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3252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1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2.docx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2

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识  字  一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

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本课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我会读”中的词语,具有积累词汇和巩固生字双重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尽力、尽量;爽快、凉爽、直爽……写字时应注意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可按照“主动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一)识字写字

  识字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突出这个重点。

  在引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倡导自主识字,注意在生活中识字。

比如,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识字;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自己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记下来,用学到的词语去描述秋天的大自然。

  识字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要求认识的字要在多次复现中巩固。

在认读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在学生认识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反馈、巩固,如用生字卡片做游戏、听写、阅读补充的短小儿歌等。

  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要求写的字的规律,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在学生记住了要求写的十个字后,再指导学生写字。

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重视教师范写的作用。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二)朗读感悟

  朗读在本课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记住生字,又有助于积累词语和感悟秋天的美好。

朗读的方式要多样,每一遍的要求要明确,要有层次性。

  可先让学生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如,先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再边读边想象,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最后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秋天美好的情境中,寓识字于朗读,以朗读促识字。

  可让学生自主读“我会读”中的词语,以体现自主学习。

可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绘秋天的景色,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三)实践活动

  “庆丰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

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4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三)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

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四)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补充阅读带有本课生字的段落或短文(教师自编或改编)。

  (五)在写中巩固识字

  五、资料袋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收立秋中秋节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的:

认识“图、梨”等八个生字;会写“波、浪”两个生字。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并感悟到是勤劳的人们使秋天更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

课件(包括生字、词以及句子练习)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秋天来啦,天空是那样蓝,白云是那样美,老师特别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景色宜人,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到山野去郊游一番,好不好?

(出示挂图。

2.看图说说是谁告诉我们秋天来啦?

怎么告诉的?

对,它们告诉小朋友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么美的景色不就是一幅秋天的图画吗?

(板书课题:

秋天的图画。

3.指名读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全文。

要求读准课文中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书中的红苹果帮忙。

2.读完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课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美丽的秋天来啦,想想该怎么读?

秋姑娘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礼物,不过得先过生字关。

3.熟悉生字(课件展示)。

图-图画梨-梨树笼-灯笼

浪-波浪(见过大海的波浪吗?

是什么样子的?

粱-高粱燃-燃烧颊-脸颊(摸摸自己的脸颊)

勤劳-(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勤劳的?

4.书中有一句话把这里的好多词都装进去了(出示课文第二句)。

(1)指名读。

猜猜秋姑娘带来了什么本物?

(2)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师:

这多有趣呀,灯笼变成了金黄色的梨,脸颊变成了红红的苹果,波浪变成了金色的稻海,火把变成了红红的高粱,这么好的句子谁来读读?

(3)指名读、齐读。

这时候,如果你走到梨树、苹果树、稻海、高粱身旁,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大雁都说了些什么?

从书中找一找,读一读。

(4)大雁说得对吗?

为什么?

勤劳的人们,你们真了不起!

(课件出示)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______的图画。

师:

是你们把秋天变得这样的美丽、神奇。

梨树、苹果、稻海、高粱都会感谢这些勤劳的人们,让我们问问它们吧!

(出示课件)

谁使你这样美丽?

梨树说:

“是把我变成金黄的灯笼。

苹果说:

“是勤劳的人们让我____。

稻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粱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写“波、浪”两个生字

四、总结全文

今天大家在山野里玩得高兴吗?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这儿了,不过我们相信明年这里会变得更美丽!

 

2黄山奇石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

            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

            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练习有感情读文。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

          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电视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黄山风景图)这就是黄山。

(板书:

黄山)从图上看这里的景色很美。

这次放假,李璐特意与父母一起游了黄山,下面请她向大家介绍一下黄山。

听了她的介绍和观看图片,黄山真是景色秀丽神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请同学打开语文书齐读第1段。

    ⑵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什么呢?

对!

(板书:

奇石)你从哪句话知道的,读一读。

“尤其”你能换个词来说吗?

(特别)再读读。

三、学习课文:

1.黄山都有哪些奇石?

