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1564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史学史定义:

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

(对象与任务)

2、史学史研究的内容:

(1)历史观

(2)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3)史学评论(4)历史编撰(5)官方修史制度(6)史家及史学机构的史学活动

3、范围: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尚书》和《诗经》

●《尚书》和《诗经》中的《雅》、《颂》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

但它们比卜辞、金文记载有更鲜明的官文书性质,也有更明显的自觉意识。

1、《尚书》

《尚书》上所记的内容,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尚书》中有多处提到“册”、“典”。

《尚书》中的《商书》和《周书》各篇在表述形式以记言为主。

《尚书》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它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2、《诗经》

《雅》、《颂》:

作为史诗来看,它们半是文学,半是历史。

对先王功业的歌颂,是对后来史学在人物传记等方面的发展,都包含着创始的意义。

3、国史

所谓国史,是指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史册。

(1)国史的特点:

国史在形式上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人物活动和活动连续性的记载条件。

在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贵族活动的记录,在书写工具上主要是“书之竹帛”,而不是“镂之金石”。

历史记载上出现有人物活动的连续性,这是国史的一大特点,更具有史书的性质。

(2)国史的表述形式:

一种是只记某时有某事发生。

第二种形式是写出史事的过程。

第三种形式是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又记言。

第二节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一、孔子和《春秋》

1、体例与内容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鲁12公,共242年的历史,现丰约16500字。

2、《春秋》的特点:

(1)“属辞比事而不乱”,即缀辑文辞、排列史事都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2)《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言少而意明,意义深远,表述婉转而又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二、《左传》和《国语》:

《左传》和《国语》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事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1、《左传》:

编年体史书

2、《左传》的特点:

(1)《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2)《左传》在历史表述上的艺术性,以写战事、写辞令尤为突出。

(3)《左传》在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4)《左传》作者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的民族史及民族关系史撰述上有开创的意义。

3、《国语》:

它是分国记言之书,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有着意记述历史发展过程的部分。

在历史表述上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善于指陈历史形势或对重大政治事件作出历史的总结。

4、评价:

《左传》和《国语》在历史思想上都反映出战国早期的历史特点。

它们不像《尚书》、《诗经》那样笼罩着“天命”和“上帝”的神秘气氛,而是面向人间的历史。

它们发展了《春秋》重人事的进步思想,但又不像《春秋》那样据守周礼,而是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动的认识。

《左传》和《国语》都写出了大量的在历史进程中的人,写出了他们的活动、议论、风貌。

这是在以前的历史记载中所没有达到的成就。

《左传》和《国语》虽然都还记载了一些卜筮、星占、鬼神故事,但在全书中不占重要地位。

三、《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

1、《竹书纪年》:

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止于战国后期。

魏国史官的私人撰述。

2、《世本》:

是一部早已亡佚的通史雏形性质的撰述。

它是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战国末年的通史。

3、《战国策》:

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了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按国家编定次序。

以记言为主。

所写辞令,善于铺陈形势,阐述利害,意在打动和说服对方。

于描写人物,而且往往是在记言中显示出人物的精神及思想的变化。

第三节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诞生

一、司马迁撰《史记》的贡献

1、开创纪传体通史之先河。

2、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

合纂史方法。

3、重视近当代史。

4、敢于秉笔直书。

二、司马迁的历史思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究天人之际”:

(1)首先强调是天人之分,即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干的;

(2)其次是对汉武帝时盛行的封禅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动予以揭露和批判;

(3)第三是在刻意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通古今之变”:

(1)是对历史的演进过程提出较为完整的看法;

(2)是贯穿了历史的变化与历史进化的观点。

(3)是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他的史学发展意识。

2对他的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深刻的识:

最高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层次为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各自的总的撰述目标。

基础层次是对全书每一篇都交代其撰述思想的考虑。

3、十分重视对历史撰述宗旨的阐说。

4、强调对于历史文献的认真辨析,提倡“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治史态度。

第四节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的形成

纪传体:

一、班固和《汉书》

1、班固的生平

其父班彪是东汉初著名学者,对史学的贡献:

写《史记后传》65篇;写《前史略论》,评论司马迁。

从父读书,入太学,作兰台令史,写《汉书》,及东汉史;窦宪被杀牵连下狱,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班昭受命写八表,马续写天文志。

2、《汉书》的价值: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

(2)扩大了书志的范围.

