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3831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教学案定稿4.docx

八下教学案定稿4

课题:

《_与朱元思书_》

主备教师

张平禄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方法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

通过写作练习,明白用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更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准备

导学过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预习案】

一、【预习检查】

(2)分钟

二、【预习自测】(5)分钟

1、熟读课文,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缥( piǎo)碧  急湍( tuān  ) 轩邈( miǎo ) 

泠(líng  )泠 鸢(   yuān  )飞 戾(   lì  )天    

2、解释下列词语。

从流飘荡  从流:

随着江流       

一百许里  许:

 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水皆缥碧   缥:

青白色。

     

 急湍甚箭  湍:

急流的水

猛浪若奔   奔:

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负:

凭借    

 互相轩邈  轩邈:

轩,高;邈,远。

泠泠作响   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嘤嘤成韵    嘤嘤:

 和谐声音

千转不穷  转:

通啭,婉转。

  

 鸢飞戾天者   戾:

至。

     

窥谷忘反   反:

反通返,返回。

横柯上蔽  柯:

树枝    风烟俱净  俱:

都  

3、翻译下列句子或短语。

⑴风烟俱净: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 。

                    

⑵急湍甚箭: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

 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⑷鸢飞戾天: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

 ⑸望峰息心: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⑹经纶世务: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

【探究案】

一、【导入】

(2)分钟

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

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自主学习】(25)分钟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学生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领悟语言的美。

并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至少三例)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25)分钟

1、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富春江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是怎样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和山“异”的景色特点的呢?

(可从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来分析。

“异水”(、总结一:

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

(总结二:

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总结三:

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奇山”(学生讨论、总结一:

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

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

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

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

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4、品味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

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

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

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

(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5)分钟

 答案:

1、全对2、D3、D4、

(1)略

(2)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语意相对5、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5)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课堂总结】

(2)分钟

1、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

2、教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1、D2、略3、略

 

预习课前完成,课前组长检查汇报完成情况,完成预习加分。

组员对学,巩固预习内容。

 

学习流程

1、文体知识了解3分钟

2、、20分钟自主学习,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读出神韵,领悟语言美。

3、疑难问题采取组内对学的形式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个别小组翻译,归纳整理重点词语句子。

10分钟完成

5、3分钟总结。

 

学习流程

1、8分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来说。

2、2分钟分配展示点评任务。

3、5分钟准备。

4、10分钟点评。

 

【当堂检测】10分钟

自主完成,组内订正。

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审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课题:

《三峡》郦道元

主备教师

张平禄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时

两课时

授课时间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体味文章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大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和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导学过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预习案】

一、【预习检查】

(2)分钟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简介2.三峡

第一课时

二、【预习自测】(8)分钟

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勾划要点。

2、认真阅读2遍课文,圈划出重点字词,并且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为下列划线字正音。

(不会的查字典)

答案:

郦lì阙quē嶂zhàng曦xī襄xiāng溯sù谳yǎn漱shù啸xiào属zhǔ转zhuǔn裳cháng 

4、解释词语:

答案:

自(三峡):

于,在。

略无:

没有一点。

阙:

通“缺”,缺口。

嶂:

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

如果。

亭午:

正午。

曦:

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

到了。

襄:

冲上。

沿:

顺流而下。

泝:

同“溯”逆流而上。

绝巘:

极高的山峰。

或:

有时。

宣:

传达。

其间:

它们中间。

虽:

即使。

奔:

快马。

御:

驾。

不以:

不如。

疾:

快。

素:

白色。

久绝:

很久消失。

漱:

冲荡。

良:

真,实在。

旦:

早晨。

肃:

寂静。

属:

连续。

引:

延长。

转:

婉转。

(久)绝:

消失。

故:

所以。

5、划分句间停顿点拨: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究案】

一、【导入】

(2)分钟

长江是我们的骄傲、自豪,它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

长江之美,美在三峡。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一起去领略雄伟壮丽的三峡风光吧。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疏通文章,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1.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朗读比赛:

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我们组觉得最难翻译的句子是:

意思:

翻译课文并质疑。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叠叠的山岩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日光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船只)上行和下行的都被阻滞断绝了。

有的时候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

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5)分钟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参考答案: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布局自然。

写景时动、静结合。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山——奇险

夏——急猛

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2.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勾勒?