黄山石又奇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你读会了什么?

    2.下面你喜欢那一块你就多读一读。

      边读边思考:

1.找出奇石的名字。

          2.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学习仙桃石:

⑴出图

    ⑵说出喜欢的理由

    ⑶你能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仙桃石吗?

师:

大家认真看他在介绍仙桃石时,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名字还介绍了它的样子。

    ⑷谁还喜欢仙桃石,你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4.学习猴子观海:

    ⑴出图

    ⑵质疑:

“陡峭”不明白?

还有吗?

    ⑶展开想象:

我们来想想这只小猴子观看着大海它会想什么?

    ⑷谁还再想为大家介绍一下。

5.练习说话:

谁还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6.小结:

通过学习这四种奇石,我们的确感觉到了黄山奇石的神奇与美丽,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请1—3小组的同学读课文的2、3段,请3—6小组的同学读课文的4、5段,请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两段在向我们介绍奇石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⒎出示填空:

  ⒏那黄山就只有这四种奇石吗?

还有许多你是从哪知道的?

分别出示三幅图:

《狮子滚绣球》、《仙女弹琴》和《天狗望月》。

9.练习说话:

⑴你能用这两种方法来向大家介绍这三幅图画上的奇石吗?

⑵就只有这些了吗?

你从哪知道的?

(讲解省略号)

⑶出示课外收集的资料,给“奇石”命名。

10.动手实践:

⑴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很多:

请大家分小组把你想象的画画下来,并起上名字。

⑵再介绍一下。

可用书上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

    11.赏读:

    通过我们的学习,大家认为黄山风景区怎么样?

你愿意用你美妙的声音带老师们去那里游览吗?

四、板书:

        

                        名字          样子  

                        仙桃石        飞      落

  14.黄山奇石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仙人指路      站      伸      指

                        金鸡叫天都    变      伸      啼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2、生字卡片或能展示生字笔顺和书写位置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3、写有课后练习第3题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指导背诵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学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来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要读正确。

2、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歌有几节呀?

(5节)

3、请每个大组的同学各读一节,检查自读的情况。

4、认读生词。

旅行 娃娃 山洼 准备 观察 豆荚 乘着风 降落伞 苍耳 炸开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这节有几行?

几句庆?

(四行,两句话)

(2)“长大”就是说植物的种子已经成熟了。

“四海为家”,“四海”指到处,以各处为家。

这里指植物的种子到处生根发芽,所以到处都是它们的家。

(3)“旅行”在这儿指什么?

(植物传播种子)

(4)“啥办法?

”谁能用一个词来替换“啥”字?

(什么)

过渡:

植物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

请同学们自己读后面的三节,用笔画一画,诗中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学习后面三节。

(1)诗中讲了哪几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蒲公英、苍耳、豌豆)

(2)出示这三种植物图画,让学生认识。

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旅行的吗?

(学生说哪种植物就讲读哪一节)

3、学习第二节(蒲公英)

(1)学生说蒲公英用的方法后,让他们看动画,自己轻声读这一节,然后教师指读。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送送蒲公英妈妈的孩子。

(学生看动画或图片,背出这一节。

注意“轻轻吹过”读轻点)

(3)看,这么多蒲公英种子随着风飞走了,文章里说这叫“纷纷出发”。

4、学习第三节(苍耳)

(1)苍耳妈妈用的是什么办法?

(2)“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子的?

(一看图理解,二看实物摸一摸,三体会诗句的意思)

(3)来,我们看看苍耳妈妈是怎样让孩子去旅行的。

(学生看动画或图片,试着背诵这段,然后指名背诵)

5、学习第四节(豌豆)

(1)豌豆妈妈的办法更巧妙,它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学生口述时,就看动画或图片,然后学生自己读一读)

(2)看动画,齐背。

6、小结:

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都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去旅行。

同学们想想,它们靠的是什么办法帮助它们去旅行的?

(蒲公英——风;苍耳——动物;豌豆——太阳)

过渡:

植物妈妈的办法可真多!

