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7264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docx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

【燕老师自传】之《大学时代》(转载或者分享前,请自己先品味全文)

来源:

尚洪磊的日志

   写在前边:

下边的这些话,老师已经零零散散给几乎每届新生都讲过l了。

我自己聆听了可能有五六遍了。

最近一次听老师讲是在北京。

虽然说实话,内容都是大同小异。

但每次听都有新的收获。

每次在练拳上堕落的时候,练拳没有进步而灰心时候,老师的话语都能给我带来力量和勇气。

感谢恩师!

                                                                                                    ~~—————尚洪磊

—————————————————————————————————————————

在灾荒与战乱的1936年我这棵偶然出生的嫩苗,在奶奶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躲过了无数灾难而成长起来了。

我的保护神——奶奶在解放济南的战火中去世了,我却偶然地存活了下来。

接着我就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迅速成长,高中毕业后我就像羽翼已经丰满的雏鹰一样,满腔热情地张开翅膀冲向未来。

1955年8月底我辞别了含辛茹苦养育过我的老人——姑父母和妈,离别了曾朝夕共处的年青朋友们,背着简陋的行囊来到北京大学物理系报到,当即我被分配到气象专业。

报到后我被安排到15斋居住,这是一座三层的小楼。

宿舍比较大,有里外两间,每间可住十人左右。

学校突然来了这么多新生,开始时的住宿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

过了几天学校里突然派人把双层床的上层加固并钉上了栏杆,听说有一个新入学的小伙子夜里从二层床上掉下来摔死了,因此学校里采取了措施。

入学后过了两天就有人带领我们参观学校,什么办公楼、图书馆、物理南楼、物理北楼,南阁、北阁,俄文楼、哲学楼、化学楼……等。

除了图书馆外各教学楼上都没有楼牌,新生们问:

“楼上不写牌子,我们上课怎么找啊?

”带队的师哥师姐们讲:

“这样才锻炼你们的记忆力啊!

”我感叹地想‘到底是大学和中学不一样啊!

’……,接着领队的人又带我们去拜访了系里的教授,李宪之和谢义炳都在家中接待了我们。

校园里有个未名湖,湖东头有个湖心岛和石坊。

湖心岛上有个湖心亭,是个小书店。

湖的东北角有座拱形石桥,湖的东南岸边上还耸立着一座燕京塔。

湖的南岸则是一些起伏的小土山,山坡上是一片片小树林。

校园确是很美的,到处是幽雅的能够读书的地方。

 

不几天大学的课程开始了,我们物理系的课程是按莫斯科大学的教学大纲进行的。

教学一开始进度就非常快,每本讲义都是厚厚的,而且老师并不是完全按着讲义讲课的,这就需要记笔记。

讲义的每章后边都有一串指定的参考书,有时还要口头指定一些,这些参考书都是要自己到图书馆借来看的。

我开始感到学习吃力了,有时候做梦我好象在追一辆奔跑的汽车,无论怎么使劲地跑也追不上!

……这就是我学习时的心情啊。

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都是在阶梯教室上的。

每次上课我必须抢到头排坐,如果坐到了后排,我看不清也听不到这堂课就算白上了。

我的眼睛不好的原因自己清楚,济南临解放时国民党兵到处强占民房。

我们家也被强占了两间,一家人挤在一间大房子里睡觉。

我睡在一个破沙发上,晚上就偷着打开手电在被子底下看《聊斋》。

就这样把眼睛弄近视了,中学里因为教室小不觉得怎样。

当时北京解放不久电力不足,教室里的照明和采光都不好,现在眼睛近视也成了学习中的障碍了。

有一次我和同学校对听课笔记,发现我有很多内容没记上。

我知道自幼我就有神经性耳聋的毛病,原来我小时候母亲去世后吃不上奶就常哭,哭得眼泪流进了耳道里得了中耳炎,后来化脓穿透了耳膜。

小时候奶奶就用偏方给我治,中耳炎是治好了,但却落下了个神经性耳聋的毛病。

当我身体强壮心情愉快时,两耳的听力还是可以的。

上了大学后,由于过度的劳累,身体虚弱了。

加之心情紧张,睡眠不足,听力也明显下降了。

 

北京大学是我国条件最好的一所大学了,政府对北大学生的质量要求也是很高的。

当时培养学生的方针是“宁缺勿滥”,规定一学期内不论期中或期末考试,若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就勒令退学!

