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0124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docx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第1讲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

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

建议课时:

4课时

教学重点:

常见实词含义识记

☞考点分析

长沙小升初择校考试中广益、博才、青竹湖湘一、明德等名校都喜欢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实词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小升初择校考试中针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考查的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所以我们只要牢记这些实词含义,解题无忧。

☞知识梳理

实词,是指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一词多义,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2、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

如: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惠”(通假字)通“慧”(本字),智慧(意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假字)通“邀”(本字),读作“yāo”(读音),邀请(意义);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黔敖左奉食”中“奉”通“捧”,应读“pěng”。

3、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4、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例如:

(1)一狼洞其中。

洞,本义是“洞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打洞”。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形容词作名词,“绿叶、红花”。

例(3)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动用法,“使……变绿”。

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例1】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____________.皆:

____________.此:

____________.

居:

_____________.归:

_____________.十九:

____________.

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察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

2.试题分析:

3.试题分析:

课内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同学们会很容易答出此题。

4.试题分析:

【答案】

1.胡:

胡人(的住地);皆:

全;都;此:

代词这;居:

停止;休息;止息;归:

回去;十九:

十分之九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

如:

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

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4.

(1)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例2】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仕:

做官。

③坐:

因为。

1.解释字的意思。

(1)识:

_______________

(2)欲: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

(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

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是因为()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

2.试题分析:

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非”是“不是”的意思,“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并”是“一起”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翻译第二句话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

3.试题分析:

(1)小题“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北方人不懂的怎样吃菱角,所以连壳一起吃,而并非“连壳吃可以清热”。

(2)小题被人的回答暴露了他的无知,而并非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人物的观点看法。

仔细阅读全文并能流畅翻译。

“北人”不懂得如何吃菱角,却不懂装懂,最终闹出了笑话。

从他的性格的角度来谈看法即可。

【参考答案】

1.

(1)认识,了解

(2)想

2.

(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

(2)这是因为不知道硬要装作知道。

3.

(1)B

(2)B

4.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例3】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暮:

____________

(2)闻:

_____________(3)善:

_____________

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

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

“暮”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

“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

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

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

3.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对文言文意义及比喻句作用的分析。

这三个比喻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

它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参考答案】

1.

(1)傍晚,此指晚了。

(2)听说。

(3)很好。

2.略

3.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髙,再学就难了。

【例4】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   )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解释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字词读音的掌握能力。

2.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3.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注意以下字的翻译,钩:

衣服上的带钩。

写:

画。

凿:

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闻:

听说。

下之:

到叶公住所处。

窥:

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

窗户。

施:

延伸,同“拖”堂:

厅堂。

4.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5.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只要平时多读寓言故事就不难作答。

【参考答案】

1.hàozáokuī

2.叶公喜欢龙。

3.

(1)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

(2)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飞下来,把脑袋伸进窗户里,将尾巴拖到大厅中。

4.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5.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1、文言文阅读练习

1.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

________乃:

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

________曰:

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

________闻:

________(4)甚聪惠。

惠:

2、翻译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2、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善()善()若()必()

谓()乃()复()

2.翻译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成语出自这个故事,是的知音,从这句可看出。

4.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日积月累】

3.

学奕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③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④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注:

①奕:

古代一种围棋。

②数:

技艺。

③奕秋:

善奕者,名秋。

④为:

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鸿鹄将至()

2.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奕秋诲二人奕

3.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4.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6.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4.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3分)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①盘盂()②孰为汝多知()()

3.解释以下字词。

(3分)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分)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5.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3分)

6.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2分)

【日积月累】

5.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词。

(1)退为家人讲()

(2)自是手不释书()

(3)群儿戏于庭()(4)众皆弃去()(5)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短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日积月累】

二、名校小升初真题

1.(广益)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

蚌合而钳②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鹬:

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②钳:

夹住。

1.上文“不雨”,应解释为;“雨”本为名词,但在这句话中它作词用。

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是指什么“不出”?

,这个字的读音是。

3.上文中的“禽”,不是指禽兽的“禽”,而是的通假字,意思是。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亦

(2)相舍

5.翻译下列句子。

(1)蚌方出曝。

(2)渔者得而并擒之。

6.这个寓言故事后来紧缩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日积月累】

2.(博才)

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

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2.翻译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是:

4.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日积月累】

3.(南雅)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翻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4.(雅实)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

“有盐乎?

有盐乎?

”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

“安可如此?

”愚人曰:

“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昔有愚人,适友人家()⑵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主人既闻,乃益盐。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3.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日积月累】

5.(长郡)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长(zhang):

同“掌”,掌管;遂:

于是。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3分)

无:

使:

信:

2.请选择“兽见之皆走”的原因是()(2分)

A.兽畏虎也B兽畏狐也C兽畏天帝也

【日积月累】

6.(南雅)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

赛跑。

逐:

竞争。

走:

跑。

②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河,渭:

黄河,渭水。

④大泽:

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⑤杖:

手杖⑥邓林:

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1.上述所叙述的故事是: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未至:

()

(2)弃其杖:

()

3.你赞成夸父的行为吗?

为什么?

(3分)

【日积月累】

第2讲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虚词

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

建议课时:

4课时

教学重点:

常见虚词含义识记

☞考点分析

从题型来看,小升初考试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

近几年小升初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个句子,让他们一一与题干中的例句相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

☞知识梳理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是相对的。

一般说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有实际意义,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有的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助词、叹词等。

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共有18个,分别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而小学阶段与小升初考试中,我们最为常见的是以下几个:

虚词.

用法

例句

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不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时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