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616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docx

雨冲乡红旗村规划正文

前言

人类历经了几千年的光辉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但是,正如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就明确指出的:

人类的每一次胜利后面都紧跟着自然的报复,随着人类胜利与成就的迅速增长,自然的报复也会随着迅速增长,而且一次比一次来得猛烈,—次比一次的频率来得紧密。

传统的价值观只承认社会经济价值而不承认自然存在价值。

传统的社会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总体上是以牺牲自然资源、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取得的。

几百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自然惩罚的积累,到20世纪末已形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控制这种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代价也越来越高。

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运用人类共同积累起来的和最新创造的一切智慧、知识、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经济力量,以迅速缓解和控制面临的生态危机,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新世纪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

联合国为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召开了多次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大会和许多相关会议,制定了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的一系列战略方针和对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果断决策,最早主动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又进一步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以实现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其实质是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区域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调控使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物流、能流得到高效、经济的运行,信息系统高效、畅通,以达到系统协调、稳定、有序和持续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红旗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村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今天红旗村正快速进入环境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和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新阶段,为红旗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红旗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宏伟目标,全村人民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努力争创全省生态村。

并深刻认识到,为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基础。

为保证红旗村争创全省生态村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要求,在大方县政府和环保局的组织协调下,雨冲乡政府和县环保局一起编制并完成了《红旗村环境规划》。

由于时间紧迫和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章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保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

新世纪初期,是红旗村由小康迈向基本现代化的转折时期,是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刻。

为把红旗村建设成为一个以生态特色旅游为主导,旅游服务等为基础,人居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乡村旅游村寨,根据红旗村目前的建设和环境现状,辨识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政府所确定的未来十五年战略目标;从生态学、环境学的角度,审视红旗村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分析实现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对生态环境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情况进行预测;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根据红旗村的旅游业,农业,三产和居住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及其分布情况,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强度以及生态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保护措施,确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不受污染,生态不遭破坏,实现红旗村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保护和改善环境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生态环境规划则是保证这一任务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因此,提高规划工作水平,努力编制好规划,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并按规划进行建设,把红旗村建成全省生态环境村,促进红旗村旅游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受雨冲乡人民政府委托,大方县环境保局人员和雨冲乡的领导与有关人员一起编制本规划。

 

1.2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依据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

《大方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3.1指导思想

生态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生态村环境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

生态环境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因此规划是城市和村镇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本规划指导思想是: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从红旗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努力解决其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绿色生态环境为主题,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资源,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突出红旗村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质,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通过3~5年的努力,把红旗村建设成为规划科学、产业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化的新型生态村。

1.3.2规划的原则

本规划依据的基本原则如下: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村寨建设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

注意生态环境规划与其它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4.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完成全国生态村建设提出的各项目标,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5.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发展与自然演化相统一、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依赖、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

6.坚持将红旗村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以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交融为特征,以知识与文化的发展为驱动,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7.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根据红旗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和功能区划,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红旗村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8.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9.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寨形象。

充分利用本村的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10.改善村寨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系统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村寨的生态功能和现代化水平。

1.4规划范围、规划时限与技术路线

1.4.1规划范围

本规划以整个红旗村所辖区域为规划范围,全村国土面积10.2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732户,2836人,其中有劳动力1085人,外出打工315人。

1.4.2规划的时限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分为近期、远期。

近期:

2010~2015年,2013年达到生态村的要求,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村标准。

远期:

20015~2020年,2020年全面达到生态村标准。

1.5技术路线

红旗村由13个村民小组组成。

因此其发展建设空间、配套设施、用地布局、路网分布、公共绿地等方面都必须统一考虑、安排。

为了全面、科学、合理的作好红旗村的生态规划,在工作步骤上分为调查、分析、预测、综合协调、制定方案、优化整合等6步。

1.6规划的重点

在深入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方面为红旗村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

1.进一步改善红旗村的生态大环境和风景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

2.全乡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村内河流的水质保护。

3.合理调整红旗村的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是根据生态适宜性合理调整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用地规模及其整体布局。

4.改善村寨区域的景观环境质量和形象。

重点关注景观环境及特色的设计、建筑密度及周边环境绿地的合理调整。

5.在维护生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遵照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寻求强度和方式合理的开发利用模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6.结合全乡总体建设规划,重点关注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及绿地的合理分布、提高各生态功能区划的生态功能效益。

 

第二章基本概况

2.1自然地理状况

2.1.1地理位置

雨冲乡红旗村位于雨冲乡政府所在地,距大方县城68公里,森林覆盖率68%。

全村国土面积10.2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732户,2836人,其中有劳动力1085人,外出打工315人,村境内交通便利,326国道由东至西穿村而过。