这个规定是十分吓人的,我在学习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加之上述眼睛和耳朵的毛病,失眠也越来越厉害了。

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头脑昏沉沉的。

看书时间一长,头晕眼花,放下书又什么都忘记了。

吃饭也没了口味,而且心脏也经常绞痛。

一次期中考试一门功课得了60分,我担心极了因为差一点就会不及格的,就和班上几个同样有病的同学去检查身体。

那时北大校医院的条件还是很好的,医生也很负责任。

我经过检查后,医生确认我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先天性的心脏病和肠胃病等。

若干年后有了B超等先进医疗器械,医生才发现我的肝脏和胆囊,都比常人小一半是先天性的畸形。

当时在北大上学时,实际上是肝脏和胆囊承受不了身体的负担而影响了消化,当时被认为是肠胃病了。

最近几年又被台湾的医生发现,我的两腿不一样长,就连骨盆也是歪的。

现在想起来,怪不得当初桩步五势怎么也站不好呢,原来是有客观原因的。

 

根据检查的结果医生问我:

“你感觉学习怎样?

”我说:

“感到非常吃力呢,……”医生说:

“你这些毛病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了,会越来越重的。

……”他建议我休学一年,并给我介绍了学校的休学制度。

原来这是学校给因病不能坚持学习的同学的一个机会,只要有医院的证明,可以休学一年来治病。

当时我拿了医院的证明,回系里办了手续就开始休学了。

其他休学的同学都是回家治病的,而我却不能。

因为养育我的家太穷了,学校给了我一等助学金。

包伙食和部分生活费用,在学校里还可以靠助学金生活,回家后就没有了助学金,姑父一家再也养不起我这个十九岁的小伙子了。

一天我在校园里闲逛着,一位教授遇到我。

他知道我是从山东来的保送生,入学成绩很优秀。

教授问我为什么不去上课?

我对他讲了休学的事情。

教授皱着眉头对我道:

“像你这样的情况过去也有过,有的学生治了一年病看上去好了。

但是复课后学习一紧张又不行了,要知道休学可只有一次啊!

……最后他们还是被淘汰了。

”我知道这是完全可能的,就犯愁地问道:

“您看这可怎么办呢?

……”那位教授想了想,关切地建议我道:

“听说体育室有位教武术的老先生很有名气,你去学学武术吧!

或许能使你的身体强壮起来,……”这是过去我没有想到的。

 

原来我从小学到中学只是爱好学习,热衷于搞各种活动,一直不重视体育锻炼。

记得初中二年级时,曾到青岛参加过“山东省学生海滨夏令营”,从那里学会了跳舞(如苏联的红军舞、乌克兰舞、蒙古舞等)和游泳。

回到三中后,直到高中我还是经常参加这两项活动的。

到了北大后,学生的课外活动是非常丰富的,有各种各样的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而且它们的专业水平都很高,这些学生组织都聘有名家指导,还常常在校内外举行表演或比赛。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参加什么社团的都有,有京剧社的、舞蹈社的、诗社的,还有举重队的、拳击队的、登山队的、冰球队的等等。

我来到北大后首先就参加了舞蹈社,由于我体力不行所以没能参加学校的游泳队,不过还是经常到颐和园去游泳的。

至于武术,以前我确实一点儿也不了解。

虽然我看的小说也不少,却没有看过什么武侠小说。

自己想到那位教授说的对,看来身体不行是完不成学业的。

现在也只有这条路好走了,为了把大学上下来,去好好学学武术吧!

