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0567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docx

整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

1.准备阶段原载于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作者何新

S:

您站在哪一派?

想必是乐观派?

何:

不一定,从总的形势看,当前世界经济情况,各国似乎都面临着困难,各有各的难处。

美国麻烦很大。

日本近年增长率很高,但未来麻烦恐怕也不少。

这次海湾的事情,实际起因是经济问题。

它也是世界经济在今后年代中可能遇到麻烦的信号。

S:

何先生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问题,主要症结在哪里?

何:

我看大体上是两个问题。

第一是世界资源有限,发展机会也有限。

看来,在世界现行的经济体制中,走向富裕、现代化,并不是一条对各国都同样宽阔的多行道。

第二是目前世界经济结构很不合理。

在这种构造下,世界各国不可能有和平与发展的平等机会。

相反,它导致了国与国之间急剧的贫富两极分化。

S:

您的论点很尖锐,希望更深入地谈谈。

何:

马克思曾提出一个规律,即工人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科技的发展而日趋绝对贫困化。

许多人现在不信这个规律。

理由是发达国家中的蓝领工人愈来愈少,而白领工人已走向中产阶级化了,富裕了。

S:

这是事实呀。

何:

但人们却没有问一下,为什么发达国宾的蓝领工人会愈来愈少?

这是由于发达国家自70年代后,将其劳力密集型的工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转移的原因,是由于借助工会力量和政府干预,发达国家工人工资被抬高。

政府干预工人工资,则是为了保持发达国家的社会稳定。

但这种工业转移运动,却同时把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现象也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

现在这个规律主要不是在发达国家内部,而是在非发达世界中,在相当巨大的人口规模上惊人地发生。

这一规律之所以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发生作用,显然也是世界经济日益深刻地走向一体化的结果。

资料表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美一些地区),现在陷于非常贫困、悲惨的处境。

如果这个世界上,每年有1亿儿童处于饥饿状态,每天有上万儿童因饥饿而死去,那么这与科技和财富取得空前成就的20世纪,色彩是多么的不协调?

世界经济的这种贫富两极结构,自然导致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紧张,可能引发严重的地区性、甚至世界性动乱。

这次海湾危机即使顺利解决,我看也是暂时的。

今后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可能相继爆发新的冲突和危机。

目前世界经济政治情况,与一次、二次大战前似乎有所相似,但形势却更加复杂迷离

2、

发达国家为什么富裕

S:

“您的意思,是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路线失败了?

何:

“最近30年来,发展中国家搞工业化,局部地区已经有追上发达国家的趋势。

有的在制造品的出口中取得成功,成为发达国家有竞争力的对手。

但是,发达国家先发明出一个跨国公司,接着发明一个外债型经济,致使发展中国家的肥水外流。

我最近很惊讶地注意到联合发表的一个统计资料。

它表明,近年来并非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竟然相反。

自1983年以来,如果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减除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利息和利润,所得的结果乃是负数。

也就是说,从总情况看,近十年来世界上的资金,并不是由富国流向穷国,而是由穷国流向富国,平均每年的净流出额是500亿美元以上。

自1983——1989年七年间,总额超过3500亿美元以上。

流向是美国、日本、西欧。

这个数字,既可以说明自80年代以来,许多不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如拉美国家),却何以比以前更穷;又可以说明发达国家富裕的源泉究竟何在。

然而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却一直试图让我们相信,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单纯是由于自身的制度不好——非自由市场经济,东方文明劣于西方文明,等等。

S: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还要拼命吸收外资呢?

何:

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问题。

若不吸收外资,发展中国家就缺乏工业化和发展科技的初始资金,缺乏先进技术,就会更落后。

而且,外资企业能够解决一部分社会就业问题。

然而问题是,发达国家来投资,既不是来搞慈善事业,也不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

他们是来赚钱的。

对于不能赚到大钱的地方,对于本身缺乏能力的市场,或附近不存在有巨大购买力市场的地方,那里的政策即使再开放,他们也不不会去投资的。

这里实际也有一个规律,即愈富的地方就愈有人投资;愈穷的地方,就愈不易吸引到外部的投资。

所以世界上得到外部投资最多的地方,并不是第三世界,而恰恰是美国和西欧。

这里实际有一个资金向富国逆流的经济规律。

3、

不发达国家为什么贫穷。

S:

目前日本经济学家中,也有认为发展中国家走传统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很难成功。

70、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进步很快,但是发展却多基于这样一种选择:

为快速推进现代化,纷纷向富国银行借高利贷来扩展本国生产设备投资。

原来的思路是,有了工业化,就可以用产品出口,换汇还债,一本万利。

例如拉美的纠西、墨西哥,东欧的南斯拉夫、波兰、东德,亚洲的印度,都有过这个思路。

但是现在看,这条道路实际走不通。

债务国因出口不顺利,相继陷入债务困境。

亚非拉地区不少国家,现在有了工业基础,经济却连年陷于负增长,一般人民的生活,反而比工业化以前的质朴丛林经济时代时更穷苦。

世界市场需求缩小,并非由于在物资上已经满足。

而是需要货物的不发达国家,愈来愈买不起。

而买得起的发达国家,因本身积压产品很多,来卖东西的人也多,又不(大)需要买。

发展中国家为了还债,必须扩张出口和压缩进口,这就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缩小。

以工业品出口的国家愈来愈多,也威胁到发达国家的工业,使其设备闲置,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

于是发达国家就用各种经济或超经济的手段,收缩进口。

所谓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发达国家用以针对发展中国家(地区)工业品出口的。

过去靠发达国家市场起家的亚洲“四小龙”,现在日子都不好过。

不发达国家由于出口方针失败,还债困难,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

而旧债利息滚利息,愈还,欠得却愈多。

如此恶性循环,已经十多年。

因此有的国家的债务,现在已经是天文数字,发生所谓“债务危机”。

(我最近曾与拉丁美洲一个国家的外交谈。

谈到南美一些国家的债务问题,他说,那是天文数字,根本还不清,美国也知道他们还不清。

只是美国必须以这种债务锁链,才能在经济政治上紧紧拴住他们。

据说,现在世界上八十多个国家陷入巨额债务。

四十来个国家还不起债,十七个国家由于负债特别严重,国民经济濒临破产。

甚至连美国的经济都陷入巨额债务(其债务数目超过发展中国家外债总和)和总额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困境。

当然,它负债的原因和条件,与不发达国家是不同的。

但美国在十来年内,即由世界最大债权国变成世界最大的纯负债国,这仍然

4、

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

S:

没有料到何新先生对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如此不乐观。

何:

当然,您也许是乐观的。

因为您是日本经济学家。

但如果以上数字反映真实情况的,那么,对世界经济的这种现实,又如何能乐观?

国与国之间,一境之隔,富者挥霍如天堂,而穷者却无隔夜之粮。

如此不平衡状态,能不发生斗争和冲突吗?

我读过一位日本经济学家介绍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一本书。

书中概括凯恩斯的一个经济思想,认为:

一个社会贫富两极的剧烈分化,将导致多数人消费水平的下降,是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这个原理很深刻。

可惜我国那么多介绍凯恩斯的人,却似乎谁也没有注意这个思想。

这是很奇怪的!

以这个道理来观察当今世界经济,我们看到在世界市场中,巨额债务正在导致国际间贫富两极剧烈分化,众多不发达国家、甚至包括东欧那样的工业化国家,现在都必须把国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偿债。

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陷入深刻的危机。

试设想,如果许多不发达国家的外贸部门,都不得不鼓足力气换汇还债,那么他们哪里有力量在国际市场上买东西,包括购买粮食?

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产粮国为粮食太多难卖而发愁;另一方面却是许多贫困国家由于缺乏粮食,而陷入严重饥荒状态。

这就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真相。

去年东欧事件后,有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其黄金时代。

而我个人的看法却正好相反。

依我看,从现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个世界资本的经济系统,可以说正在遇到其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严重的总体危机。

斯大林曾预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总危机”。

现在看来,这话当时他讲得有些早了。

S:

哦,是吗?

何:

但当时的确发生了1929——1936年期间的世界性大萧条。

S:

但依靠凯恩斯的理论,资本主义恢复了活力。

何:

随之也发生了世界大战。

本世纪的两次世界战争都现经济危机有关系。

而经济危机又都与当时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力的过快发展有关系。

这是很耐人寻味的5、

世界经济面临深刻危机

S:

那么您认为现在还会发生新的世界战争么?

何:

发生世界性战争的条件,目前还不成熟。

因为去年世界形势突变后,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形成新的互相对抗的政治军事轴心。

但是这次海湾危机却提示了一个危险警号。

试设想,假如在伊拉克背后有一个大国作为后台,那么这场危机的后果就会明显不同。

S:

是的。

何:

另一方面,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条件。

却似乎愈来愈成熟。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间、发达国与不发达国间的经济贸易战,其实就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将来的征兆。

过去总喊“狼来了,狼来了”,狼却一直没有来,喊得人们不信了。

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在新技术推动下,经济上发生持续20年的一场阳春,使世界上一些人重新崇拜自由市场经济。

但这回,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危机这只“狼”是真的要来了,人们对它却似乎视而不见。

美国经济学者Ravi

Barea的《TheGreatDrpressionof

1990》(大萧条1990)这本书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且此次海湾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似乎正在印证他的预言。

6、

两种制度谁优谁劣?

