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166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docx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

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生成人化趋势探究

【1.1-1.3】学生社会化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4】过度社会化研究综述

【1.5-1.6】学生成人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设计

【2.1】小学学生社会化的整体状况

【2.2】小学生社会化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章】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小学生提前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小学生过分社会化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小学生过早社会化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应对策略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使小学生表现出一些超越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产生偏差,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

小学生社会化发展是之后社会化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若发展不好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辈群体是重要的社会化途径,而在小学生阶段,社会途径中对他们影响最重要的是大众传媒,因此,结合小学生过度社会化产生的原因,下面主要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环境和同辈群体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个人身份的认同。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主要归根到底是因为小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不足,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问题。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具有规范作用。

社会角色的规范功能就是通过角色本身发挥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社会角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角色的扮演,因此要解决小学生过度社会化这一问题应从社会角色扮演出发。

社会角色扮演包括三个过程,即角色期望、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而角色期望和角色领悟决定了角色实践的好与坏,应重视角色领悟这一过程。

因此,首先小学生在角色期望过程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找准自身角色;其次小学生在角色领悟过程,找到参照榜样,学习参照榜样,促进自我发展。

  

(一)明晰角色定位,进行自我教育。

  角色定位是指角色扮演者根据社会的相应需要和规范,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

①小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生定位,要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装扮等,少使用网络语言、流行语,看自己年龄段看的电视剧,装扮也应符合自己的年龄,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小学生的角色。

如果小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的话,可以向父母、长辈、老师请教,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小学生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后,应进行自我教育。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

①只有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自我教育,小学生才能从内心真正地接受自己的错误,才能最高效地改正自己错误,促进自身社会化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表现好时可以进行自我奖励,自我激励,一直坚持好的行为,表现不好时,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建立一个反思日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把自己不好的行为表现写清楚,并提出改进措施,再进行自我跟踪纪律,把自己的每一个变化都记录下来,鼓励自己不断进步。

  

(二)学习参照榜样,促进自我发展。

  在角色领悟阶段,个体把角色期待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明确社会对自身角色的要求。

在角色领悟过程中会对某些群体产生角色认同,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参照。

这些个体和个人就是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人作为行动标准和指南、加以模仿和效法的群体。

②参照群体理论认为,参照群体对个体而言具有规范和比较作用。

规范作用通常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比较作用是指在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会以参照群体为标准。

良好的参照群体会无形中为其他成员树立榜样,其他成员会把自己的行为与参照群体的行为进行内在的对照,不断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与主流特征保持一致,使自己的行为向正确方向发展。

因此,小学生在平常交友时应慎重,要选择品行好的人做自己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找到一个自己钦佩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点,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的庇护,接受父母的教化。

家庭是一个进行"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它以"缩影";的方式对人的社会化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这种先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为受教育者接受其他教育做铺垫;二是"家庭是受教育者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影响受教者之后的生活习惯、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且在这些方面表现着不可磨灭的铭刻性;三是早期在家庭里接受的教育对其之后接受的教育内容具有过滤作用和选择作用。

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先入为主、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化正常健康发展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在孩子的成长中更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对孩子更多的是养育责任,而这类家长检验学校教育的标准只是孩子的成绩。

这种观念不仅可能适用以前的社会,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

目前小学生出现价值观念的偏差,跟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联系。

父母要明确自己对孩子教养的责任和义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二)改变教养方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习者是通过注意来选择观察和模仿的对象。

小学生的行为很多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所看到,进而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有很多不好的,如果家长认为他们还小,不用管,长大了自己就懂了,这种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一些孩子从小就认为金钱是最重要的,长大后很可能会拜金。

教养方式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具有弹性,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民主型教养方式主要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尊重孩子的想法,既不过分干预孩子的行为,也不放任孩子,而是合理把握管放之间的度,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监督孩子行为,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元楼代替了传统的四合院,街坊邻居之间的感情淡泊,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跟同伴相处的时间更少,放学后小伙伴们一起打闹、玩耍的场景很少见到,小学生们更多时候是与电视、电脑等各种电子媒介为伴。

