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1418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1.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1

04倍数和因数p12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它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素数和合数的重要基础,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

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

说教学流程

(1)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

摆了几排?

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

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

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

12×1=12    6×2=12    4×3=12

3、谈话:

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

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师:

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 明确:

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根据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2、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

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

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

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

(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

(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

选择一个找找看。

交流: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

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

写的完吗?

(写不完)那怎么办?

(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出4的倍数: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05《2、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p17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因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

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2、5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理解奇数、偶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3、德育目标: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自然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

具体地说分为一下几种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学生的学号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需发展的要求。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2、5倍数的结论。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共分四个环节。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说数,老师快速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这个游戏,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时准备方案的调整)

1、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让学生利用刚学的找倍数的方法来找5的倍数,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这一环节学生易于掌握,关键在于让学生领会寻找特征的过程与方法。

2、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让学生用寻找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去找,既增强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补充题;2、拓展练习,补充题。

(四)全课小节,反思。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自然数    偶数 奇数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

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

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

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

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

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

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

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

“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

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

顺便提出要求:

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

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

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

于是形成新的猜想:

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

“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

30、31、46、134、156、296、463、405、384。

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

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

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

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

P21(7题)

7、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742446512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

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07质数和合数p23

 一、说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也是“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它是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下半学期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熟悉100以内的质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求因数—找规律—探究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合理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说教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思考分析身边的事物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我采用了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开心游戏活动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算式“4×5=20”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2、自然数分成几类?

【设计意图】: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能集中时间是8分钟。

复习内容必须是和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习题要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课开始就被吸引住,既从知识上起到迁移、铺垫的作用,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学习新课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要求学生观察1~20这二十个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二十个自然数分成几类?

(2)结合学生的汇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我运用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

因为“质数和合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唤起学生亲切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才会内化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桌讨论交流就是让学生在探讨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关键在于因数的个数,“只有……两个……”是质数概念的关键词。

“除了……还有……”是合数概念的关键词。

我针对这两个概念的关键处,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1)1是质数还是合数?

为什么?

(2)观察自然数2、3、5、7、11、13、17、19的因数,这些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3)自然数4、6、8、9、10、12、14、15、16、18、20的因数也有1和它本身,为什么它们不是质数?

(4)非0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可分成几类?

(师板书)(5)要求学生学会判断质数和合数。

(课件)

 【设计意图】:

我运用了质疑问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在不断的新的问题面前,对概念已有的理解与新的问题产生了表面上的矛盾,于是通过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找出概念的本质关键,从而较深刻地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3、学习例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张质数表)

(1)台下同学检查,纠正台上站错的同学并说出根据。

(2)了解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

(3)让全班32个同学判断自己的座号是否质数,座号是质数的同学举起座号卡片到讲台前集合。

【设计意图】:

我运用了快乐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思考、自主操作的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找齐100以内的质数。

经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使上述过程成了一个有效地巩固、应用,拓展巳经学知识的动太态过程。

所以,我设计了这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

这样的游戏既检查了全体学生能否根据概念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数还是合数,又能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习才是一种成功的学习。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样的自我评价,既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是学生初步理出本课知识眉目的一个好办法。

08《长方体的认识》p27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几何教学的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感知——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操作活动”贯穿于学习始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讨论,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诱发新知

  在复习部分,我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图形。

然后提问:

“屏幕上都有哪些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通过复习,唤起回忆。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由6个(3色)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看看能围成一个什么形体?

学生操作后我再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由6个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3色),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从而揭示长方体的概念。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由面到体的过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操作演示,探索新知 

 在操作演示和探索新知部分,我是分这样几个步骤来进行的: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3.归纳并记忆长方体的特征。

4.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5.认识长、宽、高。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方式,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概念。

在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比如:

长方体有几个面?

你是怎样数的?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你是怎样数的?

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可以分成几组?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再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我先让学生自已数,然后再过渡到在老师指导下有规律地数。

我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

 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

“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

”然后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反馈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综合练习:

深化长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实际应用。

3.想象练习:

让学生由一点想到相交于这一点的三条棱,由相交于这一点的三条棱想像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由三个面想到与这三个面相对的另三个面。

这组想象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四)总结全课,发展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到的?

”接着我用电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残缺的长方体图形,让学生根据剩余部分说出这个物体原来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左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一边回答,我一边用电脑演示)

  然后我提出:

“现在老师要把它的高度升高9厘米,看看这个长方体的高变成了多少?

(15厘米)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形体?

(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它与长方体有怎样的关系呢?

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研究探索。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看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