谁知道这样一个偶然的决定,却完全改变了我今后一生的方向。

当时学校有两个体育馆,第一体育馆比较大,馆内是拳击、摔跤、男子兰排球活动的地方。

它位于校园的东北部,全校最大的体育场——大操场的西边,未名湖的东岸。

另外,在校园的西南部,教学区与学生宿舍区之间是第二体育馆。

馆内有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活动室,大厅内也可打兰排球。

在第二体育馆的东面,有几个排球场,是校女子排球队训练的地方。

该馆的北面和西面的空地,就是校武术代表队和武术社活动的地方。

据说参加校武术代表队,要有很高的水平才行,在代表队的领导下的武术社,却是一个群众性的普及组织,因而我就决定到武术社报名了。

这天下午四点我就来到二体北面的场地上,这时只来了两三个同学,他们正从馆内抱出借来的刀枪等器械。

我走过去问,一个矮个儿操广东口音的同学过来说:

“我姓李,是社长,你有什么事啊?

”我就告诉他自己要学拳的意思,他热情地表示欢迎,当时就把我安排到武术社的新生组,跟着师兄们学习梅花桩的基本功——架子。

架子的姿势和动作虽然很简单,但作起来却很吃力。

两腿站得发抖,两臂抬不起来,每次锻炼完后都累得腰酸背痛,走路也没有力气了。

学了几天后,五个最基本的桩步姿势我怎么也作不对。

不是身体歪斜就是胳臂不直,师兄给搬正以后又站不稳了。

……

 

武术队的指导老师叫韩其昌,高个子,长方脸,宽广的额头下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当时他已年近七旬,但步履轻快,动作敏捷。

说起话来声若洪钟,看起来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

据说韩老师武功了得,为人也十分仗义,年青时就有铁胳臂沱南侠的称号。

这些青年学生们跟这样名师学武,自然十分兴奋。

今天他高兴也来新生组看看,随即也作了一些示范动作。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努力模仿,那个姓李的社长怕我在老师面前出丑,事先把我安排到队伍的最后边了。

可是韩老师来后偏偏一眼就看到了我,他走到我跟前说:

“你不要这样紧张嘛!

……”随即老师又拉着我的胳臂道:

“注意后边的手臂要伸直、抬起来,……”接着又拍着我的肩膀道:

“肩头也要放松,……”当他还要纠正我的脚步时,我已经颤抖着没有力气了。

韩老师笑道:

“算啦!

你歇歇再练吧,……”

李社长见韩老师在亲自给我指点,忙跑过来了,笑道:

“他才学,而且身体也太弱。

……”老师没有回答他,只是对我说:

“来,你再站站刚才那个姿势!

”我又摆出了刚才那个姿势,还是歪歪斜斜的。

韩老师指着我说道:

“你看,他步子太小,而且腿伸的也别扭。

……”说着,他纠正好了我的脚步后,很快就纠正了上身的姿势。

对李社长道:

“你看这不是行了吗?

”但是我的力气太小了,马上就喘着粗气又抖成了一团。

李社长对老师笑道:

“他身体太弱了,……”“只要坚持多练就行嘛!

”说完话,韩老师就离开了。

过了几天又来了十来个新生学拳,韩其昌老师见我站在一边,就对我笑道:

“你过来带带他们吧!

”我知道这是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考察,想到这里心里未免紧张起来了。

……

过了一会儿韩老师又走过来,看到我练拳的姿势生气了,守着这么多同学严厉地对我道:

“你看你,缩头躬背地什么样子啊?

……练了这么久了还这么难看。

”特别是他看到有个新生正学着我的样子,生气地吼道:

“不能学他!

……这是错的呀!

