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17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doc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说明

  

国务院发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后,各地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有待明确的问题,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医疗事故的概念

  有关医疗事故的概念《办法》第二条作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这个规定,认定医疗事故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

  1、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是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因诊疗护理工作是群体性的活动,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还应包括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2、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有诊疗护理工作中的过失。

过失,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两种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危害结果。

过失与故意的属性根本不同,医疗事故属于过失,不是故意。

此外,尚有因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造成的技术过失,与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过失有所不同,在实践中有加以区别的必要。

  疏忽大意过失:

是指在医疗事故的发生中,根据行为人相应职称和岗位责任制要求,应当预见到和可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对病员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到,或对于危害病员生命、健康的不当做法,应当作到有效的防范,因为疏忽大意而未能做到,致使危害发生。

如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规章制度和履行职责,对危重病员推诿、拒治;对病史采集、病员检查、处理漫不经心,马虎草率;或擅离职守;或遇到不能胜任的技术操作,既不请示,也不请人帮助,一味蛮干;或擅自做无指证和有禁忌症的手术和检查等,而造成了对病员的危害结果。

  过于自信过失:

是指行为人虽然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病员导致危害结果,但是轻信借助自己的技术、经验或有利的客观条件能够避免,因而导致了判断上和行为上的失误,致使对病员的危害结果发生。

构成医疗事故过失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和危害性双重特点。

  违法性:

在医疗事故中主要是指违反诊疗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这些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大家都在实践中遵循的。

但违法并不等于犯罪,这点要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危害性:

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属性。

在实践中不能因为行为人有一般过失行为就与医疗事故关联,必须视其行为实际上是否造成了对病员的危害。

  医疗技术事故,指根据行为人的相应职称或相似情况下的一般水平,限于能力不及或经验不足,发生诊疗护理工作中的失误,导致不良后果的。

  3、必须是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

  4、给病员造成危害的结果,必须符合《办法》第二条规定,即“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

不及这种程度,不认定为医疗事故。

属下列情况者应区别对待:

  在胸腔、腹腔、盆腔、¬内及深部组织遗留纱布、器械等异物;开错手术部位,造成较大创伤;或造成严重毁容等,可认定为医疗事故。

但反应轻微,或体内遗留的异物微小,不需再行手术,或异物被及时发现、取出,无明显不良后果者,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其中在体腔、术野遗留物给患者虽造成痛苦和创伤,但是再手术取出后并未致残或遗有功能紊乱,在事故分级标准中划为医疗事故。

《办法》中未写此类医疗过失为医疗事故是为了减少矛盾,而在事故分级标准中把这些情况划为事故,是为严格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利益和尊重既往处理的惯例。

  ④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

  2、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要求重新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收到重新鉴定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材料及申请送交省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五)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作出的过程进行审核

  1、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对其鉴定结论作出的过程进行审核;

  审核的内容

  ①参加鉴定的人员是否具备条例规定的资格;

  ②参加鉴定的人员的专业类别是否与被鉴定的医疗事实相吻合;

  ③参加鉴定的专业人员人数、鉴定人员比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④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经审核,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作为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以及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的依据;

  3、经审核,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不能采信,并应当要求组织鉴定的医学会重新鉴定,必要时组织调查,听取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六)应双方当事人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

  1、医疗事故赔偿调解不是必须进行,需要征得医患双方的同意,已经明确表明要求调解的,在确认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合法性后,属于医疗事故的,即可进入调解程序;

  2、卫生行政部门主持调解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调解成功制作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应当包括的内容:

  ①主持行政调解的卫生行政部门的名称;

  ②医患双方当事人的一般情况。

医疗机构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等;患者的姓名、性年龄、职业,住址,疾病情况等,如果参见调解的不是患者本人,还应当注明与患者的关系,如患者的监护人、近亲属等;

  ③医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事实、双方提供的材料,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等;

  ④经过协商达成的一致协议,主要为医疗事故赔偿的具体数额、履行方式、生效时间、对双方今后与该争议有关权利、义务的影响等;

  ⑤医患双方签字,主持调解的卫生行政部门盖章;

  ⑥调解书一式3份,医患双方各1份,卫生行政部门存档1份。

  3、调解不成功的,或者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告知双方当事人终结调解。

  4、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其报告的有关内容定如下:

  ①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案件的时间和科室;

  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主要医务人员;

  ③在发生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要过失行为和造成过失行为的主要原因;

  ④确认的医疗事故的等级和对患者的损害程度;

  ⑤双方协商的结果、执行情况;

  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整顿措施,领导应当承担的责任;

  ⑦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理方式,以及是否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追究其责任和追究责任程度的建议;

  ⑧医患双方达成的协议书副本;

  ⑨其他应报告的内容。

  5、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判决书。

  (七)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做出行政处理。

  1、鉴定结论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调查核实发生医疗事故的原因,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及其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裁量是否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2、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3、需要给行政处分的,应当依据行政隶属关系提出建议或者作出决定。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

  

第三条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  

(二)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三)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的;  

(四)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四条 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事件(以下简称医疗事故或事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鉴定工作,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得当。

  

病员、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与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共同做好医疗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

第五条 医疗事故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

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故。

  

第六条 根据给病员直接造成损害的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三级:

  

一级医疗事故:

造成病员死亡的;  

二级医疗事故:

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

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

  

前款医疗事故等级的医学鉴定标准,由卫生部制定。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七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医疗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医疗单位负责人报告。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八条 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留,以备检验。

  

第九条 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病员及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

  

第十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 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

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当请当地法医参加。

医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48小时、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

  

第十一条 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或事件的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可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或者对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处理不服的,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均可在接到结论或者处理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分别成立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

直辖市分别成立市、区(县)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鉴定委员会)由有临床经验、有权威、作风正派的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干部若干人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可以吸收法医参加。

  

鉴定委员会人选,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医疗单位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它的鉴定,为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

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也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的向地方开放的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也可以提请当地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第十四条 鉴定委员会接到申请或者委托后,应当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慎重做出鉴定。

如材料不全或情节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