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6968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docx

绍兴如何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设计研究报告

绍兴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研究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上海在长三角迎接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趋势和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出对长三角周围地区的扩散和辐射。

上海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中所起的服务作用会呈现越来越深入、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和扩散呈现泛区域的特征。

近十年来,上海的投资扩散围绕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沿线向纵深渗透。

而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立,已有不少来自上海的资本将苏北作为产业转移和长线投资的重要地区。

在2013年的苏北发展投资推介会上,260多家企业和100多个乡镇参加,集中签约项目10个,涉及工业、新能源、服务业等领域,总投资89.5亿元。

在经济全面市场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资本流动中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是一个对来源于上海投资市场份额的竞争和瓜分过程。

各地在与上海接轨名义下,各显神通,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

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本流动,随着长三角经济份额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出现了新的趋势。

在上海继续成为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的同时,长三角区域内资本的相互流动、长三角除上海之外其它地区直接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态势也越演越烈。

  从总体长三角发展的基本态势看,上海作为制造业的高地,在迎接国际资本转移和发挥对区域的投资辐射上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区域经济运作的核心。

因此,研究和认识上海制造业转移趋势和特点,对于我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该调研报告采用实地考察、访问等调研方式。

我们首先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上海多家制造业公司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挑选出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公司进行座谈会,取得了制造业公司经营情况、业务情况等第一手资料。

除了调研企业,我们还走访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统计局和产业转移中心,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到上海制造业转移的最新情况。

这些资料都为调研报告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在分析上海制造业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还重点分析了绍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可行性,并结合两方面的分析,归纳出绍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优势和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研究基本方法调研背景

 

上海制造业转移现状

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制造业转移动因企业家转移意向

绍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分析

 

绍兴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保障支撑建议

图1技术路线图

三、上海制造业转移现状

3.1上海制造业转移目标

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上海产业转移的目标趋于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上海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另一方面,上海企业需要积极地对外扩张和开展合作,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和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上海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

2009年3月,上海宝钢出资20.21亿元,从杭钢手中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达到了扩大产能的目的,进而获取了包括运输、市场和产能等多项裨益。

2010年7月,全球著名的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投资4.1亿元人民币在杭州滨江建立滨江医药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于2012年落成,产能达1.6亿个包装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成为集团面向亚洲其他市场的重要出口基地。

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上汽集团也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

转移动因

特点

具体目标

途径

产业

规模扩张

主要是规模经济性较强,产业关联度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

1.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实现规模扩张;2.深化产业关联,形成和强化上海产业在国内产业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1.控股、参股、兼并等方式实现战略性扩张;2.对外投资建立部分产品和配套环节的生产基地;3.引导企业利用地区优势实现市场扩张

汽车、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

功能整合

主要是具有技术、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并具有产业链分工特征的产业

形成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导的总部型经济,推进功能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区外建立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食品等轻工业

战略扩张

战略产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增量型产业转移

实现上海资本技术人才优势与外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的有效结合

区外建立生产基地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

表1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

3.2上海制造业转移领域

上海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形成,产业转移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产业转移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项目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开始加入了转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体升级。

转移的产业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产业多领域的综合性趋势。

重点领域包括:

第一,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

瑞士罗氏公司原先在上海有一个研发中心,2002年又在海门建立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

德国拜耳公司2008年收购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和部分业务,在启东努力打造拜耳在中国的OTC(非处方药)药品生产基地。

法国博旭瓦、台湾兆阳科技等都在浙江海宁投资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研发生产基地。

第二,一般加工制造业,如食品、纺织、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行业。

上海部分加工制造业企业有在江苏盐城的大丰市有较大规模转移的打算,部分项目已经落地。

大丰市为承接上海企业转移专门设立了光明工业园、纺织产业园、杨浦工业园等。

第三,重化工业,包括钢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精细化工、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都在异地寻找扩产基地。

如2009年6月,宝钢集团斥资4.3亿元,将线材制品项目的生产转移到江苏南通。

第四,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职业培训和金融业、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也出现了异地发展的迹象。

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机构入驻安徽芜湖、合肥,上海大批物流公司入驻安徽、江西等地。

江苏南通、扬州、盐城、连云港等城市承接了上海一批产业转移项目,涉及纺织服装、计算机、机械、汽车配件、船舶配套、医疗器材、玻璃制品、玩具、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及交通设施、商贸物流、房地产综合开发、餐饮等领域。