电子媒介里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不乏粗俗,不适宜小学生浏览的信息和电视节目,这些粗俗的内容一旦成为小学生的参照对象,将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参照群体理论认为良好的参照对象会促进发展,因此,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参照对象,在小学生观看电视时,父母要监督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目前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和网络。

  首先从电视这一媒介出发,应该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收视习惯。

作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限制小学生观看电视的时间并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时间表;第二,帮助小学生选择收视节目,限制他们收看电视的内容;第三,当发现小学生有不正确的收视行为时,可以直接干预他们的收看行为,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向他们解释原因;第四,父母陪伴小学生观看电视时,要尽量选择适合孩子和成人一起观看的节目,当发现节目中又不好的行为时,可以和他们交流,并告诉他们为什么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其次从网络这一媒介出发,随着智能手机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家长会给孩子配置智能手机,由于在学校里老师管得比较严,不允许带手机,孩子很少在学校里玩手机,但是在家里比较自由,孩子就很容易沉迷于手机、电脑、iPad等连接网络的电子产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电子产品。

  第一,家长应明确规定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对一天玩多长时间做明确要求;第二,监督孩子浏览的内容,发现不良浏览内容,不能过于强制,要跟孩子解释这些内容的不好之处,让他们明白这些内容的坏处,如果强制要求他们关闭,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难保他们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再次浏览;第三,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网络使用家庭公约,这样孩子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如何使用这些网络电子工具;第四,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当发现孩子出现违反规定的情况时,不能溺爱,要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是小的惩罚,这样进行强化作用后,下次犯错误的机率就会降低。

  (四)注意言行举止,注重家庭社会化的正面教育。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极强,他们很多行为的发展都是始于模仿。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外,更多时间是和家人呆在一起,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崇拜感,父母在他们心里具有巨大的权威性,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

笔者在访谈时一位老师谈到:

"孩子出现过度社会化根源在于父母,父母对于孩子的引导,父母对于孩子的耳濡目染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影响都深。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表率。

  家庭中的社会化有些是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化,但更多时候,社会化教育是无意识的。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小学生一般具有高模仿能力,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来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言行,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观、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

"人无完人";,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有时候会符合社会规范,有时候会偏离社会化规范,小学生的认知还没有发展到具有思辨能力、筛选能力的阶段,可能会模仿父母偏离社会化的方面。

因此,要提升现代家庭中社会化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家庭教化的自觉性,向孩子传递正面积极的社会化内容。

家庭成员特别是作为第一监护人的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自身素质,在孩子面前注重自身行为和言语,从而建立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气氛,即家风,促进孩子道德发展和智力成长。

同时,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正面的社会化教育。

  (五)主动联系老师,保持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儿童社会化时期,家庭发挥的作用最大,学校和社会所起的作用相对得到弱化。

这一阶段,一旦家庭教育发生偏差,后期的教育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因此,家庭教育要和学校、社会保持信念一致,原则一致,行动一致。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在学校和家里,有时候小学生在学校一个表现,在家里是另一个表现,父母并不能对孩子有很清晰的认识,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因此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老师,自己做甩手掌柜。

家长只有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跟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在社会化的目的和社会化的手段方法上都不发生分歧,这样齐心协力才能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三、学校教育作用的发挥。

  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教育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是有步骤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引导教育者把外在社会经验转变为个人掌握的经验,以履行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

①总的来说,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坚实力量:

第一,学校教育的时间最集中。

除去睡觉时间,一天中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集中、最长;第二,学校的教育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步调统一,行动统一,可以有效实现小学生的社会化。

如果家庭社会化教育出现偏差,学校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弥补家庭教化的不足。

  

(一)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一考定终身";依然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也更注重智力的发展,评价一个学校的质量关注更多是升学率的高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

1996年,世界世纪教育委员在中国召开了"世纪人才素质理论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对素质的七条衡量标准:

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②虽然学校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大多还是在口头上进行认可,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中很少落实到位。

例如,当老师发现学生有过度社会化的表现,也不会更多的在意,去有效引导学生改正,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这些问题,他们要集中精力、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

小学生的社会化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知识技能,还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方面。

