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2598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docx

洛宁千亿斤粮食实施方案

洛宁县2010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

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

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

二0一0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

 

项目主管部门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项目编制单位

证书编号

 

总经理

项目负责人

主要编制人员

审定

洛宁县2010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

工咨甲10120070039

 

黄肖英

王琼

王琼王晓亮郭汉生谢志伟卞智辉刘静伟

黄肖英

 

附表:

1、洛宁县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内容和投资测算表

附图(另册):

1、项目区位置图

2、各单项工程布置图

3、各单项工程施工图及工程概算书(另附)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上游,距省会郑州215公里,省辖市洛阳86公里。

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

境内山、塬、川地形地貌皆备,大体为“七山二塬一分川”。

现辖18个乡(镇)、389个行政村、45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洛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

历代骚人墨客、学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富饶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这片土地成为镶嵌在豫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洛宁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洛河流经洛宁68公里,境内落差229米,洛河两岸较大的涧河28条,年过境水量12.53亿立方米。

洛宁有耕地72.4万亩,土质肥沃,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素有“豫西粮仓”之称,常年粮食总产2亿公斤;洛宁是省定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与上海、新郑等全国几家大烟厂均有长期供货关系;全县林地面积139.5万亩,林木总蓄积530.1万立方,森林覆盖率46.6%;洛宁是农业部确定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上戈”牌苹果是洛阳市唯一的果品类绿色食品、省名牌农产品,已成功举办三届河洛金秋上戈苹果节。

洛宁山水秀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

2001年开发了神灵寨风景区,先后晋升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洛宁淡竹栽植有4000多年历史,素有“绿竹之乡”的美誉,全县现有竹林面积1万余亩,围绕绿竹资源开发了绿竹风情旅游,已举办两届绿竹风情节。

此外,还有库容12亿立方米的国家中型水库——故县水库、河南省最大的楼梯山狩猎场、原始森林全宝山等自然景观,发展旅游潜力巨大。

近年来,洛宁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粮食品质不断改善。

但是就该县目前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来看,仍然比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构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尽快规划建设“河南省2010年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对推进该县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该县粮食安全;对实现粮食集约化经营,提升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等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2项目建设规模及范围

2010年共规划高产稳产田2.8万亩,新打机井7眼,整修机井1眼,硬化渠道37公里,埋设地埋管道9.43公里,修建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147座,塘、堰、坝6座,修建机耕路299960平方米。

化验室维修:

配备耕地质量检测、植株营养诊断、墒情监测仪器设备及样品采集车等75台套、数字化仪等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及系统构建设备20台套:

建1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

1.3项目建设内容及工作量

(1)新建灌溉水源工程

新打机井7眼,共560米,整修1眼,全部位于东宋乡,塘堰坝6座,其中西山底乡4座截流坝,东宋乡2座山塘。

(2)新(扩、改)建渠(管)道(系)及建筑物工程

共硬化渠道37公里,其中东宋乡10公里,西山底乡27公里,埋设地埋管道9.43公里,修建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147座。

(3)新(扩、改)建小型泵站工程

新建提灌站1座。

(4)新修机耕道路

项目区共修筑机耕道路299960平方米。

(5)化验室维修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10个,配备耕地质量检测、植株营养诊断、墒情检测等设备。

1.4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田间工程:

投资1495.04万元,其中:

建筑工程费用1344.60万元,其他费用150.44万元。

资金筹措:

中央投资1120万元;省级投资140万元;市级投资70万元;县自筹165.04万元。

农技服务体系:

投资301万元,其中:

建筑工程费用267.95万元,其他费用33.05万元。

资金筹措:

中央投资241万元;省级投资30万元;市级投资15万元;县自筹15万元。

工程总投资1796.04万元,其中:

建筑工程费用1612.55万元,其他费用183.49万元。

1.5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实行“五制”,即项目法人制、资金公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报账提款制。

1.6效益

本工程总投资1796.04万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1000亩,建成高产稳产田28000亩,项目建成后平均亩产提高---公斤。

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章项目概况

2.1自然状况

2.1.1地理位置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位于东径111°8′—111°50′,北纬34°5′—34°38′之间,东连宜阳,南接嵩县、栾川,西邻卢氏、灵宝,北与渑池、陕县交界。

最低海拔276米,最高海拔2103米。

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18万亩,地貌特征为“七山二塬一分川”。

全县辖3镇15乡,388个行政村,47.4万人。

项目区涉及东宋、西山底乡,东宋乡位于洛宁县城北部,距县城17公里,辖37个行政村,285个居民组,4.05万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万亩。

