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3951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docx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

云南省

临沧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标准

地质测绘作业手册

 

临沧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批准:

审查:

编写:

总工室

目录

1目的1

2范围1

3职责1

4地质测绘方法及内容2

5相关文件11

1目的

为促进我院地质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保证测绘作业过程的规范、严谨、系统、全面和完整,确保测绘成果能够如实、准确反映工程区所存在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使产品质量满足设计和顾客的要求,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我院所承担的对小型露天石(砂)场勘测的地质测绘工作。

3职责

3.1地质测绘人员对自己所完成的测绘产品进行自检、互检,对其所完成作业产品的质量负责。

3.2地质测绘项目组组长负责产品质量的过程检查,对作业组生产的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对所检查的产品质量负责。

3.3地质勘察队负责人或主任工程师负责对产品进行技术质量审核,对产品的技术设计质量负责。

4地质测绘方法及内容

4.1测绘目的

地质测绘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拟建工程区(开采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物理地质现象,对地质条件给予初步评价,为拟建开采方案的布置及勘探、试验和专门性的勘察方案提供依据。

4.2准备工作

4.2.1资料收集

在进行不同比例尺测绘前,应根据需要分别搜集下列资料:

4.2.1.1规划、设计资料。

4.2.1.2有关的地形图,陆摄、航摄(卫星)照片等。

4.2.1.3有关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资料、历史地震记录、矿产和已建工程等);还应搜集与测区有关的文献及实物资料。

4.2.1.4水文气象资料,以及交通、经济、行政区划、民族政策和风俗习惯等。

4.2.2内业研究

4.2.2.1对所搜集的资料,应及时进行分类编录和综合分析,研究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问题,编制有关图表和说明。

4.2.2.2判释航摄(卫星)照片。

有条件时,应通过彩色合成和密度分割等,进行解释鉴定,并作镶嵌草图。

4.2.2.3当有区域地质资料和航摄(卫星)照片可利用时,应在研究、判释成果的基础上,勾画地质草图。

4.2.3踏勘

中、小比例尺的测绘,根据地质草图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地质情况和问题,便于合理布置观测路线,正确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拟定野外工作方法。

4.2.4编制测绘计划

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测绘,都应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编制测绘计划,其内容包括:

设计要求、地质概况、测绘目的、任务要求(着重指出应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工作量、人员组织、器材设备、计划进度、提交的成果以及安全措施等。

4.3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

4.3.1地质测绘精度

图件的精度和详细程度,应与地质测绘的比例尺相适应。

在图上宽度大于2毫米的地质现象,应尽量描绘。

对于评价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在图上宽度不足2毫米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明其实际数据。

地质界线误差,应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图上的2毫米。

4.3.2地质测绘比例尺的选择

地质测绘比例尺可分为:

小比例尺1:

100000、1:

50000;中比例尺1:

25000、1:

10000;大比例尺1:

5000、1:

2000、1:

1000。

小于1:

50000的地质图,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一般不专门进行地质测绘。

但对主要的地质现象,必须进行现场校核,并根据工程的要求,补充有关的地质资料。

4.3.3各种比例尺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

4.3.4.1小比例尺测绘,用横穿法。

当地层相变校大,构造复杂,或需要查清一些重要地质问题时,应进行必要的界线追索。

4.3.4.2中比例尺测绘,用横穿越与界线追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覆盖地段,当涉及重要地质问题时,应布置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点。

4.3.4.3大比例尺测绘,必须采用全面查勘法。

在覆盖或界线不明显地段,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工露头点,以保证测绘精度和查明主要地质问题。

4.3.4地质点的布置要求

4.3.5.1地质点应布置在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上。

在岩性、岩相存在渐变现象,或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地区,可布置“岩性点”。

4.3.5.2地质点的间距,要保证地质界线在图上的精度。

一般控制在2~3厘米(图上间距)范围内。

但可根据地形和地质复杂程度,结合对工程的影响,适当加密或减稀。

4.3.5地质点的测量要求

4.3.6.1测绘比例尺为1:

25000和小于1:

25000时,一般地质点的定位,可用罗盘交会法,少数反映重要水文地质、地质现象的地质点,当其测量精度可能影响到工程区的地质结论时,才需要用仪器测量。

4.3.6.2测绘比例尺为1:

10000时,控制主要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的地质点,必须用仪器测定,其余地质点可用罗盘交会法测定。

4.3.6.3测绘比例尺为1:

5000和大于1:

5000的地质点,都必须用仪器测定。

4.3.6地质剖面图测制要求

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剖面,一般可在平面图上切制,但主要地质现象,应进行实地校核。

剖面图的内容,应充分反映与工程有关的主要地质现象。

剖面图不得与平面图发生矛盾。

4.3.7测绘地层柱状图

4.3.1.1比例尺一般大于测绘比例尺的5~10倍。

岩性简单地区,可以适当缩小;对工程具有重大意义的软弱夹层,则应扩大比例尺或用符号表示。

4.3.1.2地层剖面线应选择在露头良好,地层出露完全,构造简单的地段。

必要时,可到测区以外能代表测区情况的地段进行。

当露头不连续或地层连续性受到构造破坏,需要在不同地段测量地层剖面时,各剖面的连接必须有足够论据。

必要时,应布置人工露头点。

4.3.1.3在地质构造复杂或岩相变化显著地区,应测量多条剖面,编制地层对比表和综合地层柱状图。

4.3.1.4测制地层柱状图时,应注意“标志层”的选择和填图单位的划分。

对各类岩层除进行一般描述外,还应着重岩石地质特性的描述。

4.3.8取样和试验要求

应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土)样,进行鉴定或室内试验,以便对岩(土)进行详细分层;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和评价。

4.4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4.4.1地层岩性

4.4.1.1地层岩性是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的基础,评价地质条件的基本因素之一。

4.4.1.2地层岩性的内容包括:

各类岩层的分布、岩性、岩相、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岩石的地质特性,岩层的正常层序与接触关系,确定地层时代与填图单位。

4.4.1.3各类岩层的描述,一般包括:

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坚硬程度、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地层时代和接触关系等。

4.4.1.4对第四系地层,必须研究成因类型、颗粒组成、均一性和递变情况,各层分布所处的地貌单元及地质结构和下伏基岩的关系。

4.4.2地质构造

4.4.2.1地质构造是控制或影响地貌形态、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岩体风化、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工程区岩体质量指标的重要依据。

4.4.2.2褶皱的研究

a、褶皱轴的位置,走向变化和倾伏形状。

b、褶皱的形态(轴面的产状,正常或倒转,紧密或舒缓,长轴或短轴等)和顶部的特征(尖、圆、脱顶等)。

c、组成褶皱的岩层时代、岩性、相变和两翼厚度的变化,以及低序次构造特征(劈理、拖褶皱等)。

d、褶皱的规模和组合形式。

e、根据褶皱中的最新地层和不整合的时代,分析褶皱的形成时期。

4.4.2.3断裂的研究

a、断裂的位置(应特别注意与水工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产状和规模。

b、断裂在平、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和展布特点。

c、构造破碎带的宽度及其变化,岩脉充填情况和断裂面附近岩石、矿物的物理特征(包括岩块、砾石、矿物等的被压扁、拉长、定向性或被切断、拉开等现象)。

d、根据岩石的破碎程度、形态特征,进行构造岩的分类(一般分为:

断层泥、糜棱岩、角砾岩、片状岩和碎块岩),并注意其胶结或充填情况。

e、根据断裂两侧岩层层位的对比,旁侧构造的特征(牵引现象、分支断裂、旋扭构造等),断裂面的痕迹(擦痕、阶步等)和构造岩的特征,判断两盘的相对错动方向和活动次数。

f、鉴定断裂的力学性质。

g、辨别断裂的序次和组合关系,并根据断裂切割的地层或岩脉,分析断裂的生成时期。

4.4.2.4节理裂隙、劈理、片理的研究

为分析测区的构造特征,评价工程区域的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需对节理裂隙、劈理、片理进行调查和研究。