”有个师兄看到老师真生气了,赶快跑来带领。

这样把我撤下来了,当时我确实羞得无地自容。

可是抬头看看刚才我带的那些新生,一个也不认识。

自己安慰自己道:

‘武术练不好算什么?

我又不是到大学来学武术的!

’自己又在旁边跟着师兄的动作练习起来了。

老师看我还在那里自己练习,心里高兴起来,他慢慢度过来,和颜悦色地对我道:

“以后你要多练才行啊!

”正好这时李社长也过来了,他也鼓励我道:

“你还是有进步的,以后别紧张,还是要正确站好姿势。

……”韩老师问我道:

“每个姿势的要求你都知道吧?

”“我知道,师兄给我讲过多次了。

”“喳!

我们练拳就要正、顺、圆、满、够,所以首先姿势要摆正,做人首先就要正派,有一股正气,不然什么也不用说了。

……”老师把姿势摆“正”和做人的正派,有浩然正气联系到一块,我感到太深刻了,不禁对他老人家肃然起敬了。

韩老师的这个教导,我一直铭记在心。

从那以后我确实注意严格要求,决心要练好每个姿势。

那天吃过晚饭,我又来到第二体育馆的楼上。

这时只有少数几个男生在打球(他们可能是男蓝代表队的),二楼西头体操室的门还开着。

到门口一看没有一个人,我就进去把墙边的五面大镜子折叠起来,我站在中间练起了五个桩步姿势。

啊哈!

我站在里边,不管练哪个姿势,都能很自然地看到自己身体的前后左右,有不正确的地方就能自己纠正了。

这天练到很晚才回到宿舍,心里高兴自己找到了个练拳的好地方,这比只求师兄帮助好多了。

 

   白天上课时间因为第二体育馆体操房内,也有上课的学生,我就到图书馆看书学习。

下午四点以后就到二体前边的草坪上练拳,有时练到很晚,同宿舍的同学就给带回饭来。

匆匆吃过饭后,擦洗一下又去二体的体操房内,把大镜子围起来站在中间练架子。

   开始时还是感到很累的,腰酸腿痛、胳臂都抬不起来了,还是咬着牙坚持。

练的久了有时还感到头晕恶心,自己就休息一下继续锻炼。

幸亏我这时已经休学,没有精神负担了,就咬着牙天天去锻炼。

时间长了竟慢慢地适应了,不再那么累了,身上还隐约有了一种舒服的感觉。

夏天时练的是一身泥土,到学生浴室去冲洗一下,全身感到无限舒畅。

到了冬天练的身上暖烘烘的,睡觉也不感到冷了。

 

   这里必须说一下,在北大上学期间,由于我家境贫困。

带的过冬的衣物被禄等都很单薄破旧,到了冬天冷的睡不着觉时,就把报纸椅子压到身上御寒。

 

韩其昌老师每周来指导三次,他不论到那组指导总是亲自作示范。

韩老师教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一边做着动作,一边念着口诀,使人真正掌握这些动作的要领。

例如我们刚学桩步五势时,他要我们学会“静”,就背口诀道:

要“静之如山岳,有磐石之稳”。

又说怎么才能静下来呢?

要“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样才能“后发先至”。

我知道实际上这是《孙子兵法》的思想,一个武术老师能用《孙子兵法》的道理讲拳,这真是罕见的。

有时候韩老师也即兴讲些拳理,那些深奥玄妙的理论,在他深入浅出的诠释下,都变成了易懂可行的真理。

亏得皇甫堰从小看书很多,有一定的古文基础。

他不久就觉察到,在韩老师所教的拳打脚踢的武术动作背后,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这都是些多么有价值的学问啊。

我逐渐地认识到韩其昌老师是个值得尊敬的老人,听说他是学校聘请的武术老师有武术课教学的任务(课程都是太极拳、养生功等医疗武术),而辅导武术代表队、指导武术社都是义务的。

