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447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音乐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音乐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音乐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音乐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鉴赏.docx

《音乐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鉴赏.docx

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指鉴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感受,获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以及音乐美的享受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成为人格完美、道德高尚的人.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改革,音乐鉴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如何上好一堂音乐鉴赏课,却仍然令许多教师感到困惑。

目前音乐鉴赏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音乐鉴赏教学定位太专业化或非音乐化。

有的教师在鉴赏课上一开始就大讲风格体系、精神特征,详尽地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弄得学生一头雾水。

还有一些教师上鉴赏课的步骤是作者生平介绍、背景了解、作品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学生边听作品,教师边讲解,学生跟教师的理解走。

如此一来,音乐本身并未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性情没有得到陶冶,心中仍是一片空白.

目前音乐鉴赏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音乐鉴赏教学定位太专业化或非音乐化.

怎样改变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

当代美国哲学家奥尔德里奇认为:

“音乐作品的内容既是可听的,也是可见的——或准确地说,可听和可见二者在音乐作品中互不排斥。

”音乐美学也从审美角度肯定了奥尔德里奇的观点。

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内容包括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觉、非想象的音乐性内容,即可听的内容,它是音乐中客观的内容因素;另一种是非直觉的、想象的,可以称之为非音乐性的内容,即可视、可思的内容.778论文在线

它需要依靠主观的想象去实现,因此也是音乐中带主观色彩的内容因素.

根据音乐美学的上述理论,我认为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对音乐性内容“度”的把握音乐性内容是指在音乐中不受听众的想象或联想的影响,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中的内容成分。

它包含三个方面,即基本情绪、风格特点和时代特征。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对听众来说,它是纯粹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

听众无须经过任何理性化的判断,单凭音响对感官的刺激就能直接产生。

音乐的风格特点的把握,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

音乐的基本情绪和风格特点这两方面内容,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中学生都是能够把握的.

而音乐的时代特征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这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性内容时,要有侧重,要把握好“度”。

在鉴赏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在听觉中感知、体验音乐情感,同时,要指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审视音乐,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发展音乐听觉,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

要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情感,必须进行听觉感知训练,当他们有了音乐的耳朵,就能领悟到音乐诸要素所表达的感情.

在鉴赏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基本要素对表达音乐情绪情感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本身情感内涵的体验。

如欣赏《保卫黄河》,学生从雄浑苍健、慷慨激昂的情感力度中体会到激昂向上的情绪;而听二胡曲《良宵》,通过中速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感受含蓄深沉、绮丽清新的乐风。

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音乐作品中来体验音乐语言的不同方面。

如作品《鳟鱼》所描绘鳟鱼的愉快游动,到受骗上钩的不幸遭遇,是通过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的不断变化对比来表现的。

学生会随鲜明的音乐变化,经历愉快、愤怒、同情等不同心境.

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除了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意义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反复倾听音乐,通过粗听、细听、精听,使情感体验步步深入,使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升华层面.778论文在线

二、非音乐性内容的利用非音乐性内容是指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分,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分。

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主要包含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

1.绘画性内容及其教学音乐与绘画虽为不同的形式,但二者同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借助绘画的视像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降低音乐鉴赏教学的难度.

音乐可以用色彩表示。

俄国作曲家沙巴涅夫认为C、D、E、F、G五个音相当于灰、黄、青、红、紫五种颜色.

19世纪著名音乐家波萨科特则认为下列关系有某种对应性:

弦乐、人声与黑色,铜管、鼓与红色,木管与蓝色.

因此,在鉴赏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色彩为理解音乐服务。

如欣赏管弦乐《森吉德玛》,乐曲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仿佛在辽阔的大草原中,雪白的羊群在蓝天下悠闲地散步,一切是那么恬静,一切又是那样让人遐思——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而且,很容易选择“白色”或“绿色”形容音乐感受。

急促、欢快、活泼的第二乐段旋律,又会让学生产生万马奔腾、热闹非凡的场面联想,用热烈的红色或活泼的橙色来表现乐曲感受,再恰当不过了.

