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9761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docx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学生姓名:

郭正文

学号:

0733305128

指导教师:

吉敏全

专业年级:

2007级

管理科学本科

所在学院和系:

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20日

答辩日期:

2011年6月13日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及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等形势的出现,国内外各部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

青海省作为一个资源性省份,产业布局的优化为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奠定基础,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出适合省情的产业布局建议。

以产业布局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分析青海省产业布局的现状,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现状,明确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突出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这是推进青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步伐。

用产业集群的集中度和分散度分析方法,分析青海省产业布局,得出相关结论,提出符合青海省省情的合理的产业布局建议。

【关键词】青海省,产业布局,产业选择,产业发展现状

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INDUSTRIALLAYOUTOFQINGHAIPROVINCE

ABSTRACT

Withtheglobalizationofeconomy,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andtheglobaleconomystructureadjustment,theemergenceofsuchsituationathomeandabroadoverthevariousdepartments,constantlyadj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Qinghaiprovinceisaresourcefulprovince,theoptimizationofindustriallayoutfo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qinghaiprovincialeconomicfoundation,rationalconfigurationofresources,accordingtoeconomicchangescreatesuitablefortheprovincialindustrylayoutproposal.

Industrylayoutrelatedresearchinqinghaiprovince,basedonthetheoryofanalysisofindustrylayout,basedonthestatusofthepresentsitua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intheprovince,madeclearthere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outstandingtodeveloptheirowndirectioncharacteristiceconomy,thisisthekeytopushqinghaieconomicdevelopmentpace.Useofindustryclusteranalysismethod,concentrationanddispersionofqinghaiprovince,itisconcludedthattheanalysisofindustrylayoutofqinghaiprovince,andputsforwardrelevantconclusionwithprovincialindustrylayoutofreasonablesuggestion.

【Keywords】QinghaiProvince,IndustrialLayout,Industryselection,Industry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TheLayoutOfTheStatusquo

 

目录

 

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2

1.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1.2研究思路及方法1

1.2.1研究思路1

1.2.2研究方法1

1.3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1

1.3.1本论文的创新点1

1.3.2本论文的不足之处2

2.产业布局相关理论综述3

2.1产业布局理论研究3

2.2国外相关研究理论3

2.3国内相关研究理论3

2.4产业布局的模式理论4

2.5产业布局的规律理论4

2.6产业布局的原则5

3.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8

3.1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构成8

3.1.1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8

3.2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9

3.2.1集中度分析10

3.2.2分散度分析13

3.3青海省三大产业布局现状分析14

3.3.1青海省农牧业布局现状分析14

3.3.2青海省工业布局现状分析14

3.3.3青海省第三产业的布局及其发展16

3.4结论17

3.5青海省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18

3.5.1生产影响因素18

3.5.2管理影响因素18

4.优化产业布局的政策建议20

结束语22

参考文献23

致谢24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与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等三大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加入WTO,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会加大,青海省一些产业部门也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在面对这种经济形势下,青海如何制定外向型产业政策,参与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适合青海实际的产业政策,突出自己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青海省经济如何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和人文环境独特,生态脆弱,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战略意义,但这同时也决定了其产业布局的特殊性.随着西部地区的逐渐开发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青藏铁路的开通,青海省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这一形势,科学地总结产业布局演进的历史特征及其机理,对指导青海省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1)简述现阶段研究青海省产业布局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参考青海省发展资料和青海省产业研究资料应用一定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说明研究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

(2)简要介绍现阶段青海省产业布局的现状.

(3)通过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方案,并对青海省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相关发展路径和建议.

1.2.2研究方法

本论文通过运用产业布局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3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3.1本论文的创新点

本论文从定量与定性的方面,分析青海省产业布局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三次产业在青海省的合理发展建议。

从产业布局结构与青海省本省的条件出发,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用一些定量的分析说明青海省产业的产业发展现状。

应用了大量最新的经济指标,分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建议。

1.3.2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及理论知识不足,对一些问题欠缺一定的理论思考和认识,在进行分析过程中难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等。

2.产业布局相关理论综述

2.1产业布局理论研究

产业布局的含义: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2.2国外相关研究理论

克里斯塔勒在《南德中心地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地理论认为最小生产成本并不能完全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成本最低也不完全意味着利润最大化,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影响越来越大。

廖什又考察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区位分析也由生产扩展到市场,并且从单个厂商扩展到整个产业。

屠能(Thunen,1826)可能是最早将区位引入产业布局经济学框架的先驱者之一。

他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土地是完全可分的,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在事先存在的中心市场进行。

这样,屠能就推断出了一个产业沿中心市场环形分布的生产布局。

方可.《欧美城市更新的发展与演变.城市问题》,1999出版一书中“国内外大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经验和教训”章节中研究到以此西方各国制定了详细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调整的政策,以社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只重视物质的表面,认为物质环境的改善只是内城改造的一个方面,而是把内城的更新主要目标确定于努力于经济方面,调整内城的产业布局,促进内城社会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提高内城环境的吸引力。

2.3国内相关研究理论

金其铭等著的《人文地理概论》在第四章“经济地理学基础”中专门列出了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但在论述产业分布的规律时,却从社会制度入手分成了“制约几个社会制度的产业分布规律”、“资本主义产业分布规律”。

“社会主义产业分布规律”等几个问题,认为“很难找到在各个社会形态下普遍适用的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