他为人侠义、热情,教学生更是尽心尽力、不辞劳苦。

从他循循善诱的传授中,我开始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力量。

   由于我先天不足体质虚弱,再加上少年时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所以我开始学拳时也是头脑迟钝、动作笨拙,经常受到老师和师兄们的批评。

我克服着心头的羞愧,鼓励着自己坚持学下去。

好在我练武是为了身体健康,能及早复课学习,此外也别无所求。

但是我在锻炼中也越来越体悟到梅花桩是门了不起的武功,它不仅能够使我恢复健康,也非常实用(因为我从小经常受人凌辱欺负,是深有感触的)。

而且它那深奥的拳理更有极大的价值,梅花桩开始对我有吸引力了。

   我是个孤儿,从小的经历,使我总觉得自己能生存下来都是偶然的,将来我能否活到老?

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自强、奋斗的劲头。

出于这些个人的原因,我在练武中也确实是加倍刻苦的。

休学后的一年,为了练武寒假和暑假我都没有回家。

   真是上天不负有心人,我练武不到一年,在休学结束后新学期一开始的时候,我的健康就明显好转了。

首先我不再失眠了,晚上躺到床上一觉就睡到天明。

同时胃口也好了,饭量大大增加,武功锻炼已成了我每天的习惯。

白天有了精神,学习效率也明显地提高了。

上课时听过的课程、平时看过的书刊,过了好久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师考试时提的问题,我马上就能想起答案就在讲义或参考书的某章某节。

考试、学习都成了轻轻松松的事情,精力有了富裕,生活也有了情趣。

冬天时去未名湖溜溜冰(中学时我就学会了),在生活那么贫穷的情况下,我还是攒钱买了个二手的花式冰刀,在冰上和同学们跳跳华尔兹。

夏天时就抽空到颐和园游泳,生活变得丰富愉快起来。

我在中学是学的俄语,进了大学又学的英语。

本文前边说过,在小学时我就学了点日语。

所以英语学完后,我又选修了日语和德语。

因为我平时就爱好数学,所以从复学后的第二年,我又选修了本校数学专业的基础课。

我这些选修的课程,对以后的工作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我毕业后在西藏高原的工作是从事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但是后来从西藏调到家乡时,到山东大学我却教的是数学系的数学课,最后我的专业职称是数学教授。

 

   本文前边讲过,自从我小时侯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就好象突然长大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内心深处逐渐冒出了一股不断学习、探索和追求上进的热情,一种顽强不屈、拼搏奋斗的精神。

也正是这种品质和精神,不断伴随着我逐渐成熟起来,使我至今仍保持着年青人的朝气和活力。

 

   二年级以后我们气象专业从物理系分了出去,改称为地球物理系,后来我就是从这个系毕业的。

以后到了高年级(四年级)我的专业是“天气与动力气象”,实际上也就是用现代数学方法从流体力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大气层的天气变化和物理规律。

这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所以学这门科学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由于我从小就有爱读书的习惯,平时就经常到图书馆去,借阅各国的图书、杂志。

开始是看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刊,时间长了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博览群书。

当时在大学期间所积累的广阔知识,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研究以及武功锻炼,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勤奋好学、刻苦锻炼的行动,受到了同班同学和任课老师的好评。

从此以后,我在学习上成了班上的优等生。

直到毕业,我的论文和科研的成绩也是最优秀的。

在梅花桩武功锻炼中,教拳的韩老师更是喜爱我。

自从我的病好了以后,我的武功进步很快,对拳理的学习也很有成绩。

三年级时(我们系的学制是六年)我就拜师入门了,正式成了梅花桩第十七代传人。

要知道韩其昌老师在北京大学才收了四个入门弟子,当时我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此后,我很快就成了校武术队的骨干。