2.1.2环境地形地貌

红旗村属典型的高原峡谷地貌,地形高差起落比较大,海拔在1200-1450米之间,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发展经济果林和农作物种植,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天然草地、天然灌木林地分布集中在区内的森林区内,森林的分布有效地调节了该区域气候,天然的草地风景,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1.3气象及气候

红旗村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年均气温13.8℃,年雨量88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1450小时左右,无霜期210天左右。

雨热同季,光照条件好。

土地广阔,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资源组合态势良好,极具有开发和发展的潜力,是人们理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1.4水文状况

红旗村依山傍水,环境清怡宜人,四周群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水利资源丰富。

2.2经济、社会状况

该村在雨冲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省、地、县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努力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全村呈现出一派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喜人局面。

2.2.1经济状况

1.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增强

红旗村属农业村,全村有耕地2720亩,退耕还林地262亩,荒山荒地11388亩,林地14320亩,民居占地和农民自留地及河流近1200亩。

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538元,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

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是当地的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2、玛瑙红樱桃种植规划

合理、科学开发规划区内坡耕地、荒地、草地、石漠化山地进行玛瑙红樱桃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种植规模达200亩以上,初步拟定在适合玛瑙红樱桃种植的龙滩村民组种植,通过在规划区内种植玛瑙红樱桃,5年后玛瑙红樱桃总产值达到30万元以上,规划区内村民樱桃收入人均达500元。

全村主要在龙滩组利用林地、山地、耕地约200余亩进行玛瑙红樱桃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3.以乡村旅游为中心的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红旗村生态文明家园“黔西北民居”建设的成果,结合红旗村休闲钓鱼台、红旗村和谐广场、红旗村清澈的雨冲河和农家乐建设的成果以及红旗村白果组的千年古银杏树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规划在全村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50户,打造农家乐群,其中要打造10户以上具有食、住、乐为一体的较大接待能力的农家乐,主要以大桥、中心、龙滩、白果4个村民小组来建设。

在大力发展农家乐群的同时,组织20农户专业发展反季节蔬菜、时令蔬菜和生态林下养殖鸡、鸭、鹅等特色产业,同时配套实施林下中药材种植达到1000亩,在青木组小土地开发项目种植板栗2000亩,逐步形成以观光农业、经济果林和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

规划年产值达270万元,规划区内村民人均收入达4500元。

农家乐的建设标准要按照A级乡村旅游景区标准来引导业主建设。

同时,加强农业生产机耕道路建设,主要是青木组土地较为集中部分,共4公里。

2.2.2社会状况

近年来,红旗村加大投入力度,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个领域呈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1.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做好优质服务,搞好“三结合”帮扶,突出抓好“少生快富”工程,2009年全村人口出生率10.34‰,自然增长率5.12‰,符合生育政策率85.31%,出生婴儿性别比78:

76。

二是积极推进“科教兴乡”战略,注重巩固基础教育,抓牢“两基”复查和迎“国检”工作。

不断强化措施,做好保学控辍和脱盲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初中入学率为115.7%,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1.52%,青壮年文盲率为0.47%。

多渠道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鼓励社会各届支持,接纳好各级各部门捐赠。

2009年“两基”巩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的验收。

三是注重民生工作。

认真落实农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农低保金80069元,有226户,484人享受救助。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户,发放危改补助资金48.5万元;地氟病防治项目资金42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全村经过2006年到2009年的建设,已完成街道硬化1500米,生活路400米和农户院坝3500平方米的硬化。

实施了街道照明路灯85盏,新建河堤治理1200米。

326国道穿村而过,是本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现正在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雨冲进出口离红旗村2.5公里,对外交通条件更加便利。

建成并投入使用沼气池80口、村委办公楼一栋、卫生室两间、农家乐示范户10户。

这些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使我村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并有效地促进了该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人口与就业。

红旗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836人,外出务工315余人,无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0。

2.2.3生态环境现状

2.2.3.1成就与优势

多年来,红旗村的新农村建设和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红旗村已基本建成一座以生态环境良好、环境优美的旅游村寨。

随着农村功能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红旗村的环境资源优势更为明显,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各项经济发展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007年建成一个“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的建成为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场所,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丰富了群众的生活,给群众带来了精神食粮。

2008年还建成了一个“万村书库”,更为百姓的种植和养殖提供很大的帮助,成了群众致富的好帮手。

红旗村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村内无工矿企业,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良。

2.2.3.2问题与不足

1.生产机耕道路建设滞后,给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不便;

2.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农产品商品转换率低,小农经济意识是阻碍生态文明建园建设最大的问题;

3.部分群众对生态文明建园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识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4.部分农户思想意识没有转变,房屋改建了,但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

5.部分农户仍以柴作为燃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森林植被,因此,需制定和完善村内相关规章制度,强化自我约束和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积极保护森林资源。