在上海与芜湖的产业转移合作中,围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方合作意向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审计及咨询、人才服务四个方面。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产业转移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是,企业大多仍是选择资源对口性的转移,转移后能做到业务拓展的还不多。

3.3上海制造业转移区域

从区域范围看,目前上海的产业转移,正在由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都市圈城市向3小时经济圈乃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延伸和扩展。

虽然产业转移向沿江、沿海、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轴线集中的趋势未变,但苏北、皖江、赣东、浙西、闽北等正在成为继苏南和浙西北城市后争夺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甚至有向长江中上游地区扩展的态势。

  上海以前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交通便利的苏南、浙北等紧邻地区,尤其是沿京沪和沪宁高速公路,向苏南、苏中地区的转移。

江苏省在沪宁沿线布局了7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个软件园,重点发展移动和卫星通信、光纤和光电子、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和软件等五大产业,形成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

  随着高速公路网络、跨江跨海大桥和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及政府间交往的日趋密切,长三角地区将真正步入“交通快捷时代”和“同城化发展时代”,苏北地区的南通、启东等已率先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安徽也是上海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以适应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随着上海产业转移向中西部的拓展,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可能会在未来成为其向中西部转移的第一站。

近几年,以上海华谊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企业积极向安徽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与安徽的省际合作。

另外,上海产业转移还呈现出向重庆、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跳跃式转移的新案例。

3.4上海制造业转移政策

一般认为,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在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等作用。

政府希望通过产业转移,推动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市政府决心将低端产业加快转移出去。

产业转移正在由无序的自发型转移向有组织的政府引导型转移转变。

近年来,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增大,市、区两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转移工作的介入程度,积极为产业转移工作提供规划、政策、资金、组织等全方位的支持。

在规划上,制定了《上海重点产业定位指南》、《“十二五”上海淘汰劣势产业导向目录》、《关于推进上海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指导意见》,制订全市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规划,推动区县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小、环境影响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等,禁止发展国家及本市明确禁止及与周边区域环境不相协调的产业。

支持中心城区利用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发展,引导近郊及城镇周边区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大规划集中建设区外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区域企业关停淘汰和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各区县要制定本地区规划产业区块外现状工业用地产业调整转型规划,分阶段实施。

 

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也在产业转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上海与泰州的合作中,就由上海纺织协会组织,上海纺织协会时尚分会携40多家企业,与泰州市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结成创意产业园区联盟;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与芜湖在人才外包服务、业务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

此外,这些中介组织还借助自身的行业信息库优势,协助筹建省际间产业转移信息发布平台。

3.5上海制造业转移模式

近年来,上海方面与周边地区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筹建“园中园”、“共建园”等异地工业园,组织上海企业向外迁移,成为上海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一种新的趋势。

3.5.1园区类型

  由上海方面的政府机构与园区所在地方政府按照双方合作开发协议,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在异地批准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上海外迁企业的成群成片成链式发展。

这些异地工业园区可划分为混合型、专业型和单一型。

混合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对入园产业类型没有特别要求,只要符合园区环保要求的产业,基本上都可以入园发展的产业园区;专业型产业转移园区是指以某一类型产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园区,其入园产业一般为同一类型的产业或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产业,大多是在行业协会的介入引导下,集中迁入园区发展;单一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以单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为主导发展的工业园区。

3.5.2园区管理体制

  上海异地工业园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以双方政府机构出面设立管委会,同时设立合资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政企合一型”模式;第二种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的,类似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政企分离型”模式;第三种则完全是采用商业性的开发体制,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在浙江海宁的“公司型”开发模式。

但从目前上海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园区看,大多采取公司主导开发的模式。

在公司治理中多以沪方为主导,即股权、人事、决策完全由上海方面主导,但利益双方共享。

上海异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比较

异地园区

合作方

开发机制

园区主导产业

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

海宁市人民政府、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

公司为主的发展模式,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作为分区唯一的开发、经营主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

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机械

外高桥(启东)产业园

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双方以股份合作模式设立共建园,由合资股份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收益按双方股本比例分成

以外向型生产加工业为主,物流、贸易产业为辅,生产、办公、生活设施完备

杨浦区大丰工业园

杨浦区政府、大丰市政府

两地政府共建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建设管理;异地工业园内的其余独立承担土地费用、基建成本,独立进行建设、生产。

