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7212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

押全国卷3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备战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

押全国卷3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

一、高考语文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趋势如下: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诗歌的形象、语言风格等考点以及观点评价也偶有出现。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4.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鉴赏诗歌形象的三个切入点:

(1)从标题、注释入手,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

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

比如:

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雁北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该图景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的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其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力求具体。

比如,仅仅答“表达了诗人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而哀伤。

思想情感一般有:

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4)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

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

3.“分析景物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①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②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④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

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隐逸生活的快意。

(6)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炼字题”方法指导

(1)选准关键词。

有的是题并不明确指出要赏析的对象,那就要求我们积累练字的知识,迁移运用,选准关键词。

(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

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法特点,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

要根据题目要求,把选定的关键词放在具体的诗句中,乃至全篇中去分析和品位。

2.“炼句题”方法指导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

(2)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作用包括:

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的。

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方法指导

(1)整体品味。

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术语:

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评价。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鉴赏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

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

句式组:

如排比,对偶,顶真。

表达组:

如反问,双关,反语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各有特点。

因此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在具体的诗句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只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方法指导

(1)在宏观把握全诗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明确所考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定与抒发的主要情感、凸显的诗作主旨密切相关。

(2)即使命题者从局部设题,也应与诗歌主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主调联系起来考虑。

(3)在赏析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具体的论据做支撑,做到以理服人。

3.“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方法指导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包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

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该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回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方法指导

(1)熟知构思立意技巧,用于对诗歌的鉴赏。

(2)考查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诗歌的局部设题,但我们回答问题时绝不能在局部徘徊,而是应放眼全篇,包括前后语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等。

【2020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

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

“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2021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1】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2】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3】化粘枝。

湘东一目【4】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

【1】任公渐:

任渐,黄庭坚的好友。

【2】坐隐:

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

【3】朝甲:

蝉蜕。

【4】湘东一目:

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

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第一首诗的颔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错,“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明显没有扭转不利形势,“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推断错误。

故选C。

15.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第一首诗尾联,作者有慨叹也有议论,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

“骄兵必败”“多疑必失”,这既是作者在棋局上的自我提醒,也是他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第二首诗颔联,作者通过比喻描绘下棋者,“心似蛛丝游碧落”写下棋者思绪的飘荡、灵动,“身如蜩甲化枯枝”写下棋者意志的集中,已达忘我之境。

作者借此生动地揭示了做事需凝神专注、投入忘我的道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最后的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徒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又想起了在棋盘上“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也是适用的。

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

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是淋漓尽致,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粘枝”,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棋手仍在思考,他的思路像细细的蛛丝一样,在浩淼的天空中飘荡,希望能够寻到明晰的答案。

这是何等奇特的比喻!

而第二句,则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

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就像枯枝一样。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

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

这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我们仿佛在静静地看到了下棋人思想的活动。

由此概括出颔联形象特征:

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

(限时:

30分钟)

一、【2021届贵州省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

一种,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

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

③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

B.“边鸾”两句极言两位画家笔下之物形神兼备,为推崇王主簿之画作铺垫。

C.王主簿画作用“一点红”来呈现“无边春”之意境,体现了折枝画的特征。

D.作者构思精巧严密,从宏观入手来论画论诗,最后落笔于王主簿的折枝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错,诗歌一、二句意思是,画作以形取胜,就像与儿童接触一样,是十分幼稚的。

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情感态度解读有误。

故选A。

15.题画诗有的谈论艺术见地,有的展现画面意境。

本诗与苏轼的另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相比,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诗主要谈论艺术见地。

诗人首先表明赋诗论画的主张,不可只重“形似”,落入俗套,应自然天成、新颖不俗;接着评价王主薄的折枝画,印证这一主张。

②《惠崇<春江晚景>》主要展现画面意境。

诗歌描绘出花开、水暖、蒿满、芽短等早舂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画面内容的观察,对画作意境的把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能力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本诗,结合王主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

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

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

他之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画,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

