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4006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docx

春风化雨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与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合集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工作总结

我镇地处榕江支流上游,位于揭西县东部,东与东园、凤江镇接壤,西与灰寨镇毗邻,南与金和、凤江镇交界,北与京溪园镇相连,距县城32公理,面积29.125平方公里,人口4.75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43个村民小组。

这里是革命老区,较为偏僻,交通闭塞,经济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民主要还是靠耕田谋生。

全镇15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的教室大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房或百年祠堂、庙宇组合而成,由于建筑物年代久远,教室残破不堪,不少教室“日出鸡蛋影,雨来用钵仔”。

学生、教师的安全毫无保证,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更新校舍成了全镇人民的共同呼声。

15所小学有7所必须改造,占46.7%,实施校舍破旧改造工程任务极其繁重。

对此,塔头镇委、镇政府达成共识,镇委书记侯远欢提出了“咬紧牙关,勒紧裤带,也要让孩子们上好学”的响亮口号。

就这样,通过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全镇的校舍改造,便拉开了序幕。

我们抓住“改薄”契机,深挖潜力,从98年至2○○1年底,已投入650万元,完成了旧住小学、锦龙小学、潭溪小学、塔头二中的“改薄”迁建工作。

2○○2年镇借破旧学校改造春风,紧靠上级的扶持,充分发挥合力,筹资140万元,征地26亩,完成了第一批破旧学校:

顶埔小学、阔西小学的改、扩建工作。

我们还抓住了第二批破旧学校改造契机,经努力,我镇又有新溪、阔园2所小学得到省老促会的确认,争取了可观的建设资金,奋力于2○○4年4月底前,投资240万元,完成新溪小学、阔园小学的改造工程。

从此,我们看到的亮点是村村都崛起了一座座美丽的建筑——学校,强烈感受到的是现代化校园生活的美好气息。

  回顾过去,鞭策未来,为了做好今后破旧学校的改造工作,我们总结了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党政领导重视,落实政府行为。

  改造老区山区破旧学校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老区山区办学条件,缩小老区山区与先进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镇的党政领导,从贯彻落实县八次党代会精神,组织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办好学校,发展教育是乡镇政府、村委会应尽的责任。

镇党政领导充分认识改造老区山区破旧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造破旧学校工作摆上乡镇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村委会的主要工作内容。

镇党政领导十分关切我镇教育的发展状况,积极牵头协调,制订学校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真正负起总责,强化建校的政府行为,落实“三个责任”,为教育发展尽责尽力,一丝不苟。

镇党政领导结合下乡进行检查督促工作,并亲自解决破旧学校改造建设中的棘手问题。

从学校的用地到图纸的设计,镇领导都亲力亲抓,从布局的安排到质量的把关,都做到责任到人,从资金的筹措到投入都做出具体的规定和监督。

同时,镇的主要领导亲自挂钩四所改造学校,驻队干部协调有关筹备工作,使校舍建设工作做到“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一直落实到基层,从而保证老区山区“破旧学校改造”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对“破旧改造”的领导和指导。

  省、市、县的“学校破旧改造”工作会议之后,我镇把更新校舍建设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我们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成立塔头镇破旧学校改造领导小组。

由镇人民政府镇长林擎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吴惠强任组长,成员:

徐少宏、杨舜辉、吴乐伟、吴俏冬、刘炳林、吴尉军、陈培才、吴初亮、刘建新、林武才、吴浩平、吴顺利。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镇教育组负责有关日常事务工作。

有关4个村委会所在学校,也相应成立以村委书记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村委同志和学校行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学校破旧改造”的领导和指导。

同时,镇成立学校质量监督领导小组,落实县质监部门严格把关,各村委会指定专人负责监督,逐日检查,使建校质量有保证,并严格控制价格关,使建校造价控制在每平方米390元以内,争取把每分钱都用在点子上,坚持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从而为建校工作奠定了取信于民的坚实基础。

  三、大造声势,形成共识。

  自从2○○2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破旧”学校改造后,我们凭借这股东风,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会,认真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学校摸底,做好上报、部署。

我们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破旧”学校改造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有关破旧学校改造的政策、法规、计划、建校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宣传标语等,在全镇内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特别是在应该实施改造的四所学校所在村民中,达成了只有教育发展,才有经济振兴的共识,广大干部群众决心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再掀学校改建新高潮,因而村民群情高涨,以“支教为荣”,大打“发展教育,功在千秋”的翻身仗。

