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0033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docx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

精选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复习特训第七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

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清朝海防

B、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C、驱逐了殖民势力

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A、南京

B、扬州

C、苏州

D、上海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乾隆年间,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的商帮是()

A、晋商

B、徽商

C、苏商

D、浙商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清初有学者说: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据记载,至乾隆时某座城市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该城市是()

A、盛泽镇

B、汉口镇

C、苏州

D、扬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

A、北京

B、江宁

C、扬州

D、吴江县盛泽镇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的是()

A、吴江县盛泽镇

B、湖北汉口镇

C、北京

D、江宁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清朝前期,人数众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A、苏商和粤商

B、晋商和徽商

C、鲁商和晋商

D、晋商和浙商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清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手工业部门齐全

B、产品质量精良

C、品种花色繁多

D、手工工场发达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晋商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首先在于其从商历史最长,作为商帮活动的时间也最长,在经商中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为什么迅速发展?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史实,说明晋商是如何“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

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

【盛世与繁华】

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

【屈辱与反思】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

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

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

“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团结与觉醒】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平衡,才能保障健康和持续。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6.88亩

康熙60年(1721年)

8.26亩

雍正12年(1734年)

8.13亩

乾隆49年(1784年)

2.51亩

材料三: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一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人口变化的原因。

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某校九年级的同学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回望历史上的“三大盛世”。

【图片看历史】甲同学展示了两组图片:

第一组:

第二组:

请观察这两组图片说出盛世的两个共同特征。

【古人述历史】乙同学查阅史书,找到了三段材料: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孝文帝本纪》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贞观政要·政体》

“为治之道,在于休养生民,而民之所以休养,在于去其累民者。

使其心宽自得,以各谋其生,各安其业。

——《清实录·乾隆实录卷十》

根据材料归纳出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以上观点与诸子百家中的那一学派思想最为接近?

【今人评历史】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

丙同学从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两个观点:

绝对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掌握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或唐太宗、武后、玄宗或清康熙、雍正、乾隆手中,因为他们优异的个人特质,可以成就盛世,但如果碰上庸碌无为的皇帝,就会连守成都做不到,至于碰上个昏庸无道的暴君,那就只会搞得天下大乱了。

——陈勤《回望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乃至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

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

——姚有志、李元鹏、钟少异《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理性审视》

以古鉴今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

请你根据这两段材料以简练的语言为我国执政党提两点执政建议。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