西连陕县、东邻宜阳,北接河底乡,南与小界、城郊乡为邻。

全乡东西长40余公里,面积广阔,地势西高东低,山、涧、川、塬具备,渡洋河贯穿全境,流域内有徐沟、龙潭沟水库两座,水资源充沛。

境内西部有省道洛三路,东部有洛渑路,中部官马路与两路相连,洛三路和洛渑路从东、西两侧分别与郑卢路相连,北部连接连霍高速。

37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西山底乡位于洛宁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东接赵村乡,西连底张乡,北邻洛河,南有界岭与栾川分界,洛栾路横贯南北,安虎线贯穿东西。

地域面积7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0亩。

 辖19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220个自然村,21000口人。

2.1.2气象水文

洛宁县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其特点是气温分布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影响较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气温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但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温的季节差异性逐渐减小;2、气温的高值区和低值区相对稳定;3、气温的垂直变化显著。

根据我县气象站城关站(1957-1979年)的观测资料,低空多年平均气温13.70C,高温年14.60C(1961年),低温年13.10C(l969年),年际变化不大,年内气温变化较大,高温在6、7月份,极端最高值42.10C(1966年6月21日);寒冷在1-2月份,极端最低气温—21.30C(1969年1月31日)。

曰均温度大于等于100C的持续天数平均为210天。

大于等于O0C积温为50650C,多年平均无霜期216天。

最多为270天(1977年),最少为186天(1971年)。

霜冻平均初日为10月30日,终日为4月2日。

多年平均日照2258.5小时,日照率为51%,最长日照2487小时(1966年),最短日照2081.7小时(1975年)。

最高全月日照234.5小时(6月),日照率54%,最低全月日照148.2小时(2月)日照率48%。

全年太阳的辐射总量为128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总量为58.7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量夏季占45%,春秋季占33%,冬季占22%。

2.1.3水系

洛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洛河干流由西南向东北穿越县区中部,以洛河为脊,35条主要支流南北以鱼刺形展开,构成洛宁县水系网络。

洛河于县内干流长68公里,以龙头山为碑,上游34公里,流经古老的安山岩、粗面岩山地峡谷,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250米左右,一般河谷水面宽60—70米,最窄处仅20—40米,纵坡1/340,弯曲度1.26。

其中西施村至水溃村长7公里为故县红盆地,大型故县水库就在此兴建。

龙头山以下34公里,河床逐渐变宽,沙州出露。

河谷及阶地宽2—5公里,砂卵石河床1公里左右,纵坡1/314,弯曲度1.03.龙头山上游1公里设长水水文站,现有1952年——1979年28年观测资料。

洛河最大流量336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6日},最小流量8.05立方米/秒{1960年6月25日},洛宁县境外上游流域面积为5403平方公里,县内为2294平方公里。

县境内35条较大支流自南、北两侧汇进洛河,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33条(南12条,北21条),10公里以上的26条(南10条,北16条),20公里以上的15条(南8条,北7条)。

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27条(南9条,北1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7条(南4条,北3条),以东涧河最大,流域面积达421.1平方公里。

上述支流流向垂直山势,居高直下,水流湍急,纵坡在15—40%0之间,有的在50%0以上。

杨坡涧、河底涧发源于陕县,流经洛宁县,于宜阳汇入洛河。

2.1.4土壤植被

项目区属中低山、丘陵、川涧混合区域,区域地势较高,在坡度较大的山丘坡地、沟谷两侧,分布着山地褐土和微酸性的砂壤土。

川涧区土质主要由历代泛滥沉积物构成,经大水多次分选、沉积形成比较复杂的各类土壤,土壤以淤土和两合土为主,局部为沙土。

耕垦历史悠久,人为活动对土壤的性状影响很大,随着施肥、灌溉和机耕水平的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加之作物根系的穿插及土壤动物、微生物活动,促进了上部土层中孔隙度增高,肥力水平显著提高,是土壤熟化特征的显著标志之一。

项目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大部分土地已垦为良田,自然植被分为木本植被(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农作物、杂草)两大类。

木本植被主要分布在村、路、沟、宅旁,以杨树、柳树、泡桐、榆树、槐树等用材树种和苹果、桃、杏、梨、枣等果木树为主,林木覆盖率20%左右。

草本植被由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红薯、花生等以及田间空隙地野生杂草(野菊花、羊胡子草、狗尾巴草、黄、白蒿等)所构成。

灌木主要有荆条、酸枣等。

2.1.5地形地质

项目区东宋乡东西长40余公里,面积广阔,地势西高东低,山、涧、川、塬具备,山底乡位于洛宁西南22公里处,南依熊耳山,北临洛河水,两乡均为中低山区。

洛宁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构造地体东段南侧。

区内古老变质岩系发育,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强烈。

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群和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南部盆地边缘有少量第三系,第四系沿水系沟谷两侧分布。