  四、拓宽渠道,落实资金。

  根据我镇的实际,要花上三、四百万元的资金对四所校舍进行改造,在紧靠上级扶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开辟了“广大群众热烈集资、社会贤达慷慨斥资、港澳同胞热心捐资”的道路,为实现破旧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坚持多条腿走路,上求下筹,我们采取了“三个一点”,即“各级政府支持一点、村镇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通过“磨嘴皮、磨脚皮、磨脸皮”,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问题。

近二年来,全镇共投入破旧学校改造资金400多万元。

  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针对我镇的实际,我们根据“能扩则扩,能迁则迁,一步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学校改建任务。

我们采取了“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办法来抓好学校改造工作。

  顶埔小学2○○2年在镇的牵头带动下,由村政领导、侨胞代表四处奔走,宣传发动,挨家过户动员,成效显著,村民捐资6万元,其中个体老板林瑞昌捐助建校所有用砖,折合人民币3万元,侨胞捐资2.5万元,县教育局争取老促会扶持30万元,县领导挂点扶持4万元,镇拔出专款8万元,县改薄专款7万元,共57万元投入学校改建工程,学校于2○○2年3月征地11亩,9月动工兴建教学楼1幢3层,建筑面积1140m2,以及厕所、校门、围墙等配套设施,县局领导多次陪同县、市领导到校指导建校工作,学校于2○○3年1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总投资70万元。

  阔西村委辖下村落多,村民主要靠冬瓜种植,村民对学校迁建意见不一。

对此,镇委、镇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协调有关征地改建工作。

最后经多方磋商论证,确定在原校址上重新扩建一幢新教学楼,2○○2年初完成征地15亩和赔偿作物及平整工作,同时发动村民捐资、村自筹、镇财政挤拔出专款,合共12万元,作为学校建设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镇领导到处奔波呼告,终于感动了各级有关部门,先后在省教育基金会、广州市政府和揭阳市、县政府的多方扶持下,累计筹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1560m2的三层教学楼。

  新溪小学因残旧于2○○○年8月被停止上课,该校服务区域村落分散,村民对学校重新选址意见分歧较大。

几年来,曾几次筹备建校,终因意见不一,资金匮乏而几度搁置。

前几年,该村有一位外出乡亲有意出资建校,但由于校址争议激烈而搁浅。

在协调好校址争议问题后,镇党委书记侯远欢不辞辛劳,多次上省城登门动员刘锡春先生回乡建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锡春深受镇领导的行为所感动,慷慨解囊60万元。

此外,在镇政府、县局、省老促会及县领导的扶持下,总投资120万元,投入新溪小学改造工作。

学校于2○○3年8月底竣工,建起了教学楼一幢三层,15间教室,教师宿舍2幢,保卫室2间,建筑面积2360m2,以及完成校门、围墙等设施的配套。

  阔园小学是革命老区,是县、镇重点扶贫村,学校至今仍在吴氏祖祠中办学,环境十分恶劣。

对此,村、镇十分重视,县教育局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政的重视、支持,并把该校列为第二批“老区破旧小学”改造对象,得到省“老促会”专款30万元人民币资助,同时博得“香港钢具家私商会”专款30万元人民币的鼎力扶持,从而确保建校工作顺利进行。

镇针对当地实际,于2○○3年9月在阔园村征地21亩,并完成平整工作,10月份动工兴建,工程建设委托揭西县建设局设计,县质监部门进行质量监理。

首期建教学楼一幢三层,共12间教室,建筑面积2060m2,以及一批配套设施,工程计划投资100多万元,于2○○4年6月底前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从而结束借用祖祠办学的历史。

  六、坚持标准,抓好重点。

  在破旧学校改造工作中,我们严格对照改造的标准要求,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拉动学校规范化建设步伐。

坚持一手抓学校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做到“改造一所,配套一所,达标一所”,按照《广东省规范化小学、初中指标体系》的各项标准要求,配足各种常规仪器设备。

镇教育组挤出专项资金20多万元,完善了四所改旧学校的教学设备配套。

此外,我们还针对破旧学校的师资不足等问题,对学校校长和教师实施定期培训,通过“一帮一”等形式,提高破旧学校的综合水平,大力奠定了“改造”基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夯实了基础。

  由于我镇经济发展滞后,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改造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将迎着“破旧改造”的春风,乘风破浪,扬长避短,在万里疆场上快马加鞭,奋勇驰骋,把我镇的教育事业的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为塔头镇的教育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塔头镇教育组

春风化雨 校舍面貌新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各位远方的朋友,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内蒙古的这几天,游得开心、玩得愉快!

今天我们要首先游览的是内蒙古非常出名的历史文化类景区昭君墓,也就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墓。

它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南9公里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现已更名为昭君博物院。

关于王昭君,在座的各位都会有所了解。

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王昭君是什么朝代的人?