S:

看来,何先生非常不信任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何:

是的。

但我在10年前,也曾相信过市场自由主义经济具有优越性的神话风当时是通过美国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的理论接受这种神话的。

然而10年来,通过对中国、东欧、苏联经济改革实践的观察和比较,也通过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我现在确信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上,在内在的生命力上,比资本主义经济要强些。

S:

哦,真的吗?

何:

对此,我认为日本经济学家应该是有切身体会的。

我收藏有一本日本经济学家编写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记得书中说:

19世纪末作为落后国家的日本经济,为快速摆脱落后状态,采取了由国家掌握主要经济部门,并直接为国家目标服务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战后,日本“取得欧美各国谅解”,也实行了与欧美自由市场体制不同的计划和政府干预政策。

(参看《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译本第145—146页)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制度有原则不同。

但如果国有制和计划体制的经济没有任何优越性,那么当你们经济不那么强大的阶段,何以也要模似这种体制呢?

大纲要求S:

……

何:

就谈目前中国遇到的这次经济困难。

作为经济学家您可能理解,这次困难,实际是一次经济周期。

但如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若发生中国某年那种市场疲软情况,恐怕会立即引发众多企业、银行、商店的倒闭、破产、股市崩溃,失业,甚至社会动乱等险恶的情况。

而中国却一直依靠国家宏观政策的调节杠杆,有力地阻抗经济困难危机化,保证国民经济的运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如果不是靠某主义,如果在87~87+2年期间,中国经济制度真如某些人建议的那样,实行完全的私有化、股份化、自由化,那么就很难断言在遇到这种经济周期时,社会上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S:

既然是社会主义体制,为什么也有经济周期?

何: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谈透的。

便社会主义也要搞商品经济,特别是改革以后,商品化的范围和程度都扩张了。

太祖曾说过,一切商品生产都有要服从某些共同经济规律。

他当时说的主要是价格和交换的规律。

而我个人的看法,供求现象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性,恐怕也是商品经济基础的一种普遍规律。

S:

那还谈什么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何:

由于有很强的宏观调控机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周期可以有所约束,甚少可以减弱它的破坏性。

至于这两种制度从根本上看,谁更有优越性?

我看可以考虑作一种比较。

是否可以设想,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放在完全同样的生存条件下,来作一次公平竞赛?

S:

哦?

何:

我的意思是,假如让美国或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大门关上,或者也被从经济和技术上封锁10年、20年。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在这10年、20年中,你们的市场自由经济制度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还能不能保持现在高消费生活水平?

在面临同样被封锁的这两种制度,究竟是谁的发展速度快?

是哪一种制度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看,西方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敢参加这样的一场比赛。

S:

那当然,我们本来是开放经济嘛。

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其他要求S:

亚洲“四小龙”如何?

何:

对所谓“四小龙”的情况,我只想谈三点:

第一,它们在70—80年代的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有特殊性。

这种特殊条件一旦消失,就未必能继续保持给人如此印象深刻的发展,不信就请再看十年。

S:

请问您说的这种特殊性,是针对什么?

何:

这种特殊性,恰恰与50年代新中国在东方崛起,而美国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战略大包围的历史背景有关。

亚洲“四小龙”最初都是借美国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而起家。

没有新中国存在,美国当时就不会给他们这种援助(这恐怕就是“四小龙”都产生在亚洲和中国大陆周边,而未出现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因)。

它们的高明,是在于不失时机地抓住和充分利用了历史提供的机会。

第二,它们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总体技术水平,就是至今也仍然没有超过中国大陆。

它们可骄傲的,主要不过是人均GNP而已。

这个数字有点意义,但也没有那么唬人的意义。

现在不发达国家中人均产值超过中国,然而负债累累,经济甚至濒于绝境,日子比中国难过得多的国家,恐怕不只是一个、两个。

第三,这场经济比赛还远远没有结束。

只要不再发生动乱,而经济、政治发展大方针正确,再过10年的亚洲经济,究竟是谁将称雄,现在还很难说。

11、十年改革得大于失

S:

国外有人指您的保守主义。

对此,您如何说?

