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960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docx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讨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08年9月——2011年8月)

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青龙中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常州市十二初中,1964年改名为青龙中学。

1969年增设高中,成为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

学校现有32个班级,其中高中16个班级;在校学生1600人,其中高中学生700人。

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高中专任教师51人,学历合格率为92.2%。

中高级职称教师43人,占总数的45%。

我校是2002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软式排球培训基地,常州市2002学年度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常州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

学校先后荣获“常州市卫生先进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教育局学习型系统先进单位,常州市军训先进学校等称号。

学校的语文、数学、体育教研组、高二年级组曾先后被评为市和区先进教研组和先进班组。

在“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培育了“团结文明,立志有为”的校风,形成了“敬业爱生,求实探索”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奋向上”的学风,以及“团结、务实、廉洁、敬业”的领导作风。

我校在实践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内强管理,外塑形象”这一主线,实现了“形象与内涵,规模与质量,初中与高中”三个同步提高。

学校一着不让抓管理,追求发展持续力,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办学水平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实绩得到了普遍赞誉。

(二)发展基础

1、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工作踏实、无私奉献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在近几年我校的几项创建活动中,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台帐准备能力、工作作风和态度得到了全面的检验,受到有关验收组专家的肯定。

我校教师队伍的特点是青年教师居多,学历层次高,专业水平较好,队伍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后劲比较大。

2、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已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各类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包括班主任工作考核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在内的一系列考核细则,通过行政值日和教师值日两支日常检查队伍,加强常规检查。

在月、学期、学年考核中能认真贯彻奖优罚劣、绩效挂钩的原则,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氛围。

3、学校的课题研究氛围比较浓厚,学校有教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传统。

我校数学、语文课题顺利结题,现有正在研究的各类课题10多项。

4、学校工作树立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

近几年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走上正规,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记者站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5、随着区域现代化发展,我区中学教育资源整合,我校基本建设将实现跨赿式的发展,学校软、硬件配套设施具有一定的期望。

6、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中、高考成绩逐年提高,社会声誉良性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教师的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价值观的统一性、行为的协调性方面有待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提升。

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热情还不够,承担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教师比较集中。

要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自觉投身到教研、课题研究工作中去。

2、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初、高中设在同一校区,已经使校舍和办公设施等条件明显落后和不足,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

由于受地方经济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起点不高。

学校基本建设离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学校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内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随着青龙经济开发区建设,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打工者子女入学较多。

外来民工子弟学科成绩与本地生差距较大,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教育难度。

学校现有的教室缺乏一定的教学设备,而且各专用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等教育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班级网络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实现我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所必需的硬件建设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3、学校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缺乏综合素质强的骨干教师,部分教师缺乏竞争意识。

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只有6人,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只有4人。

而且学校骨干教师没有形成大面积、强力度的影响力。

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居多,虽有干劲、冲劲,但缺乏教学经验。

学科建设不平衡,教师个人的发展也不均衡。

4、随着小学、初中毕业人数逐步减少,普、职高比例逐步调整,初、高中生源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可能下降,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不定因素。

学校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虽然正不断提升,但是随着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择校热的急剧升温,学区内的优秀小学毕业生流失较多,高中入学生源质量很不理想,学校发展面临一定压力。

因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针对当前学生状态的教育教学策略,并努力避免教学质量下滑。

二、学校三年发展的目标构想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青少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理念,实践科学教育发展观,树立质量意识,加大课改力度,坚持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我校新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

(二)远景目标

学校以“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为内涵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学校管理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

通过10—15年努力,着力提升办学品位,把学校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信赖的高质量、有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学。

(三)三年目标

学校今后三年办学的基本定位是强化“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意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更为完整的管理、教育教学制度,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步入教育现代化发展轨道,创建一流的育人环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具有学校自身文化特色的,以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成长为本的,学生健康成长,政府社会人民满意度高的学校。

(四)目标体系

1、实施精细的学校管理:

倡导用现代管理的思想,科学地管理好学校,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干实事、求实效,要努力提高管理的水平,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

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制顺畅,管理职责分明,评估激励制度配套齐全,并逐步实行现代化化管理,最终形成我校独特的管理模式。

2、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加强校本培训、加强师德修养教育等,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三年中教师队伍要整体优化,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拥有三名左右市学科带头人,六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并有一批教师在市内知名。

3、教学质量要保持稳步上升,教学质量争取进入市区同类兄弟学校前茅,高考本科达线率以20%为基数逐年增长。

4、努力完善德育管理网络、健全德育管理制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表现为思想觉悟较高,学风端正,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成绩优良,身体健康,并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和审美情趣。