(3)《汉书》的文学成就相当高。

(4)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的记载。

(5)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6)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3、《汉书》在编撰上的特点:

(1)以西汉兴衰为断限,突出西汉皇朝史的地位。

(2)撰述重点为汉武帝太初以后史事。

(3)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4、《汉书》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1)掌握了较丰富的资料,并重视审查资料,辨别真伪。

(2)善于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3)《汉书》在编纂形式上,整齐了纪传体的体例。

(4)其成就一是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较详尽的记载,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5、班固的历史观

(1)宣扬五德始终说与君权神授说,他在书中特立《五行志》宣传阴阳实异学说。

(2)积极维护封建秩序。

(3)宣扬性三品的唯心观点,突出表现在《古今年表》上。

表中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抬高统治者,丑化劳动人民。

(4)较浓的正宗思想。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正史”撰述的诸多成就

一、范晔和《后汉书》

1、范晔[东晋隆安二年(398)-刘宋元嘉十二年(445)]字蔚宗,23岁入宋,35岁任尚书吏部郎,同年被贬为宣城太守,著《后汉书》,10纪80列传成,而志未成。

2、《后汉书》体例、内容与评价

(1)依时而进,创立七种新类传:

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

(2)议论风生而为《汉书》所不及

(3)以文传意,语言文学成就高

3、《后汉书》的特点

①范晔删削众家后汉史,在材料整理上博采诸家。

总之,范哗对众家东汉史的“整理”之功,更便于反映出东汉时期各类人物的事迹和风貌②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

首先,他对东汉时期的治乱得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次,范晔的人才论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第三,范晔的历史评论还表明了他在历史观上的朴素唯物倾向。

他批评佛教、种种方术。

第四,范晔的历史评论,显示出他对东汉时期学术史的兴趣和见解。

第五,《后汉书》的其他类传都写的“笔势纵放”,颇多精彩之处。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放,在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陈寿和《三国志》

1、《三国志》是唯一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而又保存至今的著作。

2、《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年)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280年),不仅仅限于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史事,故与《后汉书》在内容上颇有交叉。

3、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

(1)首先是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当处置。

(2)陈寿的史才,还在于他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

(3)陈寿的史才还突出表现在叙事简洁

4、《三国志》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魏志》的详细

(2)《蜀志》简明。

它仅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但是叙述扼要,简明得体(3)保存了重要的史料。

5、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1)裴松之(372-451),仕于晋宋之际。

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命裴松之补注,元嘉六年(429),裴松之撰成并奏上《三国志注》,文帝善之,称为“不朽”之作。

(2)裴注的内容:

补阙、存疑、纠违、论辩

三、《宋书》、《魏书》

(一)《宋书》的特点:

1、在列传中创立了家传的形式2、在类传中,首创了《孝义传》,标榜“孝行”和“孝廉”3、创《索虏传》以记北魏史事和南北关系4、该书的“志”在文字上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而在价值上更超出了纪传,是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之后的重要著作。

(二)《魏书》的主要成就:

1、它是在历代“正史”中第一部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朝史2、在编撰上有特点,如《序纪》追叙拓跋氏的远祖上至20余代史事;称东晋为“僭”,是说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是说明北魏是中原先进文化的继承者3、在历史观上,与沈约和萧子显有相似之处,宣扬天命等。

四、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一)太宗贞观十年撰成的五代史包括:

《梁书》56卷,姚思廉撰。

《陈书》36卷,姚思廉撰。

《北齐书》50卷,李百药撰。

《周书》50卷,令狐德芬撰。

《隋书》55卷,魏征撰。

(二)《五代史志》特点是:

1它综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全部内容,是正史中书志撰述以来的一次总结性成果2它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

3其中的《经籍志》是以目录书出现的学术史专篇,精炼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是继刘向刘歆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典籍整理之总结性成果。

五、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1、新修《晋书》

(1)内容:

《晋书》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年),迄于元熙二年(420年),含西晋4帝、东晋11帝共156年史事,并追叙晋室先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大致跟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十六国史事。

(2)成就:

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往诸家晋史的缺憾。

《晋书》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民族关系在历史撰述上的处理。

《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律历、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的典章制度。

2、《南史》、《北史》:

李延寿秉承家学撰成《南史》、《北史》二书。

《南史》,起宋永初元年(420年),迄陈祯明三年(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编为本纪10卷、列传70卷,合计80卷。

《北史》,起魏登国元年(386年),迄隋义宁二年(618年),包括魏、齐、周、隋四代232年史事,编为本纪12卷、列传88卷,合计100卷。

两书共180卷

第二节多种撰述的出现

●史著类型多样,许多类型前所未见。

①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A、陈寿《三国志》B、范晔《后汉书》

②编年体蓬勃发展——东晋袁宏《后汉纪》

③地方史、历史地理:

