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9846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docx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谏逐客书

一、课文分析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

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

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

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面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蛋”“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

这些皆非泰所产。

秦王却“说之"。

为何?

这是正面设问,引起关注。

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窃窕起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

这是反面设辞。

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

节奏明快,语气坚决。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喻,设问“亦"“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

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同可否,不论曲直”。

“为客者”全在驱连之列。

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

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

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理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

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

这一整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润,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

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

随后再分析“逐客资敌”是“籍寇兵面资盗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与“用客治国”的结果对比,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此段回扣第1段,引述儒家盛称的“德治”“五帝三王”进行理论论证,要言不烦,直击要害。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全段两句话总括了全文: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面不用”的不当做法:

“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

这样的结尾,包举全文,宏国有力,掷地有声。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体现了“实用价值”一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

那么。

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

普遍认为,这篇奏疏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在论证秦国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就逐客的具体问题而就事论事,也没有论及李斯个人的处境进退,更没有着力抨击秦国的宗室贵族,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弊得失。

李斯基于写作的背景、上疏的对象和个人的身份,深思熟虑后选取了这个极佳的进谏策略。

又在行文中进行了巧妙设计,最终圆满达成了劝谏的效果。

先说背景。

逐客的大背景表面上是郑国修渠一事给秦国宗室贵族提供了进谗言之机,致使秦王遂客,实则与秦国的战略调整有关。

文中提到的缪公、孝公、惠王、昭王时代的秦国,偏处一隅,定然需要广纳贤才,壮大国力。

而下逐客令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国家的战路日标已然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而因此怀疑客卿们会为了母国存亡而对秦不利,全部驱逐,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

李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暗藏的主要矛盾,以此为突破点集中火力论述。

李斯深知,直接为客卿辩护或是极力批评宗室贵族挑唆,都不能涤清客卿私通偏帮母国的嫌疑,唯有极力论述在秦国不断壮大过程中的客卿之功,以及在统一过程中逐客的危害,才能让秦王明白客卿之利大于弊,若想吞灭六国,逐客是一条错误之路,须存容天下之心,才能统一天下。

这样秦王才能真正解开心结,放弃逐客。

再说对象。

奏疏不同于一般书信,是写给君王的,且此文为“劝谏"意,更是要抓住君王的心理,注意叙述的策略、语气。

首先,此时的秦王雄心勃勃,统--天下之心迫切。

李斯极力论述留客有益于统--大业而逐客有损之,便是牢牢抓住了秦王关注的要点。

第二,李斯在劝谏时语气委婉,力求“顺情入机"(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如文章虽开]见山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却将秦王发布的逐客令说成是吏议,意为逐客是更之过,而非王之过。

这样就顺了秦王的“情”,不易触怒秦王,让其容易接纳建议。

第三,李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引入大量论据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极尽劝说之能事,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最终才能说服秦王收回已下达的逐客令。

最后说个人身份。

李斯作为客卿亦在被驱逐的行列,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劝谏略显尴尬且难度颇大,处理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

李斯一方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只在开头的“吏议"模糊-_提,也没有加以抨击;另-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

这样李斯好似置身于这场宗室贵族和客卿的斗争之外,成了客观中立者,其观点也更容易被秦王所采纳。

此外,李斯在文中展现出了颇高的文采,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

“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谏逐客书》语言优美,修辞讲究,大量的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错杂出之,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

优美的语言能够提高奏硫中观点的接受度,秦王读罢此疏,感李斯之才华,念客卿之功劳,会不会陡增惜才之心,动播逐客之意,也未可知。

前人在高度肯定《谏逐客书》的写作艺术的同时,对李斯其人的评价却比较负面。

一方面,李斯虽然有远见卓识和出色的政治才华,却缺少高尚的品格,他贪恋高官厚禄,不惜放弃原则,取媚胡亥,一直为人诟病,陷害韩非更是他无法洗刷的人格污点;另一方面,李斯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统-的政策,但也是秦朝苛政的重要帮凶,秦统-+天下他有功,二世而亡他也有过。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的赞语中既高度肯定李斯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贡献,又批评他“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嫡)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认为“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司马迁所持的观点与上面所说的比较接近,但是司马迁较少从个人私德的角度评价李斯,更多地还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他。

我们今天看待李斯,不妨也采取与司马迁类似的方法。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在历史语境中--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我们今天评价李斯,应该遵循列宁指出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不宜搞成王败寇式的评价,或简单地作道德批判。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李斯其人,给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不必花过多时间进行探讨,否则易导致偏离本文的学习主线。

李斯的《谏逐客书》,无论其写作目的如何,都表现出了他对历史趋势和自我诉求的清楚认识。

分裂在走向统一,人才也势必要百川汇海。

他自觉地投入这一历史大势,为秦实现统一天下出谋划策。

秦王朝建立后,李斯担任丞相,成为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他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却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家。