在巩固已取得的德育成果的基础上,争创更高一级德育先进学校。

5、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要达到四星标准,建立文化校园、绿色校园,让校园充满人文精神和艺术气息,以满足新课程的实施及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需要。

6、让学校成为科研的校园。

重点抓好校本课程、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

通过科研,培养大批的年轻教师,并把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2008.1——2008.9)

确定思路,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征求全校教职工意见,不断完善;做好三年规划实施的准备工作。

努力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抓住高中实施新课程这个重要契机,扩大我校中、高考在社会上的影响。

2、第二阶段(2008.9—2011.6)

按照既定目标,分解落实,卓有成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实现初、高中教学质量同步提高,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

3、第三阶段(2011.7——2011.8)

进行三年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我评估,全面总结得失,吸取教训,推广经验,着手制订新的三年发展规划。

三、学校发展的举措

(一)强化学校管理

1、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学校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的思想,保证教代会对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学校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学校的议事程序和决策程序,根据形势发展完善学校的管理系统,形成在校长室领导下既统一协调又相对独立的初高中管理系统。

2、改进制度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制,实行岗位职责目标化。

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实行校务公开,增强学校管理决策的透明度。

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增强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进一步强化教职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方面用制度激励教职工,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关怀,激发教职工的内动力,更好地以主人翁精神推进学校发展。

既重情感投入又重制度建设,两者相得益彰。

满足师生人格尊严,实现自我约束和激励的情感要求。

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年级和班主任工作职责。

3、根据学校格局的变化来研究学生管理,形成不同年级的管理重点和全校管理体系,突出学生自我管理。

特别是高中部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注重将严格管理和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建立学校的学习指导中心、生活指导中心和心理指导中心,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4、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使领导干部团结协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重视青年干部培养,制定培养计划和措施并逐步落实。

培养的基础上,公开选拨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想和理念、科研能力良、信息技术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人才充实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岗位。

(二)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优化教师队伍。

学校将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三年培训规划,尽一切可能营造教师成长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从而也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今后三年,我们仍将按照择优引进、重在培养的原则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规范校本培训机制,以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通过校本系统培训,使学校的教师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较明显的提高,提高教育者的使命感和专业能力。

2、制定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学校将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年教师评优评先活动,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积极支持教师读硕士学位,加大学历进修力度。

建立学校的教师自培机制,通过师徒结对、基本功竞赛、组织教师外出听课、选派骨干教师与参加名教师工作室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引进优秀的骨干教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一批区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确定第一批校级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10%,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制度。

3、举行优秀教师教育经验与成果展示会,通过出专集、公开课等形式推广辐射先进教师经验。

4、狠抓教学品质,制订与执行常规管理细则,不断完善原有的对教师的目标管理体系及评价机制,逐渐形成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的评价制度,客观评价教职工的工作实效和成果,并及时予以激励、增强内驱力。

不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高低评价、奖励教师,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引导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改进德育方式

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渗透德育教育,以人为本,精心组织德育活动,在内化养成上求实效,积极探寻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继续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主题教育系列化,养成教育规范化,法制安全教育经常化,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建立和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各种机制,分层对德育队伍进行培训,制定教师个体的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认真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围绕传统纪念日、公民素养、感恩文化教育等,突出主题、发掘内涵、丰富内容、活泼形式,真正起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

加强爱心与责任性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以礼相待、文明待人、培育先进、发挥榜样的典型作用。

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为平台,开放学生活动的空间,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假日调查、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等形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以团队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党、团组织定期对学生开展党、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发展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

发挥校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学生教育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开展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体验活动。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与其他诸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协作关系,转变校内外教育不够协调的状况,主动创建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

(四)优化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和根本性工作,一切其它工作都围绕教学工作展开,并为之服务。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

我校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工作思路,将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来抓,全体教职工能够明确办学思想,努力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

牢固树立全面质量意识,以优化教学管理为着眼点,以新课改实验为入手,各年级齐头并进,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理念,及时总结和提炼课改中的经验教训,在学习全区课改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校内进行大力推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3、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继续抓好教师工作规范,教学“五认真”的落实,重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抓好“培优补差”平衡工作,提高优秀率、合格率,降低低分率。

4、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力量,集众人之力使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以学校为基础,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尤其是校本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使学校教研组有特色,教师有专长,教学有特点。

5、加强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进一步普及强化学校的特色项目,并培养体艺特长生。