何:

我不是保守主义,我毫无保留地支持太宗的社会主义改革方针。

但对改革的方向,我与那些现在逃去西方的人,政见十分不同,如此而已。

S:

他们中有些人似乎曾是你的朋友,比如刘再复。

何:

(笑)他曾是我的领导,而我们在学术上曾是同事。

但私交不能掩盖政见的不合。

自从1985年以后,我与刘(不仅是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例如对中国文学中所谓“现代派”的评价)一直有分歧。

这一点,学术界很多人都知道。

S:

那么您如何估价过去十年的中国改革?

何:

1979年以来中国的十年改革,其最大成就,我认为就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

了新的巨大活力、生命力。

但作为一个客观研究问题的人,对事物必须持冷静观察和分析的立场。

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十年改革中,得大于失。

记得太祖当年曾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说他们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存在缺点,不敢从理论上去正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就不能改进和进步。

这一批评是深刻的。

中国的改革在1979至1989的前十年,充分揭露了中国的社会体制中仍有矛盾,有弊端,有缺陷。

可以说,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中,这是偏重于暴露矛盾的十年。

但同时也发生了一种否定40年建设成就的思潮,甚至全盘否定五千年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思潮,这显然是负的一面。

12、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如何?

S:

但是在世界的现实中如何呢?

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不是愈来愈少了么?

何:

作为经济学家,我想您会注意到,关于国家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优势之争,其实早已有之。

我记得,德国19世纪的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这位德国工业化理论之父,就是最早批判亚当?

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人之一。

他曾说过,在自由市场上,总是经济强国特别要主张自由贸易、自由市场体制。

这是为了粉碎工业落后国的防御能力,牺牲后进国的利益。

而落后国却必须借助国家干预的力量,才能保护本国的幼年工业和民族市场。

否则,就会发生有利于强国以经济手段为掩护的、对落后国家的经济掠夺。

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能够保护其民族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经济政治上都试图趋向之的一种宏大历史潮流。

这个潮流,并没有因为东欧事件而截止。

而东欧的历史进程,也还并没有终结。

我最近读到美国有一位先生针对东欧事件写了一篇题目是《历史的终结》的论文。

此公居然认为,东欧事件表明,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将终止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自兹以后,世界中只有政治而不再有历史。

我很少读过比这更傲慢、更浅薄的理论。

现在西方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已经失败,我看这种论断未免太早。

S:

为什么?

直接市场评估法又称常规市场法、物理影响的市场评价法。

它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影响的方法。

三、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15.中国进步速度慢不慢?

S:

如果不是政治和社会制度问题,那么就想请教,何先生认为,是什么约束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呢?

何:

40年来,我看中国进步速度实际并不慢。

我曾统计过一些情况,作过一种估算。

S:

哦?

何:

大体上似乎可以作这样的估计。

1949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经济、社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总差距,约为150—200年。

那么40年后的今天看,中国在农业上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仍大,约落后20—40年。

而在工业的基本装备和技术上,与最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仅落后10—15年。

在军事装备和技术方面,约落后10年左右。

在科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有些基础理论部门中,中国正在赶上来,有的方面甚至已经领先。

所以总的来看,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全成追赶,速度不能算慢。

只要历史给中国人以时间,以中国人的天才智慧和勤勉,中国的步伐是不可阻挡。

S:

如果中国真的快跑起来,那是可怕的。

何:

我看您这倒是讲真话。

世界上的确有人害怕中国经济的崛起。

我记得在西方一个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据作者估算,如果中国的人均GNP达到日本的一半,甚至1/4。

你们就会感到压力沉重,就会担心失去对亚太经济的主导权。

所以日本有人认为,在经济技术方面,必须保持领先于中国10—15年。

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表三:

周围环境概况和工艺流程与污染流程;16、过快造成经济问题

S:

不过目前我们并不担心。

何(笑)我倒认为您不必为日本目前的经济成就过于骄傲。

因为日本在经济上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

此次海湾危机,伊拉克没收国际资产,涉及日本最多,损失数十亿。

而日本无可奈何,这正显示了日本经济的脆弱一面。

S:

您前面说过,目前的世界情况,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何:

是的。

但总是可以找到办法的。

S:

中国经济发展不够快,难道没有其他的原因?

何:

许多人总是抱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慢。

但我的看法却相反。

认为中国许多经济问题,恰恰是生产力发展过急、过快造成的。

S:

哦!

