野,才能被接受和实践。

一个贯穿就是要求我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

学生走到哪里,教育就主动跟进到哪里,实现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把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同时我们要贴近时代特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新任务;贴近青年生活,创造适应青年学生特点、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贴近学生,关注人的价值尊严,以浓厚的人情味、较强的亲和力影响人、感召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根本前提。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观点源自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孔子等就提出人本的思想观点。

不论是中国的人本思想还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尽管它们在当时都起到积极作用,但都不是全面的、科学的观点。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

“根据共产主义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断言,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一步阐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融于共产主义性质中描述,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性质的必然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

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人和世界的关系当中,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接受者。

社会历史规律的发展既是人类活动规律的进步。

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即是教育的发出者也是教育的接受者。

首先,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教育的主体区别于替他物质主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能动性。

思想教育者传递的思想进行再认识,选择和接受。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转变为行动,从而提高和发展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具有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可缺少的一条原则。

这种自主性表现在自主意识、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等方面。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具有创造性,能够在反映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基础上创造出精神产品。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地位和价值处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其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入的价值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基本指导思想。

人要奉献、创造,就要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从事创造活动的良好意志,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

通过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着重培养人的独立品格与创造精神,促进人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人为本同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二者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这个目的,关键要靠发展。

只有社会发展了,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才能使人得到自我实现。

在过去,我们忽视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使得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人才缺乏,最终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其实两者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核心就在于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肯定。

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而不是单纯的对人管理与约束。

第三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一)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弥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的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如何个体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吸收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个体不断获得生长及发展的过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

价值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外在推动,自主建构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建构的内在驱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其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学生的潜能和智慧的充分信任,以及对学生的自由、民主和完善人格等价值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成长于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自主性、现实性、独立性、多样性等特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单一化,人本价值缺失的先天不足,已经难以适应这一群体的个性需求和特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的现状。

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打开他们思想症结的钥匙,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目标和现实状况,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育人。

而在育人的众多途径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

这些目标和内容都与人有关,都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都是为了人。

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满足新时期高校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作任何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

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

高校作为当代国家的重要知识基地、战略基地、发展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必要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在高校中便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既是创造高校的主体,也是享受高校的主体,还是高校发展的主体。

在高校发展中,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要把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理念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围绕学生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和最高价值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就是着眼于个人和人类的更好的生存。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