7、学习第五节。

(1)齐读第五节。

(2)围绕第一句,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3)理解第二句中的“那里”“它”“观察”等词语。

思考:

怎样才能获得许多知识?

为什么说“粗心的朋友却得不到它”?

(4)小结: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指板书)。

学了这课后,我们知道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背诵课文。

提示背诵方法:

抓每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记住一节,记住其他两节也就容易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识字、巩固练习

一、复习前面的知识

1、分节背诵课文。

2、告诉老师蒲公英、苍耳、豌豆分别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三、拓展课文内容

1、聪明的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口述自己知道的)

2、你能像课文写蒲公英、苍耳可豌豆那样,将你知道的用诗的形式说出来吗?

如:

“樱桃”

樱桃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红红的皮袄。

只要小鸟将它吞下,

就能带它去田野、山洼。

(学生仿说自己知道的传播方法)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重点指导:

旅:

右边注意不要写错了。

笔顺:

察:

中间部分是“ ”。

不要写错。

笔顺:

降:

右下边不是“中”,而是“ ”。

苍:

下面是“仓”不是“仑”。

让学看清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后再写。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可真能干,通过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了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自然界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方法,正等着同学们去努力发现和探索呢!

板书设计

23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降 落 伞(风)

苍 耳:

带刺的铠甲(动物)

豌 豆:

 豆  荚(太阳)

4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读了《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

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

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

可采取多种方式认字,如,小老师教认字:

认识某个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认字。

比如,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写给大家看。

再如,小组合作识字:

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

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

还可以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把认字与朗读感悟结合起来,把认字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另外,可用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

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

“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

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

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

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完成“我会填”的练习。

  (三)实践活动

  课文后的小朋友说:

“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

”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四、教学设计举例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五、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这一项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1第一部分的六组字中,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

可让学生先看拼音读一读,既读字,也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接着引导学生辨一辨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去感悟规律,去发现规律。

然后可用组词语的方法,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也可以归纳为用熟字“减一减”的方法识字。

  “我会认”里的生字应在不同语言环境中都能认读。

可收集用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给学生认读,可给学生提供阅读短文,这些字在其中反复出现,也可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字。

  2先认读“我会写”中的字,再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都有相同的偏旁,最后利用教材上小伙伴的话,引导学生写出带有这几个偏旁的字,要鼓励尽量多写。

  日积月累

  这一项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在这两部分内容里,不仅有本组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而且通过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我会读:

要让学生自己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可接力读,分小组读,竞赛读。

在学生自己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词造句,在读词语与运用词语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语言。

可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词语,即:

用图画或幻灯形象地表现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说出与图画上的意思相符合的词语。

也可以让学生在词语卡片中挑出与图画上的意思相符合的词语。

  读读背背:

这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

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自己练读,注意启发学生读出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比比谁读得好,谁会背,教师在全班抽查。

儿歌中的“庄稼”“高粱”“葡萄”三个词,“稼”“粱”“萄”读轻声。

“黄澄澄”的“澄”、“红彤彤”的“彤”,在词中均读一声。

  教师范读时应注意用活泼、轻快的语调朗读,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儿歌所表现的快乐的童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能靠生硬的指导,而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培养语感,感受和体会儿歌明快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

  鼓励学生课外收集儿歌,读儿歌,背儿歌,还可鼓励学生写儿歌。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讨论和提建议。

可参考下面的提示进行教学。

1课前搜集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识  字  二

 

一、教材简说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栽花种草、观察气象,这些课外活动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

就是这些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就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审美,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做人。

本课的十二个词语,描绘出一幅幅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生活画面。

学生通过读词语,想画面,识生字,一定会感到熟悉、亲切、有趣。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感悟动词的准确运用,注意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朗读时要注意词语结构的特点,读出韵律美。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认的字中,“钢、琴、喂、航”由于受方言的干扰,学生不容易读准。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拼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弹”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án”。

  生字的呈现,可以先出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再认读生字。

要鼓励学生运用了解的汉字构字特点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