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6412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docx

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

关于核辐射防护知识宣传的通知

鉴于日本发生的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引起全世界的恐慌和关注,了解和掌握有关核辐射防护知识尤为重要,特发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见附件),供员工了解。

附件核辐射防护知识专刊

 

1.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吗?

12.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2.反应堆已经停止,为何还要降温散热?

13.如何防护α射线?

3.什么是核辐射?

14.如何防护β粒子?

4.各种剂量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5.如何防护γ粒子?

5.电离辐射对组织器官有哪些病理效应?

16.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

6.核辐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有哪些症状?

17.最初到达现场的初始响应人员应如何保护自己?

7.预防核辐射应注意的要点

18.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

公众应注意什么?

8.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19.什么情况下采取撤离措施?

撤离时应注意什么?

9.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20.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公众应注意什么?

10.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21.老百姓能做的自身防护措施

11.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吗?

核反应堆是不可能像原子弹那样爆炸的。

这个结论的原因很简单:

核反应堆的燃料铀不纯,它们没有能力产生原子弹式的爆炸。

虽然核弹和核反应堆都是以铀为原料,但两者对纯度的要求完全不同,从地下挖出来的天然铀含99.3%的铀238和只有0.7%的铀235,而只有后者是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

生产核弹时,你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去除杂质铀238,要求铀235的纯度在90%以上,而反应堆中一般只需要稍微3%左右提纯的铀,正如烈度白酒可以点燃,啤酒却不能点燃的道理一样,反应堆即使失控,也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吗?

核反应堆是不可能像原子弹那样爆炸的。

这个结论的原因很简单:

核反应堆的燃料铀不纯,它们没有能力产生原子弹式的爆炸。

虽然核弹和核反应堆都是以铀为原料,但两者对纯度的要求完全不同,从地下挖出来的天然铀含99.3%的铀238和只有0.7%的铀235,而只有后者是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

生产核弹时,你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去除杂质铀238,要求铀235的纯度在90%以上,而反应堆中一般只需要稍微3%左右提纯的铀,正如烈度白酒可以点燃,啤酒却不能点燃的道理一样,反应堆即使失控,也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反应堆已经停止,为何还要降温散热?

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可控裂变,在一开始关堆成功时就停止了,只是有大量的余热和同位素衰变的少量继续发热需要冷却。

如果冷却泵没坏,这点热本来根本不是问题。

现在冷却泵坏了,还一直持续不断产生低水平的热量,把反应堆压力容器里的水都蒸发了,没有水冷却,这点热足够最终融化堆芯,造成烧穿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事故。

一旦烧穿压力容器,融化堆芯到了很厚(1米3混凝土加12毫米钢板)很大的安全壳里,可以用喷水的办法包住放射物质,继续降温。

按设计这个时候堆芯会冷却固化,预置在安全壳里的去氢剂会把氢和氧结合生成水,减低壳内压力,最终形成稳定的状态。

核燃料有三层屏障,链式核反应早就在突发地震时被碳棒终止,但核反应及中子及其他核子及辐射在堆芯的衰减需要一段时间,热量还在被产生,所以要冷却。

核爆炸是不可能的,核爆的临界质量不存在,而且碳棒把正常核反应都终止了。

最坏的情形就是堆芯融化,核燃料大量外泄引起辐射污染及核物质被风及海水向远处传播。

辐射随距离的衰减是很快的,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大气洋流可能会把有辐射的物质刮过来,但早就被稀释的无影无踪了。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

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核电站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各种剂量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2.4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电离辐射对组织器官有哪些病理效应?

 

造血器官的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包括变性和死亡。

循环障碍,包括血管及血窦的扩张充血、出血以及组织水肿等。

代偿适应性反应,包括炎症性反应(乏细胞反应性炎症)、吞噬清除反应、某些细胞的出现和增生等。

胃肠道的损伤:

1.以小肠最敏感,小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表面平滑;2.隐窝细胞坏死,隐窝数减少,绒毛裸露;3.出现畸形细胞。

神经系统的损伤:

1.神经细胞对辐射不敏感;2.在亚致死量或致死量照射后,高级神经活动出现时相性变化,先兴奋后抑制,最后恢复;3.大剂量(>50Gy)照射时,病变性质为循环障碍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特点是小脑颗粒层细胞核固缩或肿胀。

免疫系统的损伤:

1.0.5Gy以上的剂量照射主要是抑制作用;2.抑制非特异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注意:

低水平辐射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提高T淋巴细胞的反应性;促进抗体形成,脾脏PFC反应增强。

生殖系统的损伤:

性腺是辐射敏感器官,睾丸的敏感性高于卵巢,睾丸受0.15Gy照射即可见精子数量减少,照射2-5Gy可暂时不育,5-6Gy以上可永久不育。

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包括致死效应、先天性畸形、生长迟缓及各种机体结构和功能效应。

辐射致癌特点1.不同种系、器官、组织、细胞易感性不同;2.辐射诱发的肿瘤与其它原因致癌无区别;3.辐射致癌以白血病、甲状腺癌最高。

乳腺癌主要在青年女性;肺癌主要在铀矿工人;骨肉瘤主要来自内照射;4.诱发的肿瘤可因激素、免疫等因素↑或↓;5.大多数癌症随受照年龄有明显波动。

核辐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有哪些症状?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

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

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

“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

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

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

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

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

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

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

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

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

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预防核辐射应注意的要点

 

这次日本受灾,除了地震加海啸,核反应堆事故引发的辐射问题也亟需应对方案。

如何防止辐射,如何降低长期避难导致对健康的影响,保护身体少遭辐射,做到以下3点很重要:

(1)遮蔽放射线

(2)远离放射线源(3)减少遭辐射的时间。

若被要求躲入室内,为免含放射性物质的外部空气进入室内,要关紧门窗,并关掉空调及换气扇。

需要外出避难时,要注意预防“体内辐射”——即放射性物质会从鼻子、嘴巴、皮肤伤口之类地方渗入体内。

要用湿毛巾盖住鼻子和嘴巴,并最好穿严实的衣裤,不要暴露皮肤。

另外,也请留意风向。

注意尽可能别处在下风处。

从外面进入室内之际也要注意。

衣服上可能沾有放射性物质。

不要把被污染的衣服带入室内,在门口脱下,迅速装入塑料袋,并扎紧口子。

碘是放射性物质的一种,进入体内易积聚在甲状腺,尤其易导致儿童罹患甲状腺癌。

防止碘渗入甲状腺的药物(稳定碘剂)也有副作用,服用要遵从灾害对策本部的指导。

若确认已遭一定程度的辐射,一般要脱下衣服,用湿布擦拭身体,以防止放射物质向周围扩散。

还有,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后记:

万一情况严重,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话,请读者朋友记住两大抗辐射的法宝—海带和绿茶,多吃点喝点,有利无害!

 

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

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

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

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

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

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

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

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

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

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

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

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

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

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

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

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如何防护α射线?

 

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防止伤口被污染。

 

如何防护β粒子?

 

β粒子、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

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

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

(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

(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如何防护γ粒子?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

(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采取屏蔽措施。

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

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如:

(1)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

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2)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

(3)当判断有放射性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4)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5)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

(6)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最初到达现场的初始响应人员应如何保护自己?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早期阶段,首先赶赴出事地点的应急救援人员是初始响应人员。

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应是辐射监测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医护人员等。

为了使这些人员的受照危险减至尽可能地小,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减少照射剂量的三原则,即:

(1)在有异常辐射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要短;

(2)与放射源的间隔距离要大;(3)若有可能,要充分利用屏避防护。

首次,要为他们配备能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具或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帽等。

使用辐射探测仪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特性、要测量的量,以及相应报警水平照射的辐射危险。

在进入放射性污染场所时,初始报警水平为每小时0.1毫希沃特的环境剂量率,此初始报警水平还可用于对非必要人员的控制,限制他们进入高于此水平的地区。

第二个报警水平是返回水平,取环境剂量率每小时0.1希沃特或环境剂量0.1希沃特,初始响应人员不要在达到或超过此报警水平的位置执行任务,除非有抢救伤员以及时间上必须抓紧的那些为恢复对事件控制的行动。

 

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

公众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可能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

隐蔽时间短,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很小,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可在附近的建筑物内暂时隐蔽。

此项措施的另一好处是隐蔽过程中人群已得到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如疏散人口或撤销已实施的防护行动等。

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

短时间内通知大量人员采取隐蔽措施也非易事,特别是事先没有预案的隐蔽,可引起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进行隐蔽时,有的家庭成员不在家,对其下落会感到很担心。

除了工业生产有可能短时间中断外,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大,因而一般认为隐蔽是一种困难和代价较小、却有效的措施,在事件早期也较易实施。

什么情况下采取撤离措施?

撤离时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后,撤离是早期和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之一。

它是指人们从其住所、工作或休息的场所紧急地撤走一段有限时间,以避免或减少由事件引起的短期照射,主要是由烟羽或高水平沉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剂量照射。

大多数情况下,将允许撤离者返回住所,一般为几天以内,只要这些住所可以居住又不须进行长时间的消除污染。

由于时间较短和暂时居住,可以在类似学校或公共建筑物的一些场所类暂住;若撤离时间超过一周,则应安排到更好的一些居住设施内。

实施撤离行动因时间紧迫,困难较多,风险较大,易造成混乱,因而决定采取撤离行动应持慎重态度。

国家标准规定,当全身的有效剂量预计达到50~500毫希沃特,或者肺、甲状腺和其他主要受照的单个器官受到50~5000毫戈瑞照射时(相当于采取隐蔽措施所需的预计量的10倍),才考虑是否采取撤离措施。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公众应注意什么?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

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

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

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

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

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核物质产生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核辐射),会使机体大分子发生畸变,甚至激发体内水分子产生自由基,继而损伤生物分子,导致放射病。

为此,抗辐射食品构建概括地讲应包括:

高蛋白、多维生素、适度脂肪、营养全面、数量充足。

能量供给要充足。

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核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机体。

糖类供给有侧重。

由于人体消化道受损,导致其对各种糖的吸收效果不尽相同,故防治消化道损伤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糊精等。

脂类含量不宜高。

基于人体受辐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

要求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无机盐供应宜加量。

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维生素数量要确保。

增加维生素供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P减轻呕吐、恶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为此宜多摄入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蜂蜜、枸杞等。

老百姓能做的自身防护措施

 

1.采取屏蔽措施。

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

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2.百姓自身多添加长袖衣物,尤其防雨绸质地的衣物;3.多使用含碘食物,每天适当增加维生素供给。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应急响应人员和从事善后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防护对策与措施:

(1)对突发事件地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价对人员可能导致的辐射危害;

(2)制定干预水平、行动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凡达到或超过这些水平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防护行动,以限制人们的受照剂量;(3)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包括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撤离、个人防护、控制进出口通路、临时避迁、永久性重新定居、消除放射性污染、对食品使用进行干预等;(4)对伤员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依据其伤情安排在不同水平的医疗单位分级处理;(5)酌情采用其他应急救援措施,如灭火、通信联络、报警、安全保卫、运输、设立临时收留中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