她的丈夫是谁?

她为什么要出塞呢?

王昭君是西汉后期人,她的丈夫是匈奴呼韩邪(yé)单(chán)于。

单于就是“拥有广大地域的天子”的意思,相当于汉朝的皇帝。

说起她的出塞,还得从汉匈发展与汉匈关系说起。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荤粥(xūnyù)、猃狁(xiǎnyǔn)的后裔,战国末期至秦初,在以匈奴“首都”头曼城为中心的今内蒙古阴山、河套地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匈奴骑兵不断骚扰中原地区的安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使其北却七百多里,放弃了阴山、河套地区。

西汉初年,匈奴趁秦末变乱及楚汉相争之机,又发展壮大起来。

此时匈奴是在冒顿(mòdú)单于的统治时期,他重整匈奴各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草原游牧民族创建的北方统一政权。

而此时的汉朝由于刚刚建国,尤其经过3年秦末农民战争和4年楚汉战争的浩劫,国力相当薄弱。

强盛的匈奴趁此机会不断地入侵汉朝北部边界一带。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发兵30多万,抗击匈奴,结果被匈奴40万精兵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郊外)长达七天七夜,后来刘邦不得不采纳陈平的计策,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yānzhī即单于妻子)才得以逃脱。

针对汉初统治尚不巩固,经济还未恢复的情况,刘邦采取了与匈奴和亲及“休养生息”的政策,从而赢得了发展经济与积蓄力量的时间。

经过惠帝、文帝、景帝,直到汉武帝在位时,汉朝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已有实力反击匈奴。

后来经过几次打击后,匈奴受到了沉重打击,并不断走向分裂,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

经过这场战争,匈奴统治面积大大减小,人口牲畜大量减少,最终分裂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支。

为了取得争位的胜利,呼韩邪单于想到了依靠汉朝的力量来打击其兄郅支,但是当汉朝消灭了郅支以后,呼韩邪单于既高兴又感到害怕,高兴的是郅支已灭,政敌清除,没有后患;怕的是汉朝强大,今后难免因得罪而被灭亡,下场像郅支单于一样。

所以从公元前51年开始,先后三次入见汉帝。

第三次入见时(公元前33年)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得到汉元帝恩准,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这里的塞,指的是长城边塞,即包头北面的“光禄塞”。

〔昭君墓大门前〕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到昭君墓南门广场了。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两个浅红高大、显示汉代建筑风格的石砌门阙。

经过近年多次扩建的昭君墓旅游区,现辟建为占地面积13XX平方米的昭君博物院。

门前吸引人眼球的这一组汉阙和与大门正对的位于广场南侧的“嫱云”浮雕石壁,将把我们的遐思带入两千年前汉匈交往的感人境界。

〔“嫱云”浮雕〕紧接着我们先去观赏那堵长10米、高6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嫱云”照壁,它是我区著名的雕塑家张恒的作品。

之所以叫“嫱云”,是因为王昭君名嫱。

“嫱云”的左首位是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单于威武粗犷、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豪爽气质,昭君形象俊美、高雅,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女性。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昭君似乎比单于要年轻得多。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昭君要比呼韩邪单于小二、三十岁。

这就要提到匈奴的一个习俗——收继婚,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

昭君与呼韩邪共同生活了两年,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之后,其前阏氏之子,也就是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继位为单于。

按照这种收继婚的习俗,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昭君是汉族人,对于“收继婚”的习俗,虽然有些抵触,但为了民族友好大局,她毅然嫁给了新单于,并和他共同生活了若干年,生了两个女儿。

右首则刻有形象生动的少数民族青年,热情吹着号角,欢呼雀跃;还有忠厚长者、婆娑舞女等。

这些形象表达出了人民对此次和亲的赞赏与欢迎。

下面有象征祥和的两只仙鹤,并有朵朵祥云衬托着,这意味着王昭君嫁到匈奴以后,使得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院区内董老碑前〕(以下景区内各景点、景观介绍以昭君博物院讲解员讲述为主)“董老碑”,上面镌刻的是1963年国家副主席、开国元老董必武同志在“谒(yè)昭君墓”时题写的一首诗。

全诗的内容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下: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shū)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填词、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文人大多对昭君和亲提出了消极的看法。

但董老面对众说纷纭的议论,从正面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事实的确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是明智之举,它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文人墨客们的惜古哀怨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昭君出塞使胡汉之间形成了长达近60年的和平,从而出现了史书描述的那种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大力发展的幸福景象与和谐局面。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它正是顺应了时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

在两千年前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即使在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也足以引为民族团结、国家和睦相处的有益借鉴。

〔昭君雕像〕在大道两侧两两相对的按战国、汉代出土文物造型雕刻的大型石兽组成的“仪仗队”的侍卫迎接下,我们继续往前走。

前方60米处汉白玉框架凉亭中迎面亭亭玉立、面露胜利喜悦的女子就是王昭君的汉白玉雕像。

去过湖北昭君故里的一看便知,这一尊和那一尊几乎一模一样,难道是昭君再世,重返人间,重归她的第二故乡?

