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6073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docx

第9讲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教案

授课时间

2015年月日星期第节课

章节名称

第9讲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教学重点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教学难点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主探究

课程资源准备

教材、多媒体、PPT

教学内容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政府庄重地向世界承诺: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亦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它使世界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七国为一方,以中、苏、美、英、法等50国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这场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主要战场

1.战争的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一场战争。

二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其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而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内,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

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国家先后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作为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因华盛顿条约对其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

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集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

1936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

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

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战争的经过与三个阶段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1年7月7日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至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5月和1939年4月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和阿尔巴尼亚;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至5月德军发动闪击攻势,占领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乘机夺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6月14日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22日法国投降;接着德、意军队向巴尔干半岛进犯;1914年4月侵占希腊和南斯拉夫。

此后在欧洲和非洲被占领国家的广大地区人民展开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

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12月7日)日本未经宣战,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半年之内,日军侵占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及太平洋上众多岛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战争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全面爆发阶段,从1939年9月1日至1942年春。

在这一阶段中,轴心国处于战略进攻地位,不断地向世界各地侵略扩张,战争逐渐从西欧扩展到东欧、北非与南欧、直至太平洋,从而成为全球性战争。

由于世界各国的利益受到来自法西斯战争的直接威胁,法西斯侵略扩张与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矛盾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二是相持与转折阶段,从1942年春至1943年12月。

在这一阶段中,德、意、日军队在世界各战场上全面展开作战,法西斯不断膨胀的侵略野心和其潜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

反法西斯联盟逐步恢复战斗实力,在稳定战线的同时,分别在各战场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会战,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在苏德战场上著名的莫斯科会战迫使德军放弃对苏联全面进攻的计划。

1941年12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胜利达到巅峰。

当月,日本进攻美国珍珠港基地,把美国拖进了战争。

1942年7月至11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下半年,同盟国军队完成了大战的根本转折和全面进攻的准备。

在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局开始由盟军掌握主动。

三是大战的最后较量与结局阶段,从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展开了全面战略进攻。

在苏德战场,苏联连续发动大规模攻势战役,将战争推向东区和德国本土。

在西欧战场,美英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迅速解放法国,进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威逼德国本土。

欧洲各国人民掀起抵抗运动和解放战争高潮,配合苏军和美英盟军作战,解放本国领土。

在太平洋战场,盟军胜利地进行了越岛进攻和海空作战,突入日本防御圈。

在东南亚战场,中美英联军加紧进攻缅甸境内的日军。

在中国战场,也对日军展开了局部反攻。

1945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国打击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先后于5月和8月宣布向同盟国投降。

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败降和同盟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以及地球上的四大洋,主要在西线、东线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展开,具体来说则包括以下6个战场。

一是中国战场。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7月,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

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举行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主力关东军。

中国战场是亚洲太平洋战场中的主战场,共消灭日军150万,受降128万。

二是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大规模进攻。

从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出动7个师攻陷丹麦、挪威;动用130个师击溃了西欧国家的147个师,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迫使英法联军40个师33万人从敦刻尔克跨海退守英伦三岛,之后德意南北合击,迫使法国败降。

德还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战役,出动62个师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法国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三是欧洲东线战场。

德军进攻西欧期间,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所谓的“东方防线”。

1941年6月22日,德国投入190个师共550余万人,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半个月推进了300至600公里。

苏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防御等战役,粉碎了德军的闪电进攻。

自1942年7月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德军激战200天,歼敌150万。

1944年苏又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

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

四是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此后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岛、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群岛进行了激烈的海空战役,日本接连失败。

1944年美军转入进攻,大规模空袭日本本土,对日占岛屿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1945年8月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损失125万兵力。

五是东南亚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军东南亚,半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

1944年,中美英联军在印缅战场上接连打击日军,并在当地抗日武装积极配合下发起缅甸战役,消灭日军7万余人。

六是北非战场。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驻扎在东非的英军。

1941年1月英军收复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

同年2月,德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德意重新发动进攻。

1942年,英军经过10月的阿莱曼战役,粉碎了德意的进攻。

11月,盟军10万余人分3路从摩洛哥和阿尔及尔登陆,1943年4月又在突尼斯战役中获胜。

5月,北非的25万德意军队投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

首先,中国和苏联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据统计,在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抗击了70%的日本侵略军,3500多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捐躯,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达1000亿美元以上。

