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1316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docx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宣城市届高三三模考试

2015年安徽省宣城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

1.(6分)(2015•宣城三模)下列有关教材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可将细胞大部分染成绿色

B.

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出现灰绿色,说明溶液中含有CO2

C.

健那绿将细胞中特定结构染成绿色,说明该结构为线粒体

D.

在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

考点: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

(1)线粒体需要使用健那绿染色,染成蓝绿色;

(2)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反应,变成灰绿色;

(3)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可使DNA呈现绿色、RNA呈现红色;

(4)还原糖和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解答:

解:

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可将细胞核染成绿色,A错误;

B、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出现灰绿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酒精,B错误;

C、健那绿将细胞中特定结构染成绿色,说明该结构为线粒体,C正确;

D、在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还原糖,不一定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酒精的鉴定、还原糖的鉴定、观察细胞质DNA和RNA的分布实验,对于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选材、选用的试剂及作用、实验结果等,需要考生的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6分)(2015•宣城三模)Na+﹣K+泵是存在于动物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具有ATP酶活性,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酶将Na+泵到细胞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B.

该酶既能催化ATP的水解,又能催化ATP的合成

C.

若O2供应不足,将会影响图示过程的进行

D.

该酶的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其与离子的结合和分离

考点: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是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

解:

A、根据题干信息“逆浓度梯度将3个Na+泵出细胞外”可知,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Na+﹣K+泵能催化ATP水解,不能催化ATP的合成,B错误;

C、若O2供应不足,则细胞提供的能量不足,将会影响图示主动运输过程的进行,C正确;

D、图中载体蛋白的结构显示,该酶的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其与离子的结合和分离,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

3.(6分)(2015•宣城三模)如图表示果蝇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核DNA分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其中图1中的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中甲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

B.

图2中AF段和图3均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C.

图1中EF段与图2中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图2中的CD段与图3中的hj段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相同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S期),C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G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中,AF表示有丝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减数第二次分裂.

图3中曲线表示有丝分裂,其中hj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

解:

A、由于图1中,H点表示的数目与A点相同,所以甲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A正确;

B、图2中AF段和图3曲线表示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均有加倍现象,所以均表示有丝分裂过程,B正确;

C、图1中EF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图2中DE段表示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所以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错误;

D、图2中的CD段与图3中的hj段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相同,都是有丝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曲线所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6分)(2015•宣城三模)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引起人类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到细胞质中,通过如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

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B.

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中会引起人体EBHF

C.

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RNA聚合酶、引物、脱氧核苷酸和ATP

D.

可用灭活病毒的RNA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单抗诊断盒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埃博拉病毒的繁殖过程,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mRNA,其次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同时合成﹣RNA,蛋白质再和﹣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据此答题.

解答:

解:

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中嘧啶比例与mRNA中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EBV和宿主细胞结合后,需要核酸﹣蛋白质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中,才能进行增殖”可知,直接将单独的EBV的﹣RNA注入细胞不能引起EBHF,B错误;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ATP等,C错误;

D、灭活病毒的RNA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抗体的纯度不高,由杂交瘤细胞形成的为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6分)(2015•宣城三模)某兴趣小组展开了对迷人杜鹃开花数量和花期的研究,分别用赤霉素(GA)和乙烯利(ET)溶液喷施在杜鹃叶片的上下表面,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霉素和乙烯利都是植物激素

B.

喷施清水的对照组可以省略不做

C.

赤霉素和杜鹃的花期乙烯利都能延长

D.

浓度为200mg/L时,赤霉素对杜鹃开花数量的影响效果比乙烯利明显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分析曲线图:

赤霉素(GA)处理,0﹣50mg/L花期、开花数量都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超过50mg/L花期、开花数量都增加,乙烯利(ET)处理,开花数量和乙烯利的浓度成正相关,花期在乙烯利浓度为0﹣200mg/L,花期随着乙烯利的浓度上升而上升,超过200mg/L,花期不再随着烯利的浓度上升而上升,而是稳定不变.

解答:

解:

A、赤霉素是植物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是植物激素,二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

B、为明确赤霉素(GA)和乙烯利(ET)是促进开花还是抑制开花,是促进花期延长还是对花期无影响,必需有空白对照组来对照,B错误;

C、乙烯利浓度超过200mg/L,花期不再随着烯利的浓度上升而上升,而是稳定不变;赤霉素(GA)处理,0﹣50mg/L也不能延长花期,C错误;

D、分析曲线图可知:

浓度为200mg/L时,赤霉素对杜鹃开花数量的影响效果比乙烯利明显,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于植物花期和开花数量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6.(6分)(2015•宣城三模)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携带R(抗倒伏基因)和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入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筛选分化培育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F1),过程如图.有光分析错误的是()

A.

杂交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杂交细胞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2个A基因

C.

植物染色体杂交育种具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目的性强等优点

D.

若杂交植物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则杂交植物在F1代首次出现性状分离

考点: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携带R(抗倒伏基因)和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入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筛选分化培育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F1).

解答:

解:

A、根据题干信息“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可知,杂交细胞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A正确;

B、杂交细胞含有1个A基因,经过间期的复制后,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2个A基因,B正确;

C、植物染色体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可同时导入多个目的基因;目的性强等,C正确;

D、F1相当于双杂合子,则该杂交植物在F2代首次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工程、育种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过程.

二、解答题(共3小题)

7.(14分)(2015•宣城三模)研究发现,植物的Rubiso酶具有“两面性”,在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在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最终在线粒体中产生CO2,上述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o酶存在的具体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其“两面性”与酶的专一性并不矛盾,因为该酶作用的底物相同.