学生通过色彩可以很快地掌握乐曲的主题与情绪,深刻理解音乐形象,融情于景、由景生情,从而开拓了多维视野.

有些音乐作品直接来源于绘画作品,作曲家完全按照绘画作品来构思音乐。

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根据画作去理解音乐。

如《图画展览会》中的第六分曲《两个犹太人》,单纯从音响上来看,它只包含两个主题。

一个主题在低音区,深沉、稳健,节奏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慌张、忙乱,节奏细碎并带有退缩感。

假如没有任何标题来指示,我们将会产生多种联想。

但作曲家却早已告诉我们,他的作品是以一幅画为摹本:

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

所以,我们便会自然地跟着标题去联想,低音区的主题将会使欣赏者联想到一个趾高气扬的富人,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而高音区的主题又会使人联想到一个胆小心虚的穷人,躲躲闪闪、可怜巴巴.

2.文学性内容及其教学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例如,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就是根据俄罗斯众多著名诗人的12首诗来创作的。

其中,十月《秋之歌》是根据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的诗“晚秋花园凋零凄凉,黄叶坠落随风飘扬”创作的。

整首乐曲的旋律连绵不断,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伤感的内心世界。

因此,对于这类作品的鉴赏教学,要充分利用音乐中包含的文学性内容启发学生.

三、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关系的处理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的音乐欣赏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康德的“知——情——意”心理结构三分法的基础上的,是传统心理学在音乐审美中的具体应用。

他说:

“凡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诗、剧、画、雕刻、建筑或是音乐,我们有三条路可走:

1.知觉的欣赏;2.

情感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

”那么这三种欣赏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黄自说:

“在知觉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能辨别美的节奏、曲调、和声及音色。

在情感欣赏方面,应当先知道这些音乐表情的方法及作曲家的生平和性格,然后用我们的冥想,去体贴它所表达的情感。

在理智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先知道这些音乐各种派别之不同及各派之特点,能审辨‘乐意’追溯此‘乐意’的种种变化而造成的精密结构。

”黄自的这段话也说明在欣赏时不但要把握好音乐性内容,同时也要把握好非音乐性内容.的确,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对其所表现的或快乐、或悲哀、或愤怒、或甜美的情感,凭借感性经验

 

,会自然地产生出一种直觉体验。

然而这毕竟是初步的体验,进一步则要求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从各个方面去理解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

由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之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认识的依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音乐的欣赏中,对于歌词、剧本、标题、题解等非音乐性因素给以充分的注意是完全必要的。

有些无标题音乐,虽然没有非音乐因素的参与,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没有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为了更充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情感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聆听,凭借感性直觉去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则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深入把握.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的关系。

只有同时把握好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

如在给学生欣赏《澧水船夫号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缩短与音乐的距离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船夫与风浪搏斗的画面,同时让学生随着旋律作一领众和的划船律动。

随着音乐速度、力度、情绪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音乐中.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不同的作品要有不同的讲授方法。

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理性思维能力也比较强,我们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就可深入一些。

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感性思维比较强,习惯借助于图画、文学内容理解作品,这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非音乐性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作品.

总之,音乐鉴赏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发展规律以及音乐素养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正确处理鉴赏教学中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之间的关系。

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理解、记住音乐作品!

胡君英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我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不同的作品要有不同的讲授方法。

 

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困惑的思考与分析

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使音乐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出现了重体验、重创造的新局面,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矛盾冲突和观念碰撞:

为了体现新理念而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一律抛弃;为了突出某个维度目标而忽视另外维度目标。

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文章就教学中几个感到困惑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新课程音乐教学困惑思考

自音乐课程改革以来,广大音乐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并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音乐课程标准》。

一时间,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撒满了每个角落;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教师的赞叹频频可见;学生或说、或唱、或跳、或演,给人一种师生共乐、欣欣向荣的感觉,令人兴奋不已。

却不知,这些热闹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暗流:

部分教师所谓的“创新”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盲目“追风”,讲究“时髦”,“人云亦云”,以至于让这些貌似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音乐教学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使音乐教学走入另一个极端,陷入“时髦”的误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

音乐教学的任务是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

那么我们的老师在课改中究竟是怎样实践,怎样探索的呢?