中小型制造业

山东济阳上海工业园

海晟策实业有限公司、山东济阳县政府

晟策公司独立招商,依靠土地差价和物业管理自负盈亏。

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

表2上海异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比较

3.5.3合作模式

  在合作模式上,一般是由上海区一级政府与园区所在地政府发挥各自优势,上海出资金,出企业(鸟),园区所在地政府出土地(笼),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特殊制度安排与上海的政府形成“合作共赢”。

双方共同建立园区开发公司,进行合资经营,并负责园区具体的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工作。

  从公司内部结构看,上海方面一般占控股地位,持有50%以上股份,并选派人员担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以加强开发公司与管委会之间的信息沟通。

  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就是在管委会上面由上海及所在地主要领导或部门牵头,建立协调理事会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联席会议解决园区内的重大问题和决策。

3.5.4盈利模式

园区的盈利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土地收益,包括土地一级开发收益、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收益,其中,房地产部分的收益包括工业标准厂房的租售、配套商品房及生产性服务业用房的销售费用等。

二是税收返还,根据地方政府制订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开发区的税收部分或全部返还给开发区,作为开发区建设、经营管理的资金。

三是开发基金及招商奖励等,政府为推动开发区建设和开发积极性而设立的各种开发基金和奖励措施,以扶持开发区内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改造与创新、园区积极主动招商引资等。

四是园区配套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商业服务、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等服务而产生的收益。

五是市政公用事业,即通过投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如热力、煤气、管网等)所产生的直接收益。

三、上海制造业转移动因和企业家转移意向

3.1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解上海市制造业企业转移的新情况,我们对上海市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嘉定工业区、金桥工业区、浦东川沙工业区和金山工业区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

基于时间和人手不足的问题,本文的调研样本只有64家制造业企业。

虽然样本数不够全面反映上海制造业转移的现况,但是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制造业产业。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企业的基本特征如表3和表4所示。

行业分类

数量

百分比

农副食品加工业

7

10.94%

纺织服装、服饰业

9

14.06%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5

7.81%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9

14.06%

医药制造业

10

15.63%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

20.31%

汽车制造业

5

7.8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

9.38%

总计

64

100%

工业总产值

数量

百分比

5亿以上

1

1.56%

1~4.99亿元

11

17.18%

5000~9999万元

19

29.68%

5000万元以下

33

51.56%

利润总额

5000万以上

2

3.12%

1000~4999万

10

15.62%

1000万以下

52

81.25%

表3调研企业行业分布表4调研企业基本特征

从表3中可以发现,本次调研的企业最多是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到了20.31%、15.63%、14.06%和14.06%。

从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来看,大部分调研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在1亿元和5000万以下。

可见,调研样本主要为中小型制造业。

企业所有制类型

数量

比例

企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区

数量

比例

国有

4

6.25%

国内华东地区

24

37.5%

集体

2

3.12%

国内中西部地区

11

17.18%

国有控股

5

7.81%

国内北方地区

7

10.93%

股份制

14

21.95%

海外发达地区

8

12.5%

外商合资

6

9.37%

海外发展中国家

12

18.75%

外商独资

5

7.81%

上海

2

3.12%

私营

28

43.75%

表5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产品主要销售地

从表5中可以发现,调研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比例分别占到43.75%和21.95%。

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售地集中在华东地区,占到样本的37.5%。

调研的制造业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地区或者通过港口销往海外国家,这和上海的特有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图2企业家转移意愿

从调研的企业家转移意愿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家在短期内并没有转移的意愿,其中没有转移意愿的企业有22家,未来或许考虑转移的企业有30家。

另外,有转移意愿的企业只有12家,占总样本的18.75%。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企业的转移意愿并不强烈,对转移的效果存在疑虑,就算今后进行转移也属于试探性转移,而非企业战略部署。

这一结果非常符合实情,因为上海政府部门效率较高、服务较好,市场运作规范,上海“四个中心”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将带给企业更多便利与机会,所以很多企业愿意继续留在上海。

3.2企业转移动因

图3企业转移动因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土地成本、降低税费和扩大销售额为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调研企业中有92.1%的企业认为上海劳动力成本高是转移或者未来可能转移的动因。

工资大幅增长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

据走访企业反映,由于用工需求无法满足,今年订单交货期较去年普遍推迟了半个月至一个月时间,为留住工人,工厂大多采取提高工资待遇的手段,这直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大增。