A、常璩《华阳国志》B、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史评:

有三类:

评史事、评史书、评史家;《文心雕龙·史传》论述史家腰直笔写信史、修史丰富、纪传编年二体的得失、历代史书的得失。

●史考:

是考证史实,驳议辨疑。

谯周《古史考》25篇凭借儒家经典以纠正司马迁的谬误。

观点保守,有很多不符事实的地方;但揭开了古史考辨的序幕。

皇甫谧《帝王世纪》起太昊,止汉魏,专记帝王事迹。

徐整《三五历纪》从人类起源记起一直到汉魏。

荀勖、和峤等整理《竹书纪年》。

●史注:

裴松之《三国之注》、裴駰《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刘昭《后汉书注》

●杂传:

借人物事迹反映历史内容

●史要:

节取原书,删繁就简,为普及历史知识而作。

●典志类:

记典章制度。

家史:

谱牒:

别传:

第三节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

一、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意识:

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意识,得力于他在史学上的修养;他还受启示于当时修史的实践,这也是他撰写《史通》的直接动因。

二、《史通》的主要内容:

《史通》20卷,包括内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合52篇。

内篇是全书的主要部分,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而以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三、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主要在史纂学方面。

可与王充的《论衡》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比美。

2表彰直书,指斥曲笔。

史家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3批判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指出古人对尧舜禹孔子的推崇是一种虚美。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如不写天文志,建议增加都邑、方物、氏族志。

5指出史家须具备的条件:

才是辨别史料的能力;学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识是对史事的见解。

6文字表述应用当代文字。

7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史馆修史,主张个人修史。

四、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

“才”主要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学”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识”是指史家的公正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胆识等。

第四节《通典》——第一部典章制度史

一、杜佑的生平

杜佑(735—812年),出身于名门,其孙为杜牧。

不满20岁即“荫补”入官,78岁致仕,近60年为官。

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766年开始写《通典》,801年完成,历时36年。

他是通晓史学的政治家,又是精于政治的史学家,《通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双重价值。

二、《通典》的主要内容和史学价值

1、内容:

二百卷,上自唐虞三代——下迄天宝之末(必要时上溯轩辕,下探肃代);九大门类:

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2、价值:

(1)创立了典制体通史的新体裁

(2)创新了编撰典制的新体例(3)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史料

三、杜佑的史学思想的特点:

1、具有勇敢的批判精神2、重实际,讲功效,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3、把握了社会的症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

第一节、正史、政书和地理书的编修

一、两《唐书》的编修:

后晋刘眗《旧唐书》;北宋仁宗时,宋祈、欧阳修《新唐书》

二、两《五代史》的编修:

宋太祖时,薛居正监修《旧五代史》;宋仁宗时,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

三、元修宋辽金三史

1、三史的修撰及特点

(1)宋史:

24史中部头最大,496卷,编修时间最短。

脱脱对三史编修的贡献:

良好的政治环境、义例、经费。

宋朝有一套完备的修史制度,史馆所存资料全运到大都国史院。

特点:

最大特点是材料丰富;有15志,为24史所仅有;本纪的书法以宋为正统;列传的编撰原则是,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各传,其余以类相从。

缺点:

成书仓促,混乱、错讹极多;详北宋略南宋;宋元战争中隐讳不少蒙军失利的史实;对元朝多加辩解。

(2)辽史:

特点:

资料珍贵;创设了一些表、志;附有《国语解》1卷,对契丹语汇作译解;理学思想浓厚。

缺点:

成书仓促,因此重复、错误、失载很多。

(3)《金史》:

特点:

保留较完整的金史;独设交聘表,记与宋、夏、高丽的交往;志较详;有国语解。

理学思想浓厚。

缺点:

褒贬有些失实;考订不精。

四、《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

1、《元典章》:

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

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

有关贵族和官僚的特权﹑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对民众的剥削压迫﹑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划分等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

2、《元经世大典》:

元代官修政书。

又名《皇朝经世大典》。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编纂﹐赵世延任总裁﹐全书分为十篇:

君事四篇﹐即帝号﹑帝训﹑帝制﹑帝系﹐别置蒙古局负责修纂﹔臣事六篇﹐即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各典复分若干目。

第二节、《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生平:

自幼爱好文史,政治上反对王安实变法,居洛阳15年专门修《资治通鉴》,哲学、文学、史学上皆有造诣。

二、编著《资治通鉴》的动因:

1自幼的宏愿2北宋积弱局面3司马光渊博的学识4宋神宗的支持

三、《通鉴》的巨大史学价值:

(1)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引书330种;