本区自太古宙以来,历经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中生代之前,本区主要受华南古板块的俯冲,以南北向挤压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近南北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带和基底褶皱。

中生代以后,华南与华北两板块在三叠纪早期沿商南——丹凤断裂完成焊接,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成为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共同受到太平洋板块自东向西的挤压俯冲作用和印度洋板块自南向北挤压俯冲作用的远距离效应的影响,应力发生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和太华群与熊耳群接触界线发生的多期滑脱拆离断层构造。

本区岩浆活动具多期次、多类型的特点,集中形成于太古宙、中元古代和中生代三期。

太古宙岩浆岩主要表现为广泛的基性——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的喷发作用和超基性岩的侵入活动;中元古代以熊耳群火山岩的大面积裂隙式喷溢为主,晚期伴随一些中基性——酸性岩脉的侵入;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是本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活动,对本区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项目区水文地质特征

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中下部的许山组及马家河组,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发育,岩浆活动及区域变质作用强烈。

项目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发育在中元古界熊耳群陆相火山岩系中的单斜构造。

此外,沿地层走向和倾向因受断裂影响,局部可见到一些小褶皱、揉皱。

项目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三组,即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是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以中元古代安山岩类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斑岩为主,另有辉长岩脉等出露。

本区为一变质岩地层,区内地壳具基底、盖层双层结构。

区北部为基底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变质程度较深,为低压角闪岩相且混合岩化程度较高;南部盖层为熊耳群浅变质岩系,属低压绿片岩相。

本区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其次为动力变质作用。

2.1.6项目区耕地资源条件

土地资源总量

洛宁县总土地面积328.39万亩。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牧业用地、渔业用地以及城镇居民点、交通、工矿、企业等其他用地,其中耕地面积82.18万亩,各类地面积见表2-1。

土地资源可利用量及开垦利用潜力

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主要指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量,包括可用于耕地、林地、牧业用地、渔业用地等土地资源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滩涂的围垦与开发利用。

宜农荒地的开垦,经过充分论证。

见表2-1。

表2-1全县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预测表单位:

万亩

土地类别

现状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全县

耕地

82.18

81.5

80.5

80.0

林地

126.5

127.99

128.59

129.79

牧草地

63.86

62.0

60.5

58.0

园地

23.5

24.0

25.0

26.0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9.85

9.90

10.00

10.10

其他

22.5

23.0

23.8

24.5

小计

328.39

328.39

328.39

328.39

注:

1、数据以经批准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年鉴等为准;

2、其他用地指城镇居民点、交通、工矿、企业等用地。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洛宁县2010年项目涉及洛宁县东宋、西山底两个乡,为洛宁县粮食生产大乡,耕地资源丰富,共有耕地面积9.3万亩,其中东宋乡7.2万亩,西山底乡2.1万亩。

2.2经济社会情况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位于东径111°8′—111°50′,北纬34°5′—34°38′之间,最低海拔276米,最高海拔2103米。

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18万亩,地貌特征为“七山二塬一分川”。

全县辖3镇15乡,388个行政村,47.4万人。

县城距市府洛阳78公里,距飞机场90公里,距连霍高速公路66公里,距省会郑州215公里。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3.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4.96亿元,第二产业21.49亿元,第三产业17.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00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5元。

2.3农业生产情况

农业是洛宁的传统产业,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极适合小麦、大豆、烟叶等农作物的生长。

全县人均耕地1.7亩,高于全省1.05亩的平均水平。

全县耕地年种植亩次数达113.8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8万亩次,小麦稳定在42万亩,玉米16万亩,豆类16万亩(绿豆1.8万亩),薯类2.4万亩,谷子1.3万亩。

经济作物稳定在35.88万亩,其中,各类水果24.5万亩(占耕地15万亩),棉花3000万亩,油料7万亩(油菜籽1.7万亩,油葵4万亩、花生0.3万亩、芝麻1万亩),烟叶10万亩,蔬菜1.5万亩,瓜类0.5万亩,中药材2000亩,粮经比例为7:

3。

全县小麦、玉米、豆类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2.3亿公斤以上,果品总产达到1.5亿公斤,其中优质苹果面积20.5万亩,年产量1亿公斤;杏、李子、桃等核果类面积1.2万亩,年产量2000万公斤;金珠果、红香酥梨、红提、黑提葡萄等其它杂果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

全县年产低次果品3000万公斤,其中苹果2000万公斤,其它杂果1000万公斤。

2.4农田基础设施情况

洛宁是豫西地区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2万亩。

全县以王村、赵村、陈吴、杨坡、东宋为代表的五大塬区旱肥地20万亩,旱坡地20万亩,山区旱坡地22.4万亩,川涧区水浇地10万亩,全县人均耕地1.7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万亩,以旱作农业为主。