调查发现,大企业工资平均增长15%—20%左右,而中小型企业普通员工工资平均增幅达25%—35%。

普通员工每月平均工资增长到3000-3800元左右。

从调查的几个制造业企业来看,今年企业员工工资平均增幅达10%—35%。

此外,调研中发现制造业小企业用工缺口非常大。

企业规模越小,员工短缺比率越高,工业总产值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员工缺口率高达66.1%,由于这些企业受“用工难”的影响严重,生产秩序不稳定。

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员工缺口率较低,企业虽然也有员工缺口,但是短期内还可以通过加班方式予以弥补。

相比而言,小企业缺工虽然可以采取补贴等非常规的办法临时招聘员工,但是临时用工跟订单的突发性始终无法做到完美衔接,突发性增加的订单容易使企业错失良机。

根据走访的企业反馈,用工成本的上升除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外,

求职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

求职群体的年龄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目前,新求职人群70%以上是80后、90后的农村新青年,而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其打工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不同,他们把工厂的条件跟种地相比感到很知足,现在的农民工大多是些没种过地、没吃过苦而且更有个性的年轻人,除了工作条件和工资福利有着较高要求外,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原来的工人往往主动要求加班,甚至过年也不回家,宁可留在厂里多挣点加班费。

而现在,别说加班了,有的春节前一个月就要回家,连年终奖都不在乎,他觉得辛苦一年该回家好好歇歇了。

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外,75.4%的调研企业认为土地成本高是第二大转移的动因。

我们认为上海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受到空间范围狭小的制约。

上海是个资源匮乏的城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国内外贸易获得;但土地资源是既不能再生,也无法通过贸易获得。

地域是一种硬约束,决定了土地是上海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制约上海产业发展的一大主要矛盾。

从调研的企业家反映情况来看,上海产业用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产业用地需求总量大,土地增量供给数量少。

上海的生产总值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产业用地需求总量迅速扩大,产业发展过程中用地需求扩大和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上海每年新增产业项目数量多,土地需求大。

但是,上海是作为我国土地资源最稀缺的城市之一,目前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0.06%,上人均土地面积约为0.55亩,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人均耕地约0.26亩,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

上海每年可供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产业用地需求总量过大与土地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其次,存量土地利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情况比较突出。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实行“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和划拨或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利用制度,导致目前上海相当数量的存量产业土地存在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合理、闲置粗放等问题。

当前上海的土地工作正面临着建设用地迅猛增加,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已批用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粗放,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等严峻问题。

上海市中心城区还存在不少工业用地性质的老厂房、老仓库等,迫切需要建立合理合法的土地用途变更机制,通过“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等方式提高其利用效率。

再次,新兴导向型产业用地不足与落后淘汰型产业低效占地并存。

由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快速调整的影响,产业用地的结构安排和空间分布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

各产业存在不同的寿命周期,一个符合产业升级发展方向的项目很可能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已经转变成了“夕阳产业”。

由于对产业升级换代发展规律认识的困难以及产业用地批租固定年期的限制,导致目前很多工业园区的产业用地调整面临较大困境。

一方面,上海新增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供给导致符合产业升级换代发展方向的新兴导向产业供地不足。

另一方面,占地耗能型落后产业一旦获得土地就将长期低效占有,淘汰型产业用地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部分传统产业甚至还以新兴导向产业的名义获取了大量土地。

如某些大规模圈地的所谓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其实就是简单的货物堆场与停车场,土地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最后,产业用地多头管理,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就当前产业用地管理的现状而言,政府的产业用地管理已经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弊端。

例如,就产业用“地招拍挂”而言,整个流程从制定工业用地年度计划、确定出让地块、设定产业准入条件、用地预审、确定出让方案到最终土地出让,整个过程涉及到市区两级房地局、发改委、经委、规划局、环保局等诸多政府管理部门,各个部门存在诸如信息共享不足、沟通机制不畅等问题。

产业用地各管理部门如何携手建立一个产业用地管理平台,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

3.3企业转移方式

图4企业转移形式

调研中发现,大都数制造业企业如果进行产业转移,采用的方式为对外设立加工企业,占44.3%。

另外有25.4%和22.1%的企业打算通过设立营销网点和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转移。

小部分企业采用设立研发中心和转移总部等方式进行转移。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有转移意愿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政府推荐的环保工业园,但通过考察后,发现完全不合适。

首先,这些环保工业园在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的问题,只着眼于把所有三高企业都往里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