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7211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修辞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修辞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修辞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修辞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教学.docx

《修辞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教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教学.docx

修辞教学

修辞

大纲要求的八种修辞格: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一.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⑤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包袱”(例:

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

)、“机械”(例:

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

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隐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

甲是乙。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成了大熊掌。

(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注释关系、修饰关系

①并列关系。

例如: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人多主意多,柴多火焰高.

②注释关系。

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修饰关系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

(花修饰海洋)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

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④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⑤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听潮》)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杨朔《画山绣水》)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比喻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但极端情况下,也有相反的例子——化具体为抽象(可忽略不计):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二.比拟

(一)概念

1、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

2、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3、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

(二)种类

1、拟人。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拟人)

2、拟物。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歌声飞过黄河,飞过长江,飞遍全中国。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三.借代

(一)概念

不直接说人或物,只说相关的部分。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

科举考试的内容大概是子曰诗云吧。

我国古代的创作传统,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风,一类是骚。

(三)借代的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具体生动;

③使文笔简洁精炼;

④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比喻是“相似性”,借代是“相关性”;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

(一)概念

故意扩大或缩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下面运用的夸张: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2、句子对偶。

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四)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八.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九.其他几种常用修辞格

1.双关

《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

“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

2.引用

《“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

“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

3.倒装

《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

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

4.反复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有两种形式: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

例如:

①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②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例①“沉默”反复出现,突出表达了作者激发人们在沉默中爆发,继续革命的坚决意志和强烈感情。

例②“在这里”连续出现五次,既高度地颂扬了周总理的高贵品质、光辉业绩,也深情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缅怀的感情。

间隔反复

例如:

①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华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

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严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鲁迅《“友邦惊诧”论》)

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一种平凡的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一种不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例①“他们不惊诧”三次出现,构成间隔反复,作者以大量的事实为根据,义正辞严地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罪行和投降媚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例②属于隔段反复,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形象有力地赞美和歌颂了北方的农民,歌颂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5.移用

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叫移用。

6.通感

通感是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

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

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

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

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痛觉和痒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

要从《荷塘月色》中举比较典型的“移觉”修辞格的例子,似乎在另一句: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十.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

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

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

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十一.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例如: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

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