(五)加强教育科研

学校要不断向前发展,科研是不竭动力,我校科研工作相对薄弱,与学校的发展不能相称。

今后在科研上主要抓三点:

一是普及,要求绝大多数教师参与。

二是建立全校的科研网络。

三是抓重点课题,争取形成有影响的成果。

四是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在课程上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校本特色。

具体措施是:

1、将学校教育科研作为促进老师成长、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措施。

利用各种途径来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在学校形成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特别是注意从青年教师抓起。

通过选配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由老教师带作风、带业务,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形成校内培训体系,建设一支务实敬业,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与班主任队伍。

2、抓课题研究。

学校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组建各级各类课题组,组织优秀教师介入重点科研,抓出成效,抓出经验,并通过课题培养教师。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重点,大力开展群体性课题研究活动,以说课、上课、评课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反思为主要成果,使教科研重心下移,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引导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争取每一学年编成一本教学成果集,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的总体实力。

3、在教研组建设方面,重视课题带动下的校本教研和校际协作的互动教研,做到教研“有计划、重过程、有总结”和“定人、定时、定内容”,重点放在课例研究上,使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实效,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

在今后的三年内各组要逐渐建成相对完备的资料库,包括各类试卷、习题、教学课件及教学参考资料等。

要努力促使教研组加强自身建设,积极鼓励教研组外出考察学习,并逐步积累考察学习心得。

在今后的三年里加强对教研组的考核,认真开展校级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各教研组要努力成为区级、市级优秀教研组。

要创造条件使优秀的教研组更加优秀,使优秀的教师更加优秀,使优秀的教研组和优秀的教师更多。

4、进一步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使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新的平台,学校的网站要不断提高档次,信息化在教学中的整合运用要有新的发展,同时形成自己的信息化技术运用特色。

(六)优化学校课程

学校立足学校资源,将新课程实施作为教学及科研的一个主要内容,成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研究校本课程的选题,组织老师开发多门校本课程,优化学科课程。

开设丰富的选修课,进行学分制,走班制的探索,开齐开足各类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通用技术课程。

在前几年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服务。

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加强对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确保教学课时无挤占,使学校课程建设有序推进。

(七)提升校园文化

学校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必须认真实施文化发展策略。

无论从校园绿化到环境布置,处处都将做到美化、净化和香化,让学生随时都能从校园环境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多元的、开放的、独特的现代学校文化。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配备较现代化的设施,发挥教育和陶冶功能。

1、环境文化。

在校园绿化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校园绿化力度,创设校园绿色环境,突出学校育人功能和校园文化,争取创建成省级绿色学校。

用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统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利用市级绿色先进学校的称号提升“物”的品位,让一草一木都有思想,一墙一景都是文章,使校园环境自然生态协调,文化气息浓厚,环境特色鲜明。

2、课程文化。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特别要开发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文化,让它们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充分发挥这些隐性课程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课程文化的突破口是建设好课堂文化。

在课堂文化的建设上,重视赞扬文化,注重教学语言的激励性;提倡探究文化,鼓励学生质疑、追问;营造互动文化,形成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

课堂教学变“灌输中心”为“对话中心”、“体验中心”;师生关系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合作”、“共谋发展”;教育过程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3、教师文化。

抓好办公室文化建设,提倡多琢磨工作,少琢磨人;多理解,少埋怨;多建议,少评判,发挥教职工“团队合作精神”的品牌效应。

建立一定标准的教师活动中心,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后勤管理系统也必须跟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4、学生文化。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文化的传递为主线开展读书活动、艺术节和其他形式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在学生中倡导中华民族的“诚信”、“忠孝”等传统美德,弘扬青中学生特有的文明礼貌。

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倡导“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5、网络文化。

加强校园网和网络文化的建设。

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

6、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注重家校联系。

(八)狠抓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因此抓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重中之重。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质量为首的意识,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教学的基本环节要牢抓不放,着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在保持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优秀率,降低低分率。

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加强对学生的课余辅导,重视学科竞赛的辅导,培育优秀学生。

年级段、平行班之间要协调学科间的关系,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之间教师的交流合作,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九)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区域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划,积极依法筹集资金,异地重建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力争配齐配足现代教学设备,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全体后勤工作人员要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校教育大局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合理预算,开源节流,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运转。

规划的实现需要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才能实现,同时一并成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自评领导小组,建立自评评价体系,加强党组织和工会的监督保障作用,确保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到位。

相信在上级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我们认真学习,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常州市青龙中学

2008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