你看,那雍容华贵、风流典雅、美丽动人的飒爽英姿和安祥神态,不正是她当年和亲出塞前临辞大会上“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徘徊),竦动左右”的光辉形象吗?

〔石牌坊〕

我们前面的“石牌坊”前后是大家以此为背景向北照相非常漂亮的地方。

在这儿照相可以把和亲铜塑和昭君墓都拍摄进去。

但是请大家先听我讲解,后面会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

这个石牌坊是按照传统的“三间四柱冲天式”构建而成,中间的大间被称为明间,旁边的两小肩间被称为“次间”,这样的石结构牌坊是墓园的典型标志物。

在明间华版正中镌刻着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按历代传统称谓所题的“青冢”二字,其含义是“青色的坟墓”。

传说每年深秋,各处草木枯黄的时候,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所以被称为“青冢”。

又因为墓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晚霞光的映照,墓景时有变化,传说它一日有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cōng,鸡土从,指一种鸡爱吃的头大杆粗短的蘑菇)”。

“青冢拥黛”,早已成为呼和浩特世代相传的八景之一。

〔“和亲”铜塑〕再往前面就是“和亲”铜塑像了。

它是按广州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同名雕塑用铜浇铸而成,高3.95米,重5吨,生动再现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双双骑马并肩联辔而行的历史性场面。

两匹马中,一匹似回眸低语,一匹似侧耳倾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从而使整个雕像浑然一体,婉转地表达出马背上的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夫妻间相依相随的新婚恋情。

这座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铜像被内蒙古人民称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当然,昭君真的是骑马去匈奴的吗?

可能还值得商榷,因为昭君自幼生长于水乡泽国的南方山区,入宫后又未曾练习马术,且一妙龄女郎,那么远的路她真的会骑马去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但到了塞外草原,成了马背民族的一员后,骑马伴夫君,也还是极有可能的。

再看铜像,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为什么马头会朝西呢?

因为这表明了当时昭君出塞最初的行走路线,即从长安出发先向西行至今甘肃庆阳,然后北上,经陕西榆林、内蒙古东胜、达拉特旗、包头,最终向漠北方向去了。

另外,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呼韩邪单于帽子上的头饰,顶中是鹰的形象,这是因为匈奴人崇拜鹰,鹰是他们民族的图腾,只有单于或王的头冠上才配饰金鹰。

〔“石像生”浮雕〕200多米长的甬道两边排列的这些兽形石雕像叫“石像生”,它具有守护、辟邪、吉祥的象征意义,很多古代帝王陵墓前都有这样的“石像生”;它也有营造陵区庄严肃穆的气氛之意。

昭君墓前的石像生有牛、羊、马、驼、鹿、虎等12对共24只,它们对称排列,雄壮生动。

优美的石像生既体现了汉代墓葬的传统仪规,又反映了当时北方的民族特色。

〔昭君出塞陈列室〕我们向北往左前方去就是昭君出塞陈列室了,这个陈列室位于昭君墓墓体的右前方。

我依次简要给大家讲一下这里的图文陈列内容——1.昭君及其家乡和入宫后情况:

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晚期人,出生地为南郡秭归县香溪宝坪村,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作为秭归人,她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相隔200多年的同乡。

公元前36年,她“以良家子选入掖庭”,为汉元帝后宫“待诏”。

所谓的“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的出身,而是农民出身。

因为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手工业者等受到鄙视,地位低下,而农民的子女则被认为是出身更为干净、正派,所以被称为“良家子”。

所谓“待诏”,意思为“等待皇上召见”。

而“掖庭”是专管后宫的机构,当时的“掖庭”对于一个普通宫女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

因为妇女一旦被选入后宫后,就决不会有任何自由。

因此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难道皇帝还不喜欢漂亮的吗?

这就要提到一个人¾¾画师毛延寿。

据说,当时因为后宫美女特别多,皇帝没时间去一一看,就通过画师们绘就的美女画卷来决定召见谁。

于是,后宫出现了贿赂特别严重的现象,而昭君因为性格倔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他就在昭君肖像眼下点了一颗痣,别小看它,在很早以前的封建社会它被称为是“伤夫泪痣”。

哪个男人愿自己娶个克星呢!