而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1941年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资损失按照1941年的价格达6700亿卢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

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2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最终获胜,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同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8月25日巴黎光复。

1944年下半年起,苏追击德军,进入东欧,配合东南欧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斗争。

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军队分路攻入德国本土;4月30日傍晚,苏联红军中士叶戈罗夫和坎塔里亚把一面旗帜插上了德国帝国大厦的屋顶,这一壮举成为苏军胜利攻克柏林的象征(这面旗帜后来珍藏在俄罗斯武装部队中央博物馆);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投降后,英、美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开进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苏联也于8月8日对日宣战。

中国转入全国规模的对日反攻。

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日军主力,迅速被歼。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其次,美、英等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

英国首先打破了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使德国的“海狮”计划——不列颠空袭战破产。

这样,英国成为西欧唯一没有被德国占领的地方,坚定了盟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信心。

英国的情报网渗透到了纳粹内部,盟军诺曼底登陆取得成功,英国的情报部门做了巨大的贡献。

在北非战场上,阿拉曼战役中,英国统帅蒙哥马利击败有着“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从此,便掌握了整个北非战场的主动权,有效的遏制了德国向中东扩张,避免了德日的会师。

英国坚守英伦三岛,使得希特勒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为盟军打开向西欧进军的缺口创造了条件。

最后就是进攻柏林时,英国的军队也为盟军进占德国扫除了障碍。

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的抵抗力量流亡英国,保存了实力,为以后的诺曼底登陆奠定了基础。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宣战,增强了时间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

据统计,美国共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也有27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最后,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达1360万人。

仅在苏德战场,德军及其盟军死亡600多万人。

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124.7万人。

意大利损失逾16万人。

德、日、意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

在德国本土,有400万平民死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

1945年8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受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当时死伤20余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空前的人类浩劫。

它吞噬了千千万万条生命,令无数城市和乡村满目疮痍,数不清的世界文明遗产毁于一旦。

有形和无形的战争创伤,在各国人民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三)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首先,二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期,向战后持久和平时期转换的转折点。

二次大战摧毁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殖民主义统治的根基,促进了殖民体系的分崩离析,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世界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导致了国际和平力量急剧增长。

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战后和平的基石,为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其次,二战的胜利宣告了自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建立的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模式的结束,催生了战后世界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模式的诞生。

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革命与改革的浪潮,各国都相继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便形成了战后世界“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世界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和空前繁荣。

再次,二战的胜利打破了殖民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战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

在战后多元国际社会中,各国都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参与权,标志着国际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是战后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

最后,二战的胜利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战时,美英苏中四大国及盟国,以各种形式举行各种会议,确定了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和框架,被称为“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关于战后世界安排是以建立战后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和平、民主和各国独立原则,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和平的机构等,都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框架。

在此前后,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宣告成立,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由于全面战争时间约为8年(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一)全民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东北兴起了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

以日军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战火燃起。

自此,中国开始全国抗战,在世界的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

在长达3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100万人。

中国国民党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

更重要的是,这场血战真正打出了中国人的信心与热血,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淞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两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

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

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师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人。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都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是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积极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

从鸦片战争开始,几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抗击外敌入侵,但始终不能集全民族之力共同御侮,摆脱不了一盘散沙、屡战屡败的命运。

正如毛泽东所说: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具政治组织力的先进政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不懈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

毛泽东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实行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

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强国,必须实行一条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指导方略。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十大救国纲领,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篇纲领性文献中,科学分析了所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勾画出全国持久抗战发展演变的3个阶段,阐述了中国在战略相持阶段转弱为强、准备反攻的重要意义,指明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光明前景,以其光辉思想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武装起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

基于对中日双方优劣短长的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创新,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策应,构成了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效地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日军,抗击了几乎全部伪军。

人民抗日武装在战争中赢得群众的极大拥护,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坚持抗战的主力军。

广阔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持久抗战中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表率作用,以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艰苦、复杂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号召、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视为崇高的使命,并且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作为敌后抗战的大本营和指导中心,是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