“自由”与“民主”?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但在观摩课中,我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大家跟着音乐随意地唱吧、跳吧”。

于是看到学生有说有笑,满教室闹成一片,课堂几乎变成了散漫的“自由”课堂,学生表现浮躁和浅薄。

表面上看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发展。

但我觉得:

学生思维的解放在此只能表现为“自由”,而不是“自主”,他们只是在盲目的哄动中浪费时间,谈不上“体验”与“创新”。

我个人认为,只有在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及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步培养中,“自主”才不是一句空话。

象这样一味地听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很难有长进。

这种自由,与新课程倡导的“自由与民主”相距甚远。

可以如此“综合”吗?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综合理念的贯彻,有特色的音乐课例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疑惑:

教学中,教师或引导学生探讨多彩的画面;或大谈民族风土人情;或做各种好玩的游戏;而真正聆听音乐、认真唱歌的时间和参与表现音乐作品的时间很少,对音乐内容的学习一带而过,和音乐相关或无关的内容却讲得淋漓尽致。

如我曾听过的《鼓浪屿之波》一课:

课上,教师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然后给学生介绍台湾的历史、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

整节课大部分时间讨论以上内容,只在下课前的一会儿粗略听了一遍歌曲即草草收场。

这样的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科综合”吗?

还有,如欣赏《春节序曲》时,教师以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年的喜庆场面中;接着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手段创设春节的氛围:

如演小品、写春联、剪窗花、放鞭炮、扭秧歌等等,热热闹闹,样样俱全,唯独没有音乐。

看着这些,我不由发问:

这是音乐课吗?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吗?

多媒体运用的实效性?

新课标指出: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

但实践中却存在不少追求形式的多媒体教学:

教师用课前设计好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既定的教学流程上来,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中。

课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情况、参与的深度、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生迎合着教师设置好的一副副画面、一个个程序、机械地学习。

结果,学生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完全被多媒体占有,他们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后想想,学生学会了什么?

又得到了什么?

显然,多媒体喧宾夺主虚化了音乐教学。

综观上述种种现象,不禁使人困惑,让人担忧:

新课程实施中,不少教师的创新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缺少实效。

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关注学生

新课程倡导主体性教育。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鼓励合作交流、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逐步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我倡导应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提出适当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应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一步步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引向深入,启发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关注教师

1、转变观念

本人认为,教学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是因为对新课标理解得不够全面造成的。

综观有关新课程的理论根据、专家论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可改变目前的状况。

作为教师,我首先树立一个新的理念,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不做课堂的“主宰”者,而担当学生的引路人。

教学中,通过努力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结合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即有的学生善于听,有的学生善于看,有的学生善于模仿;不同的学生,才艺不尽相同),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进行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安排,与学生在教学中平等地沟通,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向学生学习,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2、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1)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提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他们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音乐学习的实情,教学中,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不排除适当的讲解、适时的引导。

课堂上我常给学生留下发挥其个性的空间:

如教学歌曲《青春舞曲》,在会唱这首歌的基础上,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分别根据旋律进行创编歌词、节奏和速度的创作活动,然后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

通过上述创作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歌曲可以有很多创作手法,使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

《华夏古韵》中对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网页,链接相关的网站,设立自主学习的起点。

上课时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并点击网站,自主地去了解古琴的构造,音色特点等知识,并欣赏有关古琴名曲。

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古琴,还激发学生学习古代乐器的兴趣,利用网络自由地去了解编钟、古筝等其他的古代乐器。

(2)以音乐为本,倡导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

我认为,改变单纯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结构,并不等于彻底抛弃学科的自身价值。

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呢?

