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9822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卷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2020年同步练习卷

(1)

一、选择题:

 

1.“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D.颁布剪辫法令

 

2.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3.“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A.政治制度B.科学技术C.思想文化D.生活方式

 

4.《清史纪事本末》:

“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

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A.严复B.邓世昌C.梁启超D.康有为

 

5.“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

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

”这首歌谣描写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D.《辛丑条约》的影响

 

6.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7.献身变法,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的仁人志士是(    )

A.左宗棠B.谭嗣同C.黄兴D.宋教仁

 

8.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文天祥)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9.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四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C.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0.“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

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

”材料中的“两大政治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B.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D.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11.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影响力最大的报刊是()

A.《国闻报》B.《时务报》C.《直报》D.《申报》

 

12.有学者评述: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里“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指()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13.在百日维新期,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在教育方面主张()

A.训练新式军队B.鼓励私人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育人才

 

14.如图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5.下列历史现象,哪种排列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

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创办《民报》④创办《新青年》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16.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

D.

 

17.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下面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公车上书D.辛亥革命

 

18.如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容赴死的场景。

就义时他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此处的“贼”是指()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C.慈禧太后、八国联军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19.“左图右史”,图片是历史的珍贵记录。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影响是()

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D.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0.如图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

A.曾国藩、李鸿章B.左宗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D.光绪帝、谭嗣同

二、综合题

 

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

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二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

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

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三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于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材料中的“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

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

“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请据此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这一位皇帝是谁?

(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3)“皇太后”是指谁?

(4)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

”的是材料中哪一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3戊戌变法》2020年同步练习卷

(1)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材料“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可知,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措施有在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ACD三项都不是戊戌变法的内容。

2.

【答案】

A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其主要内容及影响。

【解答】

由材料“戊戍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即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

【答案】

A

【考点】

洋务运动的兴起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材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可知,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权制度,并领导参与了戊戌变法。

4.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清史纪事本末》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材料“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

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可知,材料中的“志士”指的是主张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ACD三项人物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5.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解答】

依据题干“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

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可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故A不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故B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洋务运动的背景,故C不符合题意。

《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故D不符台题意。

故选B。

6.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7.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谭嗣同的事迹。

【解答】

依据题干信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裁快哉!

”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中的这句话是维新派著名代表人物——谭嗣同,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杀害时说的。

故选B。

8.

【答案】

D

【考点】

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戚继光抗倭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解答】

据所学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描写的是岳飞的治军思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名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谭嗣同的名言。

9.

【答案】

B

【考点】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四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答】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因此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表述错误。

10.

【答案】

C

【考点】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

【解答】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

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

一个是由康有为领导的维新运动,另一个是由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故选C。

11.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

【解答】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天津的《国闻报》,上海的《时务报》影响最大。

12.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

【解答】

A项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意义;B项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结局惨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故B符合题意;C项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意义;D项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13.

【答案】

D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解答】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在教育方面主张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A是百日维新在军事方面的主张;B是百日维新在经济方面的主张;C是百日维新在政治方面的主张。

14.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诗歌片段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

【解答】

依据所学,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指的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又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5.

【答案】

A

【考点】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洋务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答】

依据所学,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的成果;创办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创办《民报》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的排列应该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16.

【答案】

C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本题以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考查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

【解答】

据所学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对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中国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了戊戌变法。

所以变能体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图片是C项。

17.

【答案】

B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

【解答】

依据所学,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持续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B符合题意。

故选B。

18.

【答案】

A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谭嗣同。

【解答】

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

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

因而题干中的“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19.

【答案】

D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知道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解答】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

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0.

【答案】

C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以历史人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运动。

【解答】

图中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据所学知,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一场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二、综合题

【答案】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方式: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变革社会制度(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或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考点】

洋务运动的兴起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分别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

【解答】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可知: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中国进行了百日维新。

它意义重大,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依据材料信息“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可知,“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材料中的“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变革社会制度。

【答案】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原因: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变化:

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救亡图存。

【考点】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近代的史实。

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和分析归纳能力。

【解答】

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可知,”新的救国之道”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根据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

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可知,中国人的国家模式的认同变化表现在由西方的模式到苏俄模式;这种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综合上述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是救亡图存。

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1911年,孙中山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

光绪帝。

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

谭嗣同。

【考点】

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解答】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

后来光绪帝支持变法。

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全面支持筹划变法的皇帝是光绪帝,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1898年开始实行,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所以材料中的皇太后指的是慈禧太后。

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顽固派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谭嗣同不肯逃亡,他说要为中国的变法做流血牺牲之第一人。

就义前的这首先表达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痛恨,以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唯有以牺牲自己为变法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