(2)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三碳化合物,该物质完成光合作用还需要ATP和[H](物质).

(3)研究表明,光呼吸会消耗

光合产物,因此,降低光呼吸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小李同学提出了两项措施:

①适当降低温度;②适当提高CO2浓度;

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措施是①(填①、②),理由是温度降低,酶活性降低,光呼吸减弱的同时光合作用也减弱.

(4)与光呼吸相区别,人们把细胞呼吸称为“暗呼吸”,请完成二者部分比较表:

光呼吸

暗呼吸

反应条件

需要光、高氧气浓度

有光无光均可

反应场所

叶绿体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

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C3在ATP和[H]的作用下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解答:

解:

(1)Rubisco酶的存在场所为叶绿体基质,由于该酶作用的底物相同,所以其“两面性”与酶的专一性不相矛盾.

(2)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C3(或三碳化合物),该产物完成光合作用还需要ATP和[H].

(3)在两项措施中,温度降低,酶活性降低,光呼吸减弱的同时光合作用也减弱,不能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适当提高CO2浓度,既可以抑制光呼吸,也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可以提高产量.

(4)根据题意,光呼吸的条件是需要光和高氧气浓度,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有氧呼吸也叫暗呼吸,有氧呼吸有光无光均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基质底物

(2)三碳化合物ATP和[H]

(3)①温度降低,酶活性降低,光呼吸减弱的同时光合作用也减弱

(4)①需要光、高氧气浓度②叶绿体和线粒体③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点评:

题属于信息题,主要考查了光呼吸和暗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8.(18分)(2015•宣城三模)Ⅰ、如图为小鼠下丘脑对多种腺体的分泌调节作用示意图,字母表示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和垂体通过激素a、b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激素a和c对垂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互为拮抗.

(2)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实现(负)反馈调节;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重复利用.

(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

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前应使实验小鼠处于空腹状态.

Ⅱ、如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甲图中的C点相对应.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4)从图甲给予启示是:

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还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1、据图1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抗利尿激素.

2、根据题意和图甲、乙分析可知:

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曲线,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从迁入时~G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之间的差值逐渐增大,因此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G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从G点~I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之间的差值逐渐减小,因此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I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3、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解答:

解:

(1)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互为拮抗作用.

(2)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实现(负)反馈调节;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重复利用.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高低,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所以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排除体内胰岛素空腹(饥饿)的实验大鼠可以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该点与甲图中的C点相对应,即种群数量达到

值时.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4)从图甲给予启示是:

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还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故答案为:

(1)分级拮抗

(2)电位(负)反馈重复

(3)胰岛素溶液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空腹

(1)稳定

(2)GC

(3)捕食

(4)协调与平衡原理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能分析判断各区段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对应的含义,再结合题图答题.

9.(22分)(2015•宣城三模)牛(XY型)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黑毛和棕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牛有N对同源染色体,研究牛的基因组碱基序列,需要测定N+1条染色体.

(2)已知控制牛有角(HA)和无角(HB)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公牛体内HA对HB为显性,母牛体内HB对HA为显性.

①有角公牛和有角母牛的基因型分别为HAHA、HAH为和HAHA.

②杂合有角公牛与有角母牛交配,求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3)已知M与m这对完全显隐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控制牛的黑毛和棕毛.

①若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5种,则该对基因位于X(填X、常)染色体上;

②若多对纯合黑毛母牛与纯合棕毛公牛交配,子一代均表现为黑毛,子一代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

1,由此不能(能否)推出该对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要检测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可让该公牛与多只有角棕毛母牛交配,如果子代中均有角,且母牛均为黑毛、公牛均为棕毛,则该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为HAHAXMY.

(4)牛的繁殖能力偏低,若要加快牛的繁殖速率,可采用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首先,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只有获得的精子与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期的卵子才能完成受精作用;其次,将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培养条件有无菌无毒环境、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最后,将培育至桑椹胚或囊胚胚的早期胚胎进行移植.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1、牛有N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为N﹣1,性染色体为2,所以研究牛的基因组碱基序列,需要测定N﹣1+2=N+1条染色体.

2、已知控制牛有角(HA)和无角(HB)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公牛体内HA对HB为显性,母牛体内HB对HA为显性,则公牛HAHA、HAHB为有角,HBHB为无角;母牛HAHA为有角、HAHB、HBHB为无角,据此答题.

解答:

解:

(1)牛有N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为N﹣1,性染色体为2,所以研究牛的基因组碱基序列,需要测定N﹣1+2=N+1条染色体.

(2)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公牛HAHA、HAHB为有角;母牛HAHA为有角.

②杂合有角公牛与有角母牛交配,它们的基因型分别是:

HAHB、HAHA,后代公牛全部有角、母牛一半有角,一半无角,遗传图解如下:

(3)①根据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5种,说明该对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因为常染色体上只有3种基因型,则位于X染色体上;

②多对纯合黑毛母牛与纯合棕毛公牛交配,子一代均表现为黑毛,子一代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

1,黑毛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

③要检测有角黑毛公牛(HAH_XMY)的基因型,可让该公牛与多只有角棕毛母牛(HAHAXmXm)交配,若子代中均有角,且母牛均为黑毛、公牛均为棕毛,则黑毛公牛基因型为HAHAXMY.

(4)体外受精是精子需要获能,卵细胞需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早期胚胎培养需要考虑无菌无毒环境、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将胚胎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进行胚胎移植.

故答案为:

(1)N+1

(2)①HAHA、HAHB为和HAHA

(3)①X②不能③多只有角棕毛母牛HAHAXMY

(4)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无菌无毒环境、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桑椹胚或囊胚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意、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