因此,昭君在宫中待了三年之久,也没见到汉元帝。

此时呼韩邪入朝求亲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

因为出塞要面对不同的语言、居住、饮食等,谁愿意出塞呢!

而这时昭君挺身而出,表示愿意远嫁匈奴。

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中临辞大会上汉元帝的尴尬场面。

在这次大会上,汉元帝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昭君,特别惊讶,心想这么漂亮的姑娘我怎么从来没看见过呢!

再仔细一想,好象在以前的画卷上见过,但那人眼下有痣呀,难道不是一个人吗?

他越想越着急,要不不让她走了,我留下吧。

但想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硬着头皮让她去匈奴了。

后来查明是毛延寿做的手脚,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及其同流画师全部抄斩。

2.楠木井:

楠木是我国的千年不朽之木,在两千多年以前,王昭君就是饮用这口楠木井里的水,直到现在家乡的百姓还在饮用这口井里的水。

这井里的水特别甘甜,而且还有一种奇异的现象。

据说,在暑天,天气特别热,当你来到井边,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暑气顿消;到了冬天,无论天多冷,地多寒,井水总是热气腾腾。

村里人说,用楠木井的水做饭,饭格外香;烧汤,汤特别鲜;泡茶,茶也特别香;还有饮其水,生美女之说。

有机会,准妈妈可以去那儿沾点美女的灵气。

3.香溪河:

在历史上,昭君美貌非凡,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的身上有一种奇异的芳香,由于经常去河里浣帕浣纱,因而河水也染上香气了。

因此,人们把这条河叫做香溪河。

4.白鹤茶:

昭君救了两只白鹤,白鹤从杭州衔来龙井茶种籽回报昭君,心灵手巧的昭君在家乡的土地上精心培育成功了“白鹤茶”,成为兴山著名特产。

5.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史实记录、昭君出塞时的详细路线图,这些文献资料请大家了解掌握。

现在再请大家掌握一个新的有趣的知识——历史上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四大美女,大家猜猜哪个词儿是形容王昭君的?

为什么落雁是形容王昭君的呢?

相传当年昭君出塞途中行到今鄂尔多斯北部,正好一行远归的大雁从头顶飞过,大雁被王昭君的美貌所震惊,连翅膀都忘记扇动而纷纷落了下来。

因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美称,黄河南岸也多了一处称作“落雁崖”的景点。

昭君容貌美、心灵美、事业美、名声美,比西施、貂蝉、杨贵妃那三位美女美多了。

6.昭君子女情况:

昭君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师,被立为右日逐王,后因单于继承权问题,在东汉初年被他的同父异母兄杀死。

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分别是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

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

7.昭君在国外的影响:

昭君故事在国外传播很早,其中在日本、越南影响较大。

日本的诗歌中,很早就出现过引用昭君故事的诗句,十四世纪就出现了昭君题材的绘画,十五世纪时,“能乐”就演出过昭君故事。

近年来,在日本以昭君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和昭君研究论文也不断出现;在越南也很早就出现了咏昭君的诗作。

在西方十九世纪初就提到了昭君的事迹,影响一直挺广。

〔匈奴历史陈列室〕昭君出塞陈列室东数十米,昭君墓墓体的左前方便是匈奴历史陈列室。

这里展出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实物,充分说明了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它兴起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末期,历史上泛称为“胡”。

其强盛时,在北方草原曾建立起我国最早的游牧部落联盟大帝国,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和汉族的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

匈奴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匈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大漠以南的阴山与河套一带,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曾是匈奴最初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心。

〔昭君墓墓体〕大家随我看,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土丘就是昭君墓了,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

其墓体占地20多亩,墓高33米,底面面积1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几座汉墓之一。

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又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

现在我们看到的昭君墓是于1977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意,按照汉墓“封土为坟”的结构特点,在原来的墓体基础上填入5000多方土修复而成的,整体呈现为覆斗形的封土堆,墓的上部为方形平顶(又名方上),是典型的秦汉封土形制。

其实,在内蒙古的昭君墓有很多,仅在内蒙古西部传为昭君墓的就有多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

因为昭君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人民爱戴她,很多人都希望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保佑自己平安、自己的家乡富饶美好。

因此,有这么多昭君墓就不言而喻了。

也有的人认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

附近的百姓都认为,在昭君墓前许愿是十分灵验的。

传说,一对青年夫妇久婚不育,便在这里许了愿并且住了一夜,第二年便有了健康的小宝宝。

女士们、先生们,就让我们也在这里许个愿吧!

从墓体侧面拾阶而上,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