每周六晚上,我和两三个武功好的同学,到老师家里去听讲拳理。

韩老师那神采奕奕、诲人不倦的精神使人崇敬,他那滔滔不绝的精辟论述,给人以启迪。

我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每次从老师那里回宿舍时,内心里都感到无限地充实。

每周日下午,我又和几个同学到老师家院子里练武,这时候韩老师常亲自带我们打拳。

在这里,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梅花桩武功的神奇和玄妙。

谁能相信,一个年届七旬的老人,同时和三、四个小伙子抓拿摔打,信手周旋。

只见他脚步轻盈的像一阵旋风,忽东忽西,倏忽就到你的眼前,使你仓促间无法闪化。

韩老师出手使腿更是神速,身法灵活,变化莫测,使你防不胜防。

三、四个围攻的小伙子,霎时间就东倒西歪,不是挨打,就是被摔,有的还被他抓住擒拿在地。

有一次韩老师教拳时要我向他进攻,我右手一抬,右步随即跨出向韩老师左侧袭去,其身手之迅猛可谓上乘。

只听老师哈哈一笑,已将我右腕握住,随即步转身拧、弓腿弯腰,霎时间已借我冲前之力,将我从他背上翻过摔于地下。

从我出手,到其被翻摔于地,皆一气呵成。

韩老师自始至终神色泰然,动作潇洒。

其身法之精妙,手脚之灵快,使围观者无不叫绝。

更为奇者,韩其昌老师近一米八的身材,我从他背上头朝下脚朝上地翻摔过去。

但当我快落地时,老师暗中将手向怀中一收,使我仍是双脚落地,不痛不伤,有惊无险。

当时和我一起练拳的李铭清师兄看了后喜不自胜,一定要和我也来试试。

李铭清就是最初接待我的那位矮个子广东人,他是历史系的学生,比我大两岁,高两个年级。

别看李铭清个头小,但力气很大,身手也灵巧,特别是他模仿能力极强。

当时李铭清算是在场的师兄弟中,武功最好的一个了。

我模仿刚才的动作,也向他左侧突然迈步一拳。

李接手后也转身拧步,弓腿弯腰地背起了我。

他的动作虽对,但全身不够协调,更不是一气呵成。

结果我是横着身体从他背上滑落下去的。

我甫落地时李铭清又收手不及,结果使我头先戳地。

幸亏土地较平,才未受伤,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铭清还想再试一次,我爬起身来捂着头再也不干了。

 

   韩老师的言谈举止,打拳时的一举一动,都给我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我已经感觉到梅花桩武功练的越好,就越能领悟韩老师的意思。

如有一次周六晚我和李铭清到老师家去,老师讲了一会儿拳理后,又教了俺俩一套“迷魂巴掌”。

我俩学了一会后,觉得非常有用。

特别是它的第三、四两掌奇快无比,不论对方有多快的手法都防不了。

我俩学会后非常高兴,从老师家回宿舍的路上,不断地练习。

回到宿舍已快十点钟了,学校十点钟熄灯。

我俩整理好床铺后,又下楼到校园里练了一个小时,直到感觉灵敏、动作熟练了为止。

第二天活动时,我俩又教给了师兄弟们。

有几个功夫好的大师兄,平时也练的手疾眼快,他们不相信“迷魂巴掌”的威力。

但和我们交手后,都被打的败下阵来。

   韩其昌老师教拳时常说:

“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

”他还叫着我的名字说道:

“燕子杰啊!

你什么时候把梅花拳练的没有了,能出手不见手,你的武功就练成了!

”我知道,“有生于无”是《老子》的基本思想,韩老师要我们“把梅花拳练没有了”,实际上是要我们从“有”练到“无”,这不就是“返本还原”吗?

“返本还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还没有见过一个武术老师能对学生讲出这样深刻的思想来呢。

韩其昌老师已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寓于武术的教学之中了,我能有幸跟这样高水平的老师学艺真是幸福啊!

 

   过了两天,韩老师来检查我俩教练“迷魂巴掌”的情况,看到同学们都会了,很满意。

老师临走时又说道:

“你们现在是横着出掌,其实只要找到感觉,怎么出掌都可以,那才是真正的迷魂巴掌呢!