洛宁的旱地小麦高产开发集中了部、省、市23项课题,多项获奖,并在豫西推广。

洛宁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中游,洛河横贯全境,落差达250m,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3.8万KW。

目前已建成故县、张村、长水、崛山四座水电站,总装机8.56万KW,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梯级开发,是全国2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电力充足,水电费用价廉,特别适合于发展高耗能产业。

境内大小河流35条,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全县具有大中小型水库34座,总库容12.5亿立方米,拥有洛南、洛北、沟口三大万亩灌区,总灌溉面积13.8万亩。

洛宁县共有各类水利工程约5200处。

(二)型以上水库20座,其中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1座(大沟口水库),小

(一)型水库7座,小

(二)型水库11座;共有塘坝126处。

建成万亩以上灌区四个(洛南灌区、洛北灌区、大沟口灌区、龙脖灌区),发展小型水库灌区和引河灌区120处,现有机电井288眼,建成提灌站112处,装机3360千瓦,建成小水电站33座,装机容量8.795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3.18亿度。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工程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建设标准低;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年久失修,病险严重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供水不安全等,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利化程度低。

项目区内有效灌溉率偏低,大量耕地也缺少灌溉水利设施。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大幅减少。

由于投入不足,无法兴建水利设施,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是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地表、出露水资源,坡度较大或土地零星分散等原因无法兴建传统水利设施或因单位投资过大,目前还没有水利设施而干旱。

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群众新开垦的土地、一些异地移民安置点、库区移民点和山区零星分散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没有灌溉水利设施。

2、灌区水利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

现有中小型水库绝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蓄水工程,承担着本地区30%农田及主要产粮区的灌溉供水任务。

目前工程老化失修,坝体渗漏、放水设施失效、抗洪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水库无法正常蓄水运行,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灌区粮食生产灌溉用水需要,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现有引、提水工程大部分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造成引、提水量不足,致使灌溉面积严重下降,有相当部分提水工程已失效。

另外,一些提灌工程由于抽水扬程高,运行成本高,群众无法负担水费而无法运行使用而造成灌区内出现了农田受旱。

目前基本没有运行使用。

群众只能将水田改种旱作物。

3、灌区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节水改造滞后。

现有灌区小灌区的渠道防渗率低,洛宁县灌区渠道防渗率为23.5%。

灌区渠系配套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坍塌、老化、淤积等现象,导致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灌溉保证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灌溉面积逐年下降;此外,由于输水设施不完善,春耕季节用水高峰时,灌区内上游有水下游旱现象年年存在,水事纠纷经常发生,供水很不安全等。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灌溉面积逐年下降,粮食生产不能稳产高产及自给,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2.5农技服务体系状况

2.5.1洛宁县农业服务体系形式及作用

洛宁县农业服务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个环节。

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县相继成立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等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各种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组织,发展壮大各类企业和个体营销户,形成了以国家、集体服务组织为主体,企业、协会、营销户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

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与适用先进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引进试验示范了大量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2.5.2洛宁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洛宁县农业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作用日益凸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5.3机构体系不完善,一线力量薄弱。

截至目前,全县县乡两级设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而村级服务网络断层,人员空白,是服务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

县农业技术人员少,一个乡镇不到一人;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将农技、农经、畜牧、水利水保、林业等站所合并,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农、林、牧、农机、水利各类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由于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难以适应农技推广、服务等各项工作,加之人员、技术、资金、项目难以有效整合,无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5.4体制机制不灵活,本职功能偏废。

由于非垂直管理体制及上下机构设置不对口,管理体系脱节,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

2.5.5业务经费不充足,职能履行困难。

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人员工资基本由财政划拨。

但工作业务经费主要靠向上级争取项目解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很难实施。

2.5.6知识更新不及时,服务内容狭窄。

现有技术队伍中具有本专业学历的少,相当一部分人员只具有初级职称甚至无职称,由于受编制的限制,绝大多数机构近多年没有安排大中专毕业生,致使人员老化、业务不强、后继乏人、队伍素质不高、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等现象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四少四多”。

即:

高学历少、一般学历多,新型特种专业少、常规专业多,工作上能独挡一面的少、一般人多,获得更新的知识人少、知识老化的多。

特别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只停留在一般性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对于市场经济效益下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运作不到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2.5.7检测设备不具备,工作手段落后。

主要是硬件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缺乏基本的试验、监测、培训等条件,检验检测仪器基本上是空缺,工作手段十分落后,常规性面上工作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