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6625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虔州艺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B.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仁爱”,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与君子对应;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与侠客对应;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隐士对应;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与英雄对应;因此答案选D。

2.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世代相传、颠扑不破,即便国家分崩、外族入侵甚至国家沦亡.民族传统文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

这说明百家争鸣

A.有效地维护了君主专制

B.抵御了外来民族的侵略

C.对文化认同感影响深远

D.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民族传统文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对文化认同感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抵御了外来民旅的侵略、有效地维护了君主专制、加速民族融合,故ABD项排除。

【点睛】“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民族传统文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是解题的关键。

3.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

B.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

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

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和“有教无类”思想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德治民”的思想和教育治国,故BC项错误;主张超越功利的是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

4.战国时期出现“士无定主”的局面。

这反映出当时

A.私学的兴盛

B.宗法观念淡薄

C.政治环境宽松

D.封建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处于诸侯争霸时期,“士无定主”说明士可以自由游动,体现出当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故C正确;私学属于教育,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宗法观念当时不是单薄,故B错误;经济发展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D错误。

5.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把自己看成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该思想家是

A.孔丘

B.孟轲

C.墨翟

D.荀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自己看成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可知,反映的是该思想家是站在小生产者立场上的,结合所学可知,墨翟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且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孟子和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题意,故BD两项错误。

【点睛】“把自己看成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是关键信息。

6.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无从体现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社会的要求,所以排除B和D。

同时材料只是体现道家对现实绝望,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绝望,C选项偷换概念,所以排除。

材料中强调道家主张的“背反”式憧憬,无为实际上是希望社会有为,渴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可循,所以答案为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7.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这说明西汉初年

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

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

D.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谋议‘巡狩封禅事’”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比较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时确立的,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C项排除;D项是只是个别现象,排除。

【点睛】“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谋议‘巡狩封禅事’”是关键信息。

8.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提倡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的主要目的,故C正确。

“通经致用”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故A排除。

扩大统治基础,属于科举制的作用,故B排除。

确立官学体系,不是主要目的,故D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

【名师点睛】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利用和改造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极力建构一个可以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根据的系统而完整的宇宙论图式,并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并强有力地组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又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建构儒家式的宇宙模式,最终在于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至高无上进行论证。

9.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在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独尊儒术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崇尚法制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的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加强思想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项正确;BD项是汉代儒学的内容,排除;C项是法家思想,排除。

10.董仲舒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的个人威信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D.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应治国

【答案】C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受到皇帝的重视是因为他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维护,他提出“天人感应”理论,合理的解释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董仲舒的地位是皇帝给予的;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相比较来说,儒学在此时更适应汉武帝的需求。

1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B.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A

【解析】

B选项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

C选项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D选项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12.二程否定汉儒董仲舒的人为人格神的说法,直称“天者,理也”。

进而指出:

天理如何?

曰:

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程

A.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B.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

C.主张通过学习领悟天理

D.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天理如何?

曰:

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表明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故B项正确;A项是指朱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掌握“理”的途径,故C项排除;二程是对儒学新的发展,故D项错误。

【点睛】“天理如何?

曰:

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是关键信息。

13.朱熹认为: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由此可见,朱熹

A.要求世人首先做到“心知肚明”

B.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作用

C.将实践作为检验“天理”的标准

D.优先探讨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表明朱熹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精神的作用,故AC项排除;D项是孔子的主张,排除。

1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是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这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颠覆”;魏晋时期儒学虽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时学生一是要注意时间:

魏晋时期,一是要理解此人提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朋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

1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提出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黄宗羲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属于心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故C项正确;A项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排除。

16.下列对朱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B.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是符合朱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7.王阳明《传习录》载: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通过外在探求实现”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是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是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所以有④就不能选择,因此选择A项。

18.《明朝史话》说: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卑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材料中的“他”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离经叛道的李贽。

所以本题选D。

A、B、C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名师点睛】李贽(明末):

主张:

①否定儒家权威。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提出“童心说”。

④写作上提倡“真心”。

19.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

“(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代理学

D.明末清初思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天道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了儒学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还没有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没有产生,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与佛教、道教无关,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也没有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20.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由材料可知,学界出现研究“礼学”热潮的目的是以礼抗俗,以礼救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维护封建统治,这和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风俗颓败,社会秩序动摇的现实有关,故C项正确;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有利于四民秩序的稳定,与材料“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矛盾,故A项错误;B、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21.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

“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实质上讲述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作者的这番论述反映出他对君主专制政体的一种危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C选项错误,作者还是封建帝制的拥护者;B选项错误,作者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不是反对者。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弄清楚作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以及思想倾向。

题干中给出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近代初期,这个时期的满清官员依旧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不可能有着推翻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明确这一问题,题目很容易回答。

22.清初思想家们对明朝之何以衰、何以亡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使其对宋明理学特别是空谈心性的阳明心学有了深切的认识.故而他们大力倡导

A.周孔之道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分权众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宋明理学特别是空谈心性的阳明心学有了深切的认识“表明清初思想家们反对理学空谈,大力倡导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周孔之道”在唐代以前是儒学教育的别称,故A项排除;C项是清初思想家们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权众治的思想,故D项排除。

2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名师点睛】《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

《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2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造纸术——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器

D.印刷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快捷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是9世纪出现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出现的,古希腊智者运动是公元前5世纪开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5.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答案】C

【解析】

一项科技成就能否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要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说明了这一问题。

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仅只是不同的领域和范围,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50分):

26.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自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哀,冷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回答:

(1)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

(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影响最大?

为什么?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当时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提出了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

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

因为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中可以看出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可以看出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体现出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反映了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由于材料四的主张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4)儒家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可以从主客观来简要分析。

27.材料一思想家的话语:

A、民为贵、君为轻。

B、施政要“仁义”“王道”并用C、知行合一。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四“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B、C分别是谁?

材料二的主张是谁提出的?

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三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

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材料四主张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答案】

(1)A:

孟子B:

荀子C:

王阳明;董仲舒。

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或三纲五常。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李贽。

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施政要“仁义”“王道”并用”是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知德合一”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想。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或三纲五常有关。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故事能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原因。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主张是明朝李贽提出的;材料“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5)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6)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让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