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2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7537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12单元.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案12单元.docx

语文教案12单元

01、朱自清《春》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描绘春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感受作者对春来了的愉悦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二)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课时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歌曲和诗词导入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欢乐的歌并看一些诗词,大家来猜一下这首歌是什么和看一下这些诗词都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呢?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同时PPT展示诗词: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

我们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PPT展示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作品有:

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现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段序,注意生字词以及朗读的节奏。

注意以下这些生字词(PPT展示),等一下老师要请同学到黑板上给红色加深的生字词注音。

朗(lǎng)润   鸟巢(cháo)  钻(zuān)出  婉(wǎn)转     

嫩(nèn)绿   稀疏(shū)  眨(zhǎ)眼   抖擞(sǒu)   

酝(yùn)酿(niàng)      披蓑(suō)戴笠(lì)

4、解释词语部分同样让学生起来回答,课本注释有的让生适当地标记,方便更好的理解和读懂文章。

(明确答案之后让生齐读)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用铅笔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用铅笔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

(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二课时)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 “盼望着”

(与一个“对比”)

明确:

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为什么用“近”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

把春天拟人化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

朗读(齐读)第二段,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文中找出关键字。

明确:

质感:

“嫩嫩的”

颜色:

“绿绿的”

生命力:

“钻”

分布:

“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哪个好 ?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描绘春草,作者为什么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启发学生开动大脑思考两者的共同处)

小孩子还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花图】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

(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注意:

由花到果实,是联想。

2、分析句子

野花遍地都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

“眨呀眨的”没有直接写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把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春风的描写。

【春风图】

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

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

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

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神韵,美妙动人。

【春雨图】

1、讲完了春草、春花、春风,那么春天的雨又是怎样的?

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春雨特点的句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轻盈)

2、作者不仅写了雨的形态,也写出了雨中的景色,有哪些?

雨中屋  雨中树  雨中草  雨中人

【迎春图】

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心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四、板书设计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春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五、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济南的冬天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中的第56—59页。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冬之美。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灵活性。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2.把握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词语。

4.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难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词语。

 

◆教学突破

1.朗读课文训练,在原有的朗读技巧基础上着重对课文中体现出的感情的把握。

2.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需要联系到具体的句子和上下文环境进行分析。

3.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词语也要联系具体的句子和语境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学生准备

1.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和冬天的资料。

2.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根据情景进入新课学习。

2.检查预习,生字、词教学。

2.做练习,巩固生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

4.朗读训练。

4.朗读训练。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教学(约  分钟)

 

三、整体感知课文(约  分钟)

 

四、朗读训练(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巩固旧课,进入新课。

2.具体解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语言表达和景物描写。

3.写作特点归纳。

3.学习写作特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深入研讨课文(约  分钟)

 

 

三、写作特点归纳(约  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无风声 有山——小雪点染的山(秀气)

宝地响晴像摇篮(温暖、舒适)

温晴 有水——贮满绿藻的水(绿清亮)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从学校图书馆借阅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在认真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写一篇阅读评论。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贮藏(    )  澄清(    )  水藻(    )  发髻(    )  镶(    )

着落(    )  宽敞(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1)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

(3)……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4)设若单单是有无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    )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

4.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答案与提示:

1.略  2.

(1)存放,储藏。

  

(2)清亮。

  (3)安逸,舒适。

  (4)假设,倘若。

  3.

(1)拟人  

(2)拟人,比喻  (3)排比  (4)反复 4.

(1)总的特点:

温晴——无风、响晴、温暖。

  

(2)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睛”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

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个性练习设计

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体高,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文采,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加以活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补充资料

1.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济南的冬天》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3.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

有关济南泉水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72个。

历代各家所记72泉不尽相同。

大致为约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济南泉水,千姿百态,或白浪翻腾,如银花玉蕊;或晶莹温润,如明珠璎珞;或如洪涛倾注,虎啸狮吼;或如细雨潇潇,冰弦低语。

约突泉,名列72泉之首。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名。

大明湖在济南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占全城的三分之一。

清人刘凤诰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自读法:

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法:

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探究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

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文教学宜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题目设计不宜过难过死。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春雨:

美丽、娇媚

夏雨:

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

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注: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

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

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

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

板书如下: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

(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

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

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像。

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

“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