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7885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docx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word文档资料

八年级下教参:

岳阳楼记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课文研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整体感知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

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

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

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

“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

“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

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

”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研究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

“落甚成?

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

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孟子就曾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

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

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

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

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乃重修岳阳楼(乃:

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

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

离开。

谗:

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

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

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

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教读,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可自行探索,总之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

下面的做法仅供参考。

一、结合“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逸事引出话题,并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简介本文的立意和构思,介绍有关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结合练习第一题的完成,研讨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参考“课文研讨”及“有关资料”部分的赏析文章,指导学生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或背诵。

教师对学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缓急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结合练习第三题的完成,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三、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结合练习第三题的完成,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本文的核心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含义,可就其在文中、在作者政治理想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等多方面的意义进行研讨。

允许求大同,存小异,要鼓励创新思维,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教师可对学生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些评析,旨在鼓励学生独立研讨问题。

四、如果图书资料(包括音像资料)和教学时间允许,可以围绕有关岳阳楼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综合研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并借鉴古人感受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尝试写一点抒情文字(诗歌或散文均可,白话与文言亦不限,可自由选择)。

有关资料

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辉)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

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

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

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

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这应该是确实的。

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选自《范仲淹:

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三、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岳阳天下楼(吕雅贤)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

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

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岳阳楼始见于何时?

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

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

光绪《巴陵县志》从之。

后人亦多采此说。

但亦有研究者持异议。

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云:

鲁肃系东吴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楼。

但所筑很可能为“谯楼”。

周祈《名义考》云:

“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

”当时岳阳地当要冲,需筑谯楼以望水域敌船。

且《三国志》载:

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鲁肃屯守,正合此形势。

故推测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

历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

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

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罢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等地)刺史。

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

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销愁。

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

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

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

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

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

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

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

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

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

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

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

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

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

‘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

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

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

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

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

现建筑为1983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重修。

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

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

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选自段宝林、江溶主编《中国山水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五、唐人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

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②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③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岳阳楼名联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清代窦撰

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近代易实甫撰

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现代杨度撰

七、《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

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

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

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

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

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

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

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

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

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

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

“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

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

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

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

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

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

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

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

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

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

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

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

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

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