”我听后立刻记起了口诀他常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的口诀,也立即领悟到必须把“迷魂巴掌”练没有了才能达到更高境界的道理了。

想到这里,我马上叫来个武功较好的同学接我的巴掌,我出掌时只要找到第三、四掌的感觉,立即横竖上下地胡乱出掌,结果打得对方慌乱不堪不能招架。

此后再活动时,只要我一出掌,所有师兄弟谁都招架不了啦。

虽然这样,但还是有人不以为然。

一天老师来了,谈起“迷魂巴掌”的练习。

有人问道:

“老师您看燕子杰的打法对吗?

”老师立即叫我跟这个同学练掌,结果我用乱掌把他打的狼狈不堪。

那同学问道:

“老师,您看他打的对吗?

”韩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反而问他道:

“你感觉怎样啊?

”这同学不知所以地答道:

“我感觉胡里胡涂的!

”大家都笑了,老师也笑了,道:

“迷魂巴掌嘛,就是要把敌人打胡涂了才行啊!

……”这同学瞪大了眼睛在思考。

 

   一个周日的傍晚,我和几个同学在老师家练武结束了,老师和师母把我留下吃饭,这种事过去也有过,我推辞不掉就留下了。

显然韩老师今天很高兴,问了我一些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吃饭时还让我喝了一点酒。

饭后老师把他叫到内室,从铺下拿出一本线装的老书递给我说:

“你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我接过来一看,书皮上是用毛笔楷书竖行写的“梅拳秘谱”四个核桃大的字。

翻开看时,里面也是用毛笔手写的竖行字,都是一篇篇的文章。

第一篇练拳须知、第二篇梅拳概论、第三篇浑元论、第四篇聚气论、……,其中有些篇是老师讲过的,更多的是没有讲过的。

就是讲过的部分,书中写的也更详细,更系统。

写书的纸都老的发黄了,可见此书传抄的年代已经很久了。

老师又说:

“这是前辈师爷亲手传下来的,非常珍贵,一般人是不给看的,你要好好爱惜。

”“老师,我知道,这书太宝贵了。

我看,有些内容您好像已经讲过了。

”“嗯,我的梅花桩本领就是从这上面来的,我讲的只是上面的一点点。

就是讲过的这一点点,你还要看,还要学。

”接着韩老师又讲道:

“我练过这么多拳啦,就是梅花桩好。

什么拳我都不怕,就是怕梅花桩。

因为练梅花桩的什么拳法都能打出来,什么千奇百怪的招数也能使出来。

梅花桩拳法无穷无尽,我到现在还在研究哩,一个人一辈子也研究不完……”

   韩其昌老师从小酷爱武术,练起拳来如痴如迷,曾有人喊他“傻昌”。

少年时他就跟北方名镖师李提名学少林“戳脚”,后来又拜北国形意大家李存义为师研习“形意”。

因为韩其昌老师急公好义、为人正直,20岁就已名噪武林,有了铁胳臂沱南侠的称号。

22岁后他才找到梅花桩,从此他就专心研习梅花桩,几年后功力大进,拳法变化也更加神奇,被武林尊为北国武界泰斗。

韩其昌老师在学校很有威望,跟他习武者除大学生外,还有校内外的一些专家教授,有时也有学者向他讨教武学哲理。

韩其昌老师自幼虽未上学,全靠自学认得些字,他不仅精通各派拳脚,对各派拳术的理论、秘诀亦有很深的研究。

许多口诀、拳论他都能随口背诵、讲解。

我翻看着《梅拳秘谱》,上面的文字艰深而富有文采,且立论新颖、寓意深远,非一般人能轻易读懂。

我从内心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与尊崇。

 

   这天晚上我回到宿舍已过十点,赶快把拳谱放好,收拾了一下就熄灯睡觉。

从第二天开始,我就在课余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