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987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14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docx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医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㈡贫血及溶血检验

㈢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㈣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㈤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

㈥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㈦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

无机离子 微量元素 血气与酸碱分析

㈧内分泌疾病检验

㈨肿瘤标志物检验

㈩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二、尿液检验

㈠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

三、其他检验

㈠粪便检验

㈡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

㈢脑脊液检验

㈣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 关节腔积液检验

㈤痰液检验

㈥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㈦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白细胞(WBC,LEU)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

(4.0~10.0)×109/L;新生儿:

(15.0~20.0)×109/L;儿童:

(5.0~1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生理性增多:

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⑵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⑶急性中毒:

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⑷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

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⑸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

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⑹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⑺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⑼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⑽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

⑴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⑵某些血液病:

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⑶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⑷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⑸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

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⑹其他:

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

【正常参考值】成人:

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幼儿:

0.35~0.50(35%~50%);新生儿:

0.70~0.90(70%~90%)。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计数。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

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类白血病反应、缺氧、低血压等。

退行性核左移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的严重感染,如伤寒、伴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

 

核右移

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增多,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脚气病、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及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嗜酸性粒细胞(E,EOS)

【正常参考值】百分率:

0.005~0.05(0.5%~5%); 绝对数:

(50~300)×106/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变态反应: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⑵某些皮肤病:

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⑶某些寄生虫病:

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⑷某些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等。

⑸其他:

如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

⑴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早期。

⑵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嗜碱性粒细胞(B,BASO)

【正常参考值】百分率:

0~0.01(0~1%), 绝对数:

(0~0.1)×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⑵在高脂饮食条件下,可促使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到周围血中,而致血液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减少:

⑴速发性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柯兴症等。

⑵应激反应:

如心肌梗塞、严重感染、出血等。

淋巴细胞(L,LYM)

【正常参考值】

成人:

0.20~0.40(20%~40%),绝对数:

(0.8~4.0)×109/L; 儿童:

0.40~0.60(40%~60%)。

【临床意义】

1、增多:

常见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

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3、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常见疾病有:

病毒感染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超过20%具有诊断价值)、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甲型病毒性肝炎、风疹、Echo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艾滋病。

少数细菌感染如布氏病、结核

原虫感染如弓形虫病、疟疾

药物过敏如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钠、氨苯砜、酚噻嗪

其他血清病、肺炎支原体感染、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及潜在感染的健康幼儿

单核细胞(M,MONO)

【正常参考值】成人:

0.02~0.05(2%~5%),绝对数:

(0.12~0.8)×109/L;儿童:

0.03~0.08(3%~8%),绝对数:

(0.12~0.8)×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两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

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男:

(4.0~5.5)×1012/L;女:

(3.5~5.0)×1012/L;儿童:

(3.5~4.7)×1012/L;新生儿:

(6.0~7.0)×1012/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相对性增多:

见于大量脱水而致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烧伤、长期不能进食等。

⑵绝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法鲁四联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2)中毒等。

⑶生理原因:

年龄与性别差异(如初生儿),长期多次献血,缺氧刺激(如气压低、居住高原、剧烈体育活动等),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冷水浴刺激)等,均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2、减少:

⑴生理性贫血:

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等。

⑵病理性贫血:

见于贫血(如海洋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异常红细胞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增多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增多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肝脏疾病

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及Hbs病)

椭圆形红细胞

明显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高于25%~50%才有诊断意义)、巨幼细胞贫血(可达25%)和恶性贫血,其他类型的贫血也可程度不同的增多

染色异常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结构异常

染色质小体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染色质小体

卡波氏环(Cabot,s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铅中毒等;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

(120~160)g/L;女: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

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

0.40~0.54L/L; 女:

0.37~0.48L/L;儿童:

0.35~0.49L/L; 新生儿:

0.50~0.60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血液浓缩:

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病人。

⑵重症肺原性心脏病。

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球形细胞增多症。

⑷生理性增高:

主要见于新生儿。

2、减少:

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及妊娠稀释血症等。

⑴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⑵急性白血病:

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等。

⑶妊娠稀释血症及大量输液造成的稀释血症等。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

80~94fl;儿童:

75~96fl;新生儿:

92~113f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

28~32pg;儿童:

27~32pg;新生儿:

35~42pg。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

320~360g/L;儿童:

325~365g/L;新生儿:

350~420g/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表1-1)。

表1-1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pg)

MCH(g/L)

MCHC

类型

常见疾病(fl)

80~94

28~32

320~360

正常细胞性贫血

①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创伤或手术后大出血;②急性溶血性贫血,如烧伤、某些溶血性细菌的感染、药物中毒、血型不合的输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③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性贫血

>94

>32

>320

大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如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