在小比例尺测绘中,可结合区域构造调查,了解不同岩性地区,不同构造部位的主要节理裂隙的产状、组数和性质。

在大、中比例尺测绘中,应结合工程建筑物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详细的节理裂隙统计,其统计点数应视地形、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而定。

其内容包括节理裂隙的产状,延伸情况,及其有不同岩性中的变化情况和发育程度,节理裂隙面的形态特征和宽度,充填物的成因和性质,并鉴定各组节理裂隙的力学性质。

应着重研究缓倾角节理裂隙在不同位置、不同构造部位的发育程度,各节理组的切割关系和组合形式,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情况。

劈理、片理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

所处的构造部位、产状、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及与其它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4.4.2.5晚近期构造及地震的研究

对晚近期构造(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应着重调查其活动情况、性质、展布规律、延伸范围和特征。

还应注意不正常的地貌现象(如阶地的异常现象等)和有明显差异性的地形(如瀑布、山地与平原突然接触等),分析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存在。

在地质构造复杂并有晚近期活动断裂的地区,或地震基本烈度大于7度(含7度),现代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则应根据工程的需要和任务要求,配合地震部门进行地震地质和地震宏观调查。

4.4.3地貌

4.4.3.1地貌研究的内容

a、地貌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成因类型。

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岩性、构造、晚近期构造等的关系。

c、河谷地貌发育史,必要时,应研究岩溶区的区域地貌发育史。

d、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貌的关系。

4.4.3.2地貌研究的方法

a、在中、小比例尺测绘中,应尽量利用已有地形、地貌资料,了解基本地貌单元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分析其成因类型,掌握全区地貌概况。

b、在工程区,则应着重微地貌研究。

4.4.4水文地质

4.4.4.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是研究与地下水对工程建设与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地下水(或地表水)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为论证施工条件等提供依据。

调查内容有:

a、区内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埋藏条件。

b、相对隔水层。

透水层的分布,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c、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动态变化。

d、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区的影响。

4.4.4.2测绘中,必须研究区内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数目、层位、岩性、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

根据所处的地貌单元和构造部位,各结构面的性质和彼此的穿插关系,以及区内井、泉、地表水等的调查,分析透水层的透水性和相对隔水层的可靠性,及其对边坡稳定、基坑涌水等不良地质问题提供水文资料

4.4.4.3应结合工程的需要,选择代表性的泉、井和地表水,进行取样分析。

了解其性质、化学类型、补排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评价地下水(地表水)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供相关资料。

4.4.5物理地质现象

物理地质现象研究的目的,是为评价工程区地基、边坡的稳定、渗漏和施工开挖条件,并预测其对工程建筑的危害程度。

其内容包括:

1、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岩石风化等)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类型和发育规律。

2、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分析各种物理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规律和发展趋势。

3、分析对工程区的影响,并为进一步勘察工作提供依据。

4.4.6其他

4.4.6.1进行与工程有关的洞穴、古墓和旧矿井调查。

4.5资料整理

地质测绘外业结束后,应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

4.5.1资料整理主要任务

4.5.1.1对野外地质资料和勘探、试验等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

其内容包括野外地质记录和原始资料的整理,编制各种综合分析图表。

4.5.1.2编制正式图件,包括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性地质图、地质剖面图,以及视需要编制的专门性图件。

4.5.1.3编写地质测绘说明书。

4.5.2最终测绘成果的提交要求

经过资料的整理和检查,必须确认第一手资料的准确、可靠。

如发现有疑难的工程地质问题,或有争议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应组织力量进行野外复查和现场讨论,以求解决;对地质评价力求论据充分;对尚需深入进行勘察的地质问题,则应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

5相关文件

《地质勘察规范与强制性条文实施手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