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

二、单元任务中关于《谏逐客书》的部分: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2主要是让学生把握实用文的功能特点,特别是其突出的目的性(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针对性)。

这里以《谏逐客书》为例略加解析,具体的详细解析请参考“课文解说"。

所谓针对性,在奏疏这种“以下劝上”的文体中首先体现在要确定三个基本点:

“我”的身份地位等状况,君主的性格与思想如何,所奏之事的特点。

明确这三点后,才能确立有效的劝谏策略,以更好地达成上奏的目的。

李斯任郎官时,秦王“听其计”,确立了尽快统一天下,以防六国再次结为一体的战略,不久后,秦王拜李斯为客卿。

逐客事件便发生在李斯任客卿之后。

此时,李斯虽然身份上有不利之处一-是“客”,但地位正在提升中一-是“卿”(地位已与大夫相类,甚至要高于大夫,参见《公羊传.襄公十一年》),且颇受秦王信任,所以他才能直接反对由秦国旧贵族发起的逐客之议。

另一方面,秦王是雄才大略之主,他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一统天下。

由于秦国是“后发国家”,有任用客卿的传统,所以对秦王来说,继续任用客卿或由秦国本土人才来执行统一战略,是相对次要的事情。

所以,李斯只要把劝谏的立足点放在秦国将要一统天下的雄心(现实)、如何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历史)和潜在的难以统一天下的危险(未来)上,就比较容易说动对方。

从所奏之事的角度来看,虽然郑国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逐客之论甚嚣尘上,但是这个疲秦的阴谋与过往客卿有益于秦的众多事实相比,毕竟只是个案,只不过后者年深日久,倡议者刻意回避,主政者不易想起。

因此,只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反复强调客卿在秦的历史贡献,就容易让自己的立论显得客观,立于不败之地。

同样重要的是,逐客之令与秦王刚刚在李斯的建议下确立的尽快“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防范“诸侯复强,相聚约从”的战略是矛盾的。

在上述战略的主导下,秦国对东方诸国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人才争夺战,“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创刺之”(《史记.李斯列传》),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抽干”六国的人才资源,彻底削弱它们,不给它们“复强”的机会。

如今刚刚厚结六国才士,就搞出个逐客令来,岂不是自打耳光?

这一层意思,李斯用“资敌国”“业诸侯”“藉寇兵而费盗粮”等数语轻轻一点,精明如秦王,自然能理解其中深意。

李斯的奏疏《谏逐客书》是写给秦王看的。

这篇文章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却要显出处处为秦国和秦王考虑,观点表达直截了当,却不刺伤秦王。

文中大量运用铺排、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气

三、《谏逐客书》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意认为这是错误的。

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

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

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昭王任用范睢,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这四位国君(的大业),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隋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

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驮醍骏马就不会满布在宫外的马舍,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当侍妾,(使您)赏心快意,悦目娱耳的,都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嵌有宛地出产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奉献在您面前,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在您身旁侍立着。

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秦筝,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国、卫国-带的乐曲,《韶》《虞》《武》《象》等传说中的古乐,都是别国的音乐。

如今抛弃敲击瓮、缶奏乐,而采用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摒弃弹筝而采用《韶》《虞》等古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还不是因为(能让)当时心情愉快,适于观听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

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

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人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

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四、《谏逐客书》集评

1.文章论

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

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已,以小喻大,另是一一种巧思。

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归有光《文章指南》)

自首至尾,落落只写大意。

初并无意为文,看他起便--直径起,住便一直径住,转便径转,接便径接。

后来文人无数笔法,对此-一毫俱用不着,然正是后来无数笔法之祖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此先秦古书也。

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

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普”字、“今”字对照两大段。

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

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

可谓道着。

..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

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

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育之精切。

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

(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

2.作者论

太史公日:

李斯以同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嫡)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古今第--热中富贵人也,其学问功业佐秦兼天下者皆其取富贵之资,而其种种罪过,能使秦亡天下者,即其守富之道。

究竞斯之富贵仅足以致族灭,盖其起念结想,尽于仓鼠--叹。

(锺惺《史怀》)

其画策为秦并天下,即其专心为已取富贵。

及富贵极矣,身为相,子为守,又虑把持富贵不牢,阴若有人呃其吭而搜夺之者,正写其无时无处而不兢兢于此也。

惟小人能知小人,早被赵高冷眼看透,即以富贵动之,又以失富贵劫之,日“不得怀通侯之印",日“长有封候",日“祸及子孙”。

重富贵者,乌能不听?