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参考答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

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参考答案: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如: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祖国,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4、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有暗示三峡山高岭连狭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阙处(  )曦月(  )襄陵(  )沿溯(  )御风( )素湍( )怪柏( )飞漱( )属引( )绝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

第二课时【预习案】

一、预习自测:

(5)分钟

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 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探究案】

二、自主学习:

(10)分钟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而写“水”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峡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

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

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春冬之景: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请同学有感情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山水的语句?

说说为什么你喜欢这一句?

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

“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

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再如:

参考答案:

“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

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苦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

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

3.《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参考答案:

文章第2段与这首诗的第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力夏天三峡水流速度较快;文章第4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1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拓展提升:

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

参考答案:

吴文主要写自己的观感,郦文立足于写实性说明。

两者都注重写动态的景,写感性的效果,吴文更为突出。

两文的区别:

文体及主要表现手法不同。

《与朱元思书》是游记小品,文学散文。

《三峡》是说明性散文

主观感觉的多寡、呈现不一。

素材组织与篇章结构各异

衬托用法各有所长。

描写、叙述各有妙用。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8)分钟

1.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2.反复品读,展开想象,并展示课前找的图片,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课堂总结】

(1)分钟

1、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2、教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

(1)分钟

1.背诵《三峡》全文

2.思考: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

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预习检查:

学生对相关知识画出要点。

1、小组长检查预习自测完成情况并汇报情况,随意抽一组口头字词读音。

3、评价。

 

4、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5、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和拓展提升的内容。

 

6、点名四个组的B等生展示,其他同学继续完成导学案。

7、点评质疑。

(让另外四个小组的A等生点评)

 

答案:

1.阙quē曦xī襄xiāng溯sù御yù湍tuān柏bǎi漱shù属zhǔ 谳yǎn

2.①阙:

通“缺”,缺口。

②襄:

冲上。

③良:

实在。

④旦:

早晨。

 

第二课时导学设计同第一课时

答案: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8、当堂检测。

1.答案:

三峡:

瞿塘峡、西陵峡、巫峡

 

9、总结本节课收获:

让学科班长总结自己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10、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审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课题_《黄山记》_

主备教师

张平禄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时

二课时

授课时间

1、知识与技能:

、扎实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力以赴,激情投入,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颂之情。

重点

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准备

导学过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第一课时

【预习案】

1、【预习检查】(5)分钟

【课前预习要求】

1、据预习案,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整理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勾划要点。

2、在20分钟内完成课前预习案。

3、认真审题,规范作答,保证完成质量。

2、【预习自测】(8)分钟

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勾划要点。

2、熟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皖()悭()吝()糗()氤()氲()甫()

2、听写词语,

煞费心机扑朔迷离绮丽多采万仞之巅瞬息万变悭吝氤氲虚无缥缈鸿蒙载沉载浮临虹款步拾级而登

【探究案】

一、【导入】

(2)分钟(略)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下面的问题:

作者一行登黄山的游踪是怎样的?

能简单画个示意图吗?

早晨从温泉宾馆(经人字瀑----过立马坡、龙蟠寺—半山寺---鲫鱼背)──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2、划出文中优美的句段,选择两三句摘抄并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

(从修辞或写作手法上作简要赏析)写完后和你的对学同学交流一下你找出的好词佳句。

.如:

写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对“云海”的描写: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10)分钟

1、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哪些黄山所特有的景物,突出了黄山风景的什么特点?

找几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黄山的云海、奇松、飞禽鸟兽、灵芝草、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

突出了黄山的“奇”

如幻异神奇等词语。

2、就调动多种感官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选择《黄山记》若干片段进行鉴赏,吴文、郦文是否也运用了这些手法?

“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

“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地鲫鱼背。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竹管齐鸣,山呼谷应。

“果然,遇过又天晴。

天都山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这些可观、课文、可臭、可感的表现手法,在吴文和郦文中都有所运用。

二、拓展提升:

如果让你做导游,你根据课文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选择黄山的某一景点做一介绍?

试试吧!

(如西海门、飞来峰、光明顶…….)

示例:

黄山雄踞于皖南山区,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周围方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恒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秀丽于一体,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动天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被誉为国之瑰宝、世界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