比如人们常常批评中国工业设备的利用率低、企业中人浮于事,有隐蔽失业、大锅饭等等。

从某种层面看,这都是事实。

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低效率的原因,实际倒是由于中国的工业生产力,对于中国目前的国内市场发育水平,已经存在过剩,而中国的海外市场又太小。

顺便说一下,我一再强调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一是因为我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与别人往往不同,二是我并不自信。

S:

是吗?

何:

在经济学意义上,必须把社会对物的需要,与在市场上价值,价格实现的商品需求,认真加以区别。

前者是无限的,永远大于供给。

而后者在一定的市场发展水平上,却是有限的。

不注意这一点,盲目追求生产力、设备投资的无限扩张,就可能发生供求关系的失衡发生生产过剩现象。

S: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现象。

为什么中国经济也会发生呢?

何: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经济决策者往往把社会的物质需要、绝对需求,放在投资考虑的首位目标上。

往往把它们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总需求”概念相混同。

二是经济计划和决策,往往偏重于考虑社会物质需要,而往往忽略满足这种需要所须付出的经济成本,也忽视在投资后若干年内,所能够实际收回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17、计划与市场的统一和均衡问题

S:

我还是没有明白。

何:

我国计划部门,从50年代以来,对生产力投资必须与现实存在的市场规模相均衡这一原理,似乎缺乏认识。

因而在生产力外延上,有追求使其无限扩张的倾向。

人们想,中国经济不是物质短缺经济基础么?

怎么会有生产过剩呢?

所以投资建设的规模,永远认为愈多愈好。

生产力愈大就愈好。

殊不知,许多问题和困难,就发生在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上。

由此发生两个引人注意的现象,一是国家偏重的重点工程,却往往经济效益不好。

二是中国经济积累依靠民用轻工业的成分很大。

因为它市场大,而且需求具有一定范围上的可塑性和弹性。

而多数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资金积累,却来自机械和电子类产品。

S:

是。

何:

问题在于,在生产中形成产值,在市场上却不一定能得到实现,这是中国工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

这个问题,在改革前,表现为国家计划与生产部门的脱节,工业盲目追求计划产量或产值。

在近年的改革中,则表现为生产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造成产品的库存大量积压。

最近国家提出如何解决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问题,我看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这里:

如何通过国家计划,安排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和国民经济的那些重大目标,而又如何能够通过市场价值的实现和经济上争取实际效益(利益)来推动这些计划的完成。

为此,在扩展设备投资、提高供给能力的同时,就必须注意供求关系的均衡问题。

这里是存在经济客观规律的。

而调节生产与市场,又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及宏观经济计划。

看来工业设备和就业的规模,与市场有效需求的规模,应存在某种比例关系。

投资规模必须适合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需求。

市场需求对生产者部门造成足够的压力,在高利润的牵引下,企业开工再配合上能使投资灵活、及时转移的金融机制,就能改善中国经济的效益问题。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类似的一个问题,希克斯在他关于计划和市场稳定均衡的一个模型中,曾考虑过。

S:

是吗?

何:

我个人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决策部门也一直关注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问题,太祖即多次提出这个问题,但苦于不易解决。

而这,实际也是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实现动态均衡的问题。

供求的动态均衡理论对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

可惜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学家较少注意到它。

时髦的理论是凯恩斯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和高消费理论,萨谬尔森和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的理想市场经济理论,还有匈牙利科尔奈的短缺理论。

实际上,中国目前工业生产力的规模已经很大,基础也相当雄厚。

中国目前生产力不是普遍短缺,而是存在结构过剩。

中国人根本不必那么自卑,那么妄自菲薄!

无论中国产业设备的规模、就业人员的规模,在有些方面目前都已经大于国内现有市场需求所能容纳和充分实现其价值的规模。

这是导致利润率下降,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20、发挥中国的优势

何:

但我个人的看法是,过去考虑开放,着眼于引进来比较多。

今后,在开拓和深化中国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还应着眼于设法把中国的工业推出去。

中国现代化的资金积累,只靠国内市场不够。

靠引进外资有限。

过多借国际高利贷,那是经济自杀的道路。

我想可行之路,是把中国工业制造品更多地打出去。

中国大陆的工业基础、技术力量,在总体上,往某些部门中,比亚洲“四小龙”更有优势。

但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不是中国大陆开拓、占领他们的工业市场,却总是等待他们占领、夺取中国大陆的市场。

S:

你前面说过,目前世界贸易情况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何:

的确如此,但如果充分挖掘、利用和改造中国目前的工业潜力,首先对周边国家,进而对亚洲拉市场进军,中国的工业还是会得到新的强劲推动力的。

S:

日本中小企业、台湾、韩国目前都人这样的思路,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