我认为首先应意识到,虽然新课程提倡音乐本位现象的改革,但音乐学科的性质与特点是任何时期都不会改变的。

虽学科间的融合无可厚非,但我们要融合有度,否则就成了简单相加的“杂烩课”,应该融合有质,否则就会泯灭了音乐学科的本质与特性。

因此,不管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学科,哪个领域,应用哪些手段,其前提都应该致力于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音乐课程的结合可以体现在音乐教学中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结合。

如:

演唱歌曲《青臧高原》时,引导学生伴随歌曲的演唱通过拍手、踏脚、摆肢体等律动动作来感受藏族歌舞的特点;或者请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和风格特征即兴自编一些舞蹈动作,和老师一起载歌载舞。

其次,在音乐新课程理念中虽然提倡软化学科边缘,有机地与其他学科交融,但也是以音乐学科为主体的综合,以音乐学科为切入点的综合。

如在教学《春之声》时,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聆听大自然的春天;通过欣赏《春晓》,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朗诵《春之声》的歌词;用歌曲表现春天;用舞蹈、肢体语言表现春天;用乐器演奏《春天来了》;鼓励学生自编音乐剧《春天的童话》等等。

这些形式不仅以音乐为主体,符合音乐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3)激趣搞活音乐知识的学习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

“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因此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需的。

”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为避免枯燥无味的款款而谈,我努力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力求让学生知道、认识、能模仿。

如讲解非洲鼓的节奏时,我用非洲鼓敲击主要的节奏型,请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模仿录像中周围的鼓手随意地敲击;在模仿非洲音乐的节奏练习(12345678)中,请学生选择想敲击成强拍的数字,选择一定的速度和一种肢体语言来表演。

通过多种节奏敲打活动的参与练习,使学生认识、了解非洲鼓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探索鼓的功能及其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中,我还将知识信息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不同的反应,如:

结合唱歌、欣赏、视唱练耳以及音乐知识的教学,有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创编一些简单的曲子,然后由我弹给学生听。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

段仕贤(段仕贤)16:

06:

04

音乐知识进行创新,又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3)有效运用多媒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以其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而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

确实,合理、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可以不断扩展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音乐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但是,无论是何种媒体,它毕竟只能对教学起辅助作用,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角。

所以本人倡导在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中,应把握好使用的“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地展示,适时运用,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来,使多媒体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如欣赏器乐作品《梁祝》时,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形象,我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

先从电脑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乐器的音色引导学生听辨,感受不同乐器塑造的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并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将画面动感地搬到屏幕上,让学生直接欣赏到乐队演奏乐曲的实况,了解乐队的乐器组合结构,乐器的现场演奏音色等,以此弥补以往只在想象中认识乐器的不足。

又如《京剧欣赏》一课中,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京剧的行当,脸谱,不同戏曲家的演唱风格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热情洋溢,对丰富的戏曲画面目不瑕接,认真聆听了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优美唱腔,而且欣赏了丰富多彩的戏曲服饰和夸张的人物脸谱,初步领略到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4)激活创新思维,体验成功的愉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倡导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促使创新思维的萌发,完成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结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

音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教。

不刻意追求新的教学方式,抛开功利之心,乐于倾听、接纳学生的声音,让他们在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中放飞思想,动态地发展,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教学变革。

 

摘要: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面对的群体是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一代。

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是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应遵循音乐鉴赏心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体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和文化拓展的方法体现思辨性,并以实践为依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

音乐鉴赏;大学生;思辨性

    

  音乐鉴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最为广泛的形式。

从学前教育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直至高中阶段的学习,音乐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颁布以来,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陆续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课程是目前开设最为广泛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和艺术观,使他们能够抵御各种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美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面对的群体是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一代。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批判性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大学里丰富的学术资源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又为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当代社会科技不断变革、思想日益多元,各种社会现象纷繁芜杂的宏观形势对21世纪的大学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通过艺术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启迪智慧;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思辨能力,真正实现其人文价值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本文以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为例,谈一谈如何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