(2)取材谨严,考证精详,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

(3)融会多种史体,发展了编年体裁;

(4)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很高;

(5)在历史编纂学上有极大价值。

四、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鲜明的鉴戒史观2史学思想的核心是“礼”3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4治史态度不在《春秋》笔法上下功夫,具有求实考信的精神5在天命观方面,主张“治人而不治天”。

第三节《通志》和《文献通考》

一、《通志》

1、郑樵简介:

北宋后期南宋初期人。

一生勤奋读书,北宋灭亡后不问外事,专心学问30年“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诵记不绝。

”喜好游历,实地调查。

知识广博,对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地理生物都有研究。

南宋高宗时作过枢密院编修,旋即辞职,一生完全是个学者。

一生著述84种,其中通志200卷最著名。

2、《通志》的内容:

是纪传体通史,200卷,有帝纪、列传、年谱、略;前三部分是抄撮而成,而略部最有价值,与《通典》、《通考》并为典章制度史。

略有20:

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地理、器服、天文、灾祥、谥、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都邑、六书、七音。

3、《通志·二十略》的价值:

(1)比断代史的志的类别多

(2)其中8略是过去的志中所没有的,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

(3)略的内容不管前人有无记过,都是“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

(4)通志一书在史学上的贡献除略的价值外,还在于它的史学思想。

4、郑樵的史学思想(其史学思想与刘知几、章学诚并称)

(1)会通思想。

一是纵的通,主张通史反对断代史,扬马拟班;二为横的通,各种学术之间要通,“集天下之书为一书。

(2)提倡修史成一家之言

(3)反对妄学春秋褒贬法,反对作者议论褒贬,“读萧曹之行事,岂不知其忠良。

见王莽、董卓之所为,岂不知其凶逆。

(4)主张史书纪实迹,削去“妖学”的“五行相应之说”。

(5)倡导求实的学风,反对空谈义理与专务辞章之学。

(6)研究学术必须进行实际考察。

为研究天文常常夜不睡觉,研究昆虫常常到山里、农村与田夫野老相处。

二、《文献通考》

1、作者:

马端临,(1254-1323年),字贵舆,号竹洲。

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文献通考》。

2、《文献通考》:

348卷,记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的典章制度。

唐天宝以前史实,以杜佑《通典》为基础作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加以续修。

共分24门,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作者自创。

所载宋制尤详,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

《文献通考》为三通之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1)主张“会通因仍之道”。

(2)对历史的“相因”说提出了新的认识:

他认为,历史上历代的“理乱兴衰”是不可以继承的,但历代的“典章经制”却可以继承。

(3)从理论上对“文献”作了界定:

他认为,所谓的“文”是侧重在史料的汇编和考订上,信而有征,重在叙事;而所谓的“献”是侧重在类辑前人的议论上,重在论事。

3、马端临的进步的历史思想

(1)马端临十分重视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活动,发展了《通典》“食货为之首”的唯物思想。

(2)对待异常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唯物的观点加以解释。

(3)历史思想中的辩证因素。

(4)历史进化思想及史论的进步思想。

4、《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1)《文献通考》叙宋代典制是为详细。

(2)《文献通考》比《通典》详细。

(3)《文献通考》在文献学上的价值。

 

第四章中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

第一节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1、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故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读通鉴论》:

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

从思想上看涉及上自三代下至明朝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

史学思想:

关于发展进化的历史观;精于辨析的兴亡论;重视以史学经世致用史学思想

2、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

后因避仇,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1613-1682)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史学家。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

经世致用思想:

力倡经世致用之学,总指导思想是“文须有益于天下”。

批判封建主义,体现出民主主义思想。

第二节官修史书的多方面成就

 

第三节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1.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内容:

(1)文字校勘:

这是全书的重点

(2)典制考证:

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

(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2.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内容:

(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

(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是本书的重点。

3.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内容:

(1)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

(2)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3)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4)补阙及训释(5)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第四节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文史通义》

一、章学诚其人:

章氏字实斋,号少岩,浙江绍兴人。

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一生穷困潦倒。

著作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章氏遗书》。

二、《文史通义》:

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该书著作的目的:

一是阐明史学的意义;二是评论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三是评论当时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三、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

章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就是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

他既反对理学的“空言义理”,又反对乾嘉考据学者长于考据而不言经世的学风。

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认为无经史之别。

3、意义:

一是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二此说是针对宋学空谈性命、离事而言理,认为“六经皆载道之书”的错误思想;三批评了“汉学家”只知终日为经史考证补订,不敢面对世事的学风。

指出六经所载,无不切合当时人事。

4.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