学校教育作为实现社会化的手段,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一般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个体"接触、分析、评价和处理媒介的能力";。

①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逐渐趋于成熟,在一些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中小学课程。

当今,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学习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如英国媒介素养教育采用融入学科教学模式,即没有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而是融入在英语课和公民课中进行讲授,其教学内容主要为:

学习媒介的语言、呈现信息的方式及背后的价值取向,学习媒介与受众间的关系,学习媒介传播的各个环节。

②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媒介素养课程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来教授学生媒介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看的节目,教他们如何辨别有用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培养他们的理解和批判能力,让他们充分利用媒介的益处来不断丰富知识,充实自己,在获得信息时拥有主动权。

开设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减少媒介上流传的不良信息的影响,促使其社会化正常发展。

  (三)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随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家长。

在联系家长时,老师也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当发现偏差时,及时指出;也可以在开家长时,对家长做一个简短的讲座,使家长了解该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特征,并教授他们合适的教育特点,向家长传授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家长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

而且联系家长时,不能仅限于了解学生的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还应该包括学生接触的社区以及邻里、同伴的情况。

特别是要与已经有过度社会化表现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使家长认识到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不利影响,使家长警惕学生的行为,并及时跟进了解学生的变化,学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创建积极文化,引导同辈群体发展。

  同辈群体是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小学生最重要的同辈群体是同学,因此,在进行管理时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引导同辈群体良性发展。

首先,和谐积极班集体的建立,有利于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同辈群体文化。

班集体和同辈群体健康的主导价值倾向是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标准,群体的行为习惯特征是学生学习某些行为的范型,对学生的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品德行为发挥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①其次,学生同辈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监督。

班集体和学生同辈群体的价值规范是得到所有成员的认同,因此这种规范约束着每一个成员的行为。

一旦发现成员有偏离同辈群体文化的行为,其他成员就会不赞成、批评甚至排斥,这就形成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潜在的约束力。

  四、大众传媒觉悟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新,各种各样的电子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美国社会化学家I-罗伯逊曾经这样描述大众传播工具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从新闻、舆论到时髦风尚、时髦货,传播工具及时报道社会事件和社会变化。

它们提供了人们可能绝不能用别的方法看到的角色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掠影。

通过传播,儿童知道了审判室中的律师、西部的牛仔、警方侦探,以至像蝙蝠人等虚构的人物。

年轻人还从传播工具的广告中知道了社会对青春、成功、美丽和实利主义的高度重视。

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在传播工具中迅速得到反映,并且可以被那些不靠传播工具就无法了解这些规范和价值标准的人欣然接受。

";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习得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根据个体行为习得,对小学生从大众传媒模仿学习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小学生首先在注意过程阶段,从大众媒介上选取自己喜爱的内容,认同呈现出的某些角色和行为,观察之后学习示范原型的行为模式;接着在保持过程阶段,随着不断地观看,个体替代性地习得行为模式,并把学习到的行为模式信息保留在头脑中;最后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阶段,当情境适当时,青少年会再次重现该模仿行为,根据环境在模仿中不断修改、完善该行为模式,并使其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为。

①由此,可以看出注意过程是整个行为习得的基础,应从大众传播这一源头来削弱大众传媒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影响。

当前主要的媒介传播包括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和图书等,其中对小学生影响比较广的媒介是电视和网络,因此下文针对电视节目和网络提出相关策略。

  

(一)树立"儿童本位";意识,制作专业的儿童节目。

  目前,手机、网络的发展使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低头族";,在家庭中家人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人抱一台电脑或者手机或者电视看视频、玩游戏,大家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小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痴迷于电视、手机和电脑,而小学生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这些媒介看电视节目。

因此,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必须拥有"儿童本位";的意识,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思维去想象客观世界。

走入儿童的世界,了解和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接受能力,理解儿童的思想,用孩子的审美趣味和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快乐。

这样儿童才能成为儿童节目的真正的主人,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更有效地启迪他们的思维,更贴近他们的世界,更有益于儿童的成长,使儿童节目呈现出的更完美的效果。