2.2.4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使红旗村面临着众多新的机遇和机会:

一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的发展期;二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投资倾斜政策。

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多想办法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四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把招商投资服务作为党委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是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建设红旗村、发展红旗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空间有限,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企业发展受到规划的制约,经济指标增长困难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该村无重大工矿企业,群众增收困难,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平安村寨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进一步加快。

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

在新的发展时期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三章现状调查与评价

3.1调查范围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既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由于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乡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牵涉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它对21世纪红旗村的发展走向,及千秋万代红旗村人民的生存、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规划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对红旗村村域(10.24平方公里,732户,2836人)范围内土地状况、水系、水文特征、大气特征、人口密度及分布、产业结构等进行调查。

目的是了解红旗村的环境调节能力及易产生环境问题的薄弱环节。

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现状调查评价主要是了解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人体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同时也为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2调查方法

对红旗村现状的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踏查和向有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3.3现状调查与评价

3.3.1社会发展状况

3.3.1.1人口状况

红旗村位于乡域东部,全村总面积10.2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有732户,2836人,是一个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村寨。

雨冲乡坚定不移地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完善“乡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工作机制。

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坚持合同担保和《婚育证明》年审制度,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大宣传力度对辖区内从事第三产业的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截至2010年3月,全村共有常住人口2521人,2009年全村人口出生率10.34‰,自然增长率5.12‰,符合生育政策率85.31%,出生婴儿性别比78:

76。

3.3.1.2教育事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科教兴村”战略,注重巩固基础教育,抓牢“两基”复查和迎“国检”工作。

不断强化措施,做好保学控辍和脱盲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初中入学率为115.7%,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1.52%,青壮年文盲率为0.47%。

多渠道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接纳好各级各部门捐赠。

2009年6月“两基”巩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的验收。

3.3.1.3生活保障制度落实状况

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农低保金80069元,有226户,484人享受救助。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户,发放危改补助资金48.5万元;地氟病防治项目资金42万元。

3.3.1.4村容村貌的现状

红旗村把该村定位于生态、旅游、种植业为一体的经济强村,村容村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外的整体形象,关系到红旗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快慢。

根据县、乡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整脏治乱”工作,改善了人居环境,使乡村更加美化和亮化。

3.3.1.5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旗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努力创建全省环境生态村,根据建设生态村的要求,在道路、供水、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清洁能源供应,集中供热工程,管网建设方面做了巨大的工作并起到了良好效果。

1.道路建设:

红旗村距县城仅68公里,326国道由东至西穿村而过,离村不远的“杭-瑞”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移动、联通、电信信号已覆盖全村。

2.供水情况:

红旗村的水源资源极为丰富,水量充沛,水质良好。

3.污水处理情况:

现村内无污水处理设备。

4.清洁能源建设和集中供热工程状况:

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截止目前,全村共建成沼气80口。

5.垃圾处理状况:

红旗村生活垃圾是农户自行焚烧后用作肥料。

3.3.2经济状况

2009年红旗村社会经济不断呈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近几年来,雨冲乡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方县东大门的作用,以第三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畜牧养殖业。

2009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25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538元,增长7.5%。

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3.3.3污染源调查

3.3.3.1大气污染源现状调查及评介

红旗村是雨冲乡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区域内无工业,植被保护良好,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入自然,极少产生废气,经测定,村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3.3.2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查及评价

2009年末统计资料,红旗村人口2122人,根据《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居民生活用水标准按25OL/人,日用水量、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则居民生活日耗水量为42.2吨,排放废水约9.1吨,由于生活用水和养殖污水均排入沼气池后用于肥料,村内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非常小。

3.3.3.3声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价

红旗村森林覆盖率达60%,村内无企业、加工业,村内十分安静,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5-93)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15190-94)的要求进行考核,红旗村声环境达到国家1类标准。

3.3.3.4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调查及评价

红旗村无工业企业,村内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是生活垃圾,2009年末全村人口3836人,根据《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按1.2Kg/人/日的生活垃圾产生系数计算,红旗村每天产生1.5吨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综合利用,如煤渣用于肥田,残汤剩饭用于养殖等。

由于得到较及时有效的处理,红旗村生活垃圾对区域环境影响非常较小。

3.3.3.5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根据实地考核,红旗村雨冲河,水源清澈见底,经测定红旗村地表水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类标准。

3.3.4考核指标与考核结果

指标体系是规划的基础,主要用以表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各级目标,并对各类规划措施进行定量化和抽象化的描述。

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出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因此将确定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红旗村为创建全省生态村,立足于本地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工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控制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使地区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彻底改观。

现主要依据《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考核指标对照比较,结果见下表。

雨冲乡红旗村创建全省生态考核指标达标表

考核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