太史一-笔结出日,“于是斯乃听高”,仰天一-叹,而秦亡矣。

究其所以为己保富贵者,即其所以亡人之天下者也。

(李晚芳《读史管见》)

五、《谏逐客书》赏析(周振甫)

1.奇偶

这里讲奇偶,即散行句和对偶句。

在先秦的古文里,-篇之中,有对偶句也有散行句,在散行句中也有句散而意偶和句偶而意偶的。

对偶显得整齐,散行显得活泼。

整齐的对偶或显得呆板,要用散行句来使它生动;散行句不整齐,要用对偶句来显出庄重。

试看李斯《谏逐客书》,.他写这封奏疏时,既不要求对偶,也不要求散行,顺着内容的需要,构成奇偶错综的变化,可以从中推究,哪儿需要偶。

哪儿需要奇。

哪儿需要奇偶错综。

文章一开头就点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接下来讲为什么是错的,要是讲道理,怕秦王看不下去,所以列举具体事例,说明用客卿的好处。

来打动秦王。

既要举出事例,那么举得太少就没有力量,就得多举几个。

这样,讲穆公用客卿举了五个。

光举一个穆公,力量也不够,这样就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个国君用客卿。

举四个国君尽够了,再多了要使人厌。

这样举例,四个国君就构成两对了。

讲穆公用客,从四个地方求贤,这又构成两对。

这不是有意求对偶,要作出有力的论证,不能不这样。

可见用对偶,是适应文章内容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构成对偶的句子,有时又有变化。

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这两句是对偶。

下两句倘用同样写法,“东迎塞叔于宋,东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联用三个东字,太重复了,所以后两句不指明方向,在对偶中又有变化。

这样对偶,不要求字数相同,像“由余”是二字,“百里奚”是三字;“蹇叔”是二字,“不豹、公孙支”是两人五字。

在对偶中又有参差,这种对偶比较自然。

到后来,要求字数相同,就不够自然了。

比方有人用班固同司马迁相对,改称“马迁”就是。

这里“西取”四句两两相对。

但“普穆公求士”同“此五子者”以下几句不对,奇偶交错,也是自然形成的。

“孝公用商鞅之法"是奇,但同“事王用张仪之计”。

是隔者几句相对。

“移风易俗"。

句奇而意偶,这句内“移风”同“易俗"相对。

“民以股盛,国以富强"相对,“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相对。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又是奇句。

“西并巴蜀,北取上郡”相对,同“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舉之险,制膏腴之壤”,句奇而意偶,即“西并"“北取"“南取"“东据"在用意上相偶。

“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四句相偶。

在可以构成对偶的地方相对,在不宜相对的地方不对。

对偶的句子列举几个事例,显得有力;不对的句子,有助于说明事理。

奇偶配合,说理同举例结合,文章就显得很有力量。

2.设彩

设彩即敷彩,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称“随类赋彩",就是指根据不同类别的物象来运用色彩。

“赋彩”亦作“敷彩”。

即绘画中的着色。

着色不光用彩色,像墨色由于分别各种浓淡晕染,也分成各种彩色。

文章也这样,不光是用颜色的字是着色,就是不用颜色的字也可以着色,像画用墨色来分浓淡那样。

李斯《谏逐客书》中段,写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喜爱的服玩之物: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驶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段话里要是不用辞藻,文章就会显得贫乏而缺少动人的力量,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也不能在这段话里透露出来,这就说明设彩的重要。

《谏逐客书》运用了这样多的辞藻,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通过这段话的对比,指出秦王看重美女、宝物而看轻客卿,于是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运用辞藻同表达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里运用的辞藻,虽说有点夸张,但还是结合秦王宫生活来写的,因为秦王平时用的宝物和爱好的美女就是这样丰富的。

这里运用辞藻是自然的,并不做作,因而“设彩奇丽”。

在这段里也有颜色字,如“翠凤”的“翠”,“西蜀丹青”的“丹青”,只占极少数。

主要的“设彩奇丽”不靠用颜色字。

有的用著名的产地,如昆山玉、宛珠、阿缟,包括郑卫之女和赵女;有的靠名牌,如随和宝、太阿剑、纤离马、驮验马;有的是质量好,如翠凤旗、灵鼉鼓、犀象器。

通过这些珍宝,给人以琳琅满目、富丽珍奇的感觉,构成“设彩奇丽”“葩艳陆离”。

(节选自《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六、单元分析中关于《谏逐客书》《与妻书》的部分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疏,从“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之害,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

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就论证而言,文章既以例证、喻证来支撑观点,是为“立”,又用类比之法来指出逐客之谬,是为“破”,论辩有力,说理透辟;就结构而言,整体严谨有序,局部又不乏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就语言而言,辞藻华美,笔法灵活,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雄浑,潇洒奔放,带有明显的策士之风。

《与妻书》是烈土林觉民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的遗书。

信中对革命的忠诚与热忱、对妻子的深爱与不舍交织辉映,催人泪下;烈士舍弃挚爱与生命,为革命献身的生死抉择更是令人动容。

说明“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是作者写这封遗书的主要目的,书信围绕这一点反复倾诉,于恣肆流淌的情感表达中叙写往昔共同生活的回忆,论述个人幸福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以及革命需要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