大众传媒的"儿童本位";意识,可以通过制作专业化的儿童节目,满足儿童的需求。

  目前大多儿童节目大小通吃,老少皆看,这种节目更多的是娱乐了成人,也使儿童更了解成人世界,学会更多成人的行为。

因此在儿童节目制作时不应通过过度包装儿童和节目内容来赚取收视率,而应该还原儿童的本真,制作专业化的儿童节目,真正满足儿童需求。

在节目的制作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芝麻街";的CTW(儿童电视工作室)模式,在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求节目制作者、教育专家和节目运行专家都通力合作,并对节目进行过程性评估,节目结束后需要检验节目效果是否达到既定教育目标。

  

(二)主动承担媒介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媒介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社会文化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追求高收视率,追求高经济效益,不顾职业道德的约束,播放一些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节目,严重玷污了儿童的视觉,对小学生社会化造成不良的影响。

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很多社会化榜样,这些榜样更形象生动,更容易引起儿童的观看兴趣,但是这些榜样中有些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是正面的,有些可能是负面的,有些儿童可能就会根据他看到的某种形象加以盲目模仿,造成他们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早熟,丧失儿童的天真无邪。

因此,媒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身素养,制作高品质的节目,对于播放的节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净化播出,承担对儿童教化的责任,为儿童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三)建立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人的社会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化的工具,也应该适应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社会化特点,加以层化和分级。

对于一些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知识面较窄、是非判断力和艺术欣赏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不加限制地观看只适合成年人的东西,往往会导致他们过早成熟,思想、行为倾向成人发展。

目前很多国家已采取电视分级制度,如美国、英国、韩国,建立了"电视节目家长指导准则";,要求每个节目机构根据准则对所有节目进行分级,分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观看的内容,并在收视指南、节目预报、播出等各个环节标注相应的级别标识,并可以在播出时每隔几分钟出现一次级别标示,提醒家长和儿童关注,从而有效减少儿童接触成人信息和成人节目。

  (四)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规定不同年龄段的上网权限。

  互联网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有一定的影响,它通过小学生日常接触的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对小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语言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是全球化的、国际化的,为了应对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其中最快速、便捷、高效的方法是利用技术手段拦截一些网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法国等国家都在使用这类软件。

英国是最早研究拦截软件的国家,现在正在研究更广泛的版本,不再局限于学校;澳大利亚利用"软件保姆";,自动屏蔽不良信息;芬兰为家长提供"家长网上监控";服务,利用过滤器删除不良信息;法国向所有学校免费提供拦截软件,请欧盟共同关注这一领域。

①除此之外,韩国强行实施网络实名制,日本学校使用"校园手机";,对通话、上网时间和内容都做了限制。

技术手段对净化网络环境十分有效,可以使用拦截软件、过滤器等删除不良信息,应把这些技术免费共享给学校和家长。

  同时,规定不同年龄段的上网权限。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状态下都可以上网,因此小学生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随意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

但是互联网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是互联网的世界,不能强制要求小学生不能接触网络,强制不接触网络会造成他们与社会脱节,对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不利,而不限制小学生上网对学生自身发展不利,因此应规定不同年龄段的上网权限。

在每个年龄段进入网络时,网络会通过用户的年龄向用户推送这个年龄段可以进入的网站,可以浏览的信息。

要做到规定不同年龄段的上网权限,应大力开发网络信息技术,将网络信息进行年龄分类,满足各个年龄段的用户需求。

  五、社会良好环境的创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及三者的交互理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作用,即三元交互决定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在环境、行为以及人的主体因素这三者之间,每二者都具有双向的相互决定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是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系统,从而构成个体机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

②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应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靠政府这双强有力的大手来创造。

目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社会消极文化,激烈的竞争力和消极现象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积极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缓解人们的生存压力,使社会竞争合理化;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传播社会正能量。

  

(一)宣传社会积极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对个体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不利的环境会阻碍个体的发展。

虽然环境决定论片面地夸大了环境对人的发展,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面对社会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宣传社会积极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缓解人们的生存压力,使社会竞争合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家长会为了让孩子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从小让孩子了解社会,接触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