《惠崇》诗,选择了“桃花三两枝盛开”“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河豚往上游”等景物画面,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二、【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复习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空城晓角①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根据作者自序,此词写于客居合肥之时。

当时金人南侵,江淮一带已是边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句写诗人所闻,荒凉寂静的空城中,“晓角”的声音随风吹入垂杨巷陌,显得悲凉凄清。

B.“马上单衣寒恻恻”一句中的“寒恻恻”,不仅写出单衣不耐寒,更写出晓角吹寒带来的心理感受。

C.上片最后两句中的“看尽”两字最为传神,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看到旧识——杨柳之后的欣慰之情。

D.在此词的上片中,诗人分别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角度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客居合肥之时的岑寂之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看到旧识——杨柳之后的欣慰之情”错误。

作者写“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是伤时感世的愁怀。

故选C。

15.词的下片是怎样体现诗人的“岑寂”的?

请从炼字的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强携酒”的“强”表明诗人无心情而勉强邀游,可以预知醉不成欢。

②“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中的“怕”表明诗人恐花落去就是秋天,深忧春天不长久。

③“唯有池塘自碧”中的“自碧”是说池水无情,自顾自一片碧绿,反衬诗人多情,将诗人的空寂之感表现得入木三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能力,具体考查炼字的能力。

词的下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

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

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

下片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

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更委婉。

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

“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

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三、【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邯郸丛台①

王恽

春风赵国台荒,月明几照苕华梦②。

纵亡横破,西山留在,翠鬟烟拥。

剑履③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垄?

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

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

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

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

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

注:

①丛台:

原名武灵台,相传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所建。

②苕华:

美玉名。

后以指品德容貌美好的女子。

赵武灵王梦中见美女鼓瑟歌诗,颂赞赵王生当其时,福禄无边。

③剑履,即平原君赵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词,词人在春日登邯郸台览物生情,触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意境开阔,笔力雄健。

B.“翠鬟”把西山人格化,写出西山在烟云拥簇中如翠鬟高耸,迷离山色尤撩人浮想,以乐景衬哀情。

C.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今昔对照手法,在巨大的时空跨度和跳跃的意象剪辑中溢出强烈的盛衰之感。

D.词的结句回视现实,由思古之幽情引发一股勃郁亢奋之力,显得慷慨激昂,于收处蓄以不尽之势。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翠鬟’把西山人格化”错。

翠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翠鬟”用的是比喻手法。

故选B。

15.清刘熙载《艺概·词概》云:

“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

”这首词是如何体现“其中有我在”的?

请结合词句品析。

【答案】词人明写历史人物,暗喻胸中抱负:

①由最终被秦国灭掉的赵国联想到陈胜,充满了对陈胜的仰慕和赞叹,透出了词人企盼大有作为的雄心和抱负。

②用毛遂脱颖而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报国用世、建功立业的愿望。

③化用黄粱梦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出仕的向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这首词是如何体现‘其中有我在’的”,词人明写历史人物,暗喻胸中抱负。

词人在春日登邯郸台览物生情。

结合“春风赵国台荒,月明几照苕华梦”“剑履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垄”内容分析,“剑履”,示其名尊位显,古时帝王赐大臣特殊礼遇,佩剑朝见谓之“剑履上殿”;“三千”,指平原君食客三千人。

此极写其当日豪阔之情状。

先写秦国最终灭掉赵国,然后联想到陈胜,写陈胜取得的成就,表达对他的仰慕和赞叹。

也透露出词人期待取得和陈胜一样的功绩,写出了词人的雄心和抱负等。

“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囊锥”喻才智终难埋没,“铦颖”,锐利的锋芒,“时用”,指政治作为。

即使“一寸”小锥,亦能发挥一定作用,况天下大才,又岂能郁郁沉埋。

这里流露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观,再次表白词人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的襟抱。

表达了自己渴望报国用世、建功立业的愿望。

“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面对残灯淡影,旧迹荒凉,如同梦境醒来,一种由思古之幽情引发的勃郁亢奋之力随征车之“动”而动,慷慨激昂,于收处蓄以收不尽之势。

化用黄粱梦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出仕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