李小建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入手、认真研究了企业区位及其空间组织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全球化等问题,系统的阐述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却没有专门总结产业(生产)布局的规律

杨万钟等人编写的《经济地理学导论》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具有较大影响,该教材设有阐述产业布局的规律,却用了近3000字通过分析产业布局的模式总结出了产业布局从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的产业布局的一般演变规律

朱高峰在院士科普书系《产业大观》一书中提到中国产业以及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指导下,产业向以下信息产业发展,当代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

2.4产业布局的模式理论

一般认为产业布局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均质模式、极核模式(增长板模式)、点轴(线)模式和网络模式。

(1)均质模式

在前工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动对象,产业布局以分散为主,表现为地区差异不明显的均质模式。

(2)极点模式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技术基础薄弱,交通通信设施落后,市场发育迟缓,这是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共同特征。

要促进这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是选择一、两个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的增长极或增长点。

通过增长极(点)的迅速增长及其产生的较大地区乘数作用,从而促进和带动周围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在5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3)点轴模式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点状开发后,地区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交通通信网络初步建成,而人口和制造业等经济活动迅速向一些城镇地区的集中,形成了启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

因此,要促进这类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择好重点开发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式开发模式。

这就是所谓的点轴开发模式,其最初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的。

(4)网络模式

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

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城镇;二是“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三是“网络”,即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

网络式开发,就是强化并延伸已有的点轴系统。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同时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这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开发模式,它标志着区域经济开始走向成熟阶段。

2.5产业布局的规律理论

所谓“规律”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

产业布局是生产的空间形式,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产业布局之间的内在规律是什么?

从空间上来说,这个规律应该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这个规律是通用的。

产业布局存在着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向,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交换比较少,主要产业部门为农业和手工业,这时候的产业布局以分散为主。

但也不可否认产业布局同时存在集中的趋势。

“城市产业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裴家常,1992),说明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产业布局存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这一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大生产已广泛地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交换越来越多,产业部门间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燃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消耗,减少运输成本,充分利用公用设施,寻找最大消费市场,产业布局越来越倾向于集中布局。

这时候产业布局以集中为主,以分散为辅,大多布局在交通方便和有相当工业基础的大中城市。

但是,如果产业过度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就会使原来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减弱甚至趋向消失,出现城市地价昂贵、用水不足、原料、燃料供应困难、交通阻塞、生态环境恶化、公害严重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布局在集中的同时也出现了分散的趋向。

技术的发展—现代高速运输网的发展,超大型远洋巨轮的出现,超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的进步,现代通信网的发展等都为产业布局的分散趋向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时候的产业布局,在集中的同时又出现分散的趋向,当然,分散的趋向并不会消除集中的优势。

相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种分散又会逐步形成新的集中,形成连绵不断的城市群(带)。

2.6产业布局的原则

(1)全局原则

产业布局应该以一个国家的地域为界限,因为它是国家干预本国经济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涉及领土问题,因此必须以国家的领土主权为基础,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在别国的领土上进行自己的产业布局的。

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使产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国家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而不是局部地区利益的最优,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

一方面,国家必须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确定各地区的专业化方向,明确各地区在全国经济的角色和地位;另一方面,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确定若干重点发展的地区。

在此全国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再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安排好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而不能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一味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分工协作、田地制宜原则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必须在广阔地域上进行分工和协作。

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专门化的产业部门,形成规模优势。

当然,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在重点布局专门化生产部门的基础上,还要围绕专门化生产部门布局一些相关的辅助性产业部门和生活配套服务部门,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化生产部门的良好运行。

随着部门分工的深化,地区生产专门化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协作自然也就越发重要,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协作条件。

我国“三线”建设时就把一些企业布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致使企业间协作困难,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

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因此不同地域适合不同产业的发展,在确定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时,应该从地区区情出发,根据地区的综合具体条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发展地区优势产业。

如在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地区,应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应优先发展采掘和矿产加工业;在地势乎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应加强水利建设,应优先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此等等。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产业的空间发展过程总是先在某一地域聚集,然后再向其他地域扩散。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集中发展的极核发展形态;在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全面发展形态。

一个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该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

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时,其产业布局应该考虑优先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杜会条件优势的地区;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任何时候效率和协调都是产业布局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一个国家整体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只不过在不同时期重点确“所不同而已。

在优先发展某些优势地区时,必须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不要使贫困差距过大而引发过多的社会经济问题。

但是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规律,因此在重点发展落后地区时,也要保持发达地区的继续稳定发展,使其产业结构向更高的层次升级,而不要追求地区间发展的绝对平衡。

(4)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其中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可避免地要从自然攫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向自然界排放废物,从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虽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其所受的损害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就无法自我恢复。

另外人工对自然生态进行恢复所耗费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可能远远大于人类生产所获得的收益。

所以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

要注意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殖,注意发展相关的环保产业,等等。

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就经历过先破坏后治理的过程,现在人类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用再走弯路。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就比较注重环境保护问题,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等措施。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上面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的产业布局原则。

而从国家大局出发,首先所要考虑的是政治和国防安全因素。

产业布局中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高于经济原则的最高原则。

例如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都比较差,不适合许多产业的发展,但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以及边境的国防安全,国家每年依然对这些地区进行大量的援助,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

 

3.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3.1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构成

3.1.1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青海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农牧业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包括冶金、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等多门类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交通邮电等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青海省闭塞的局面,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从纵向上看,在短短的六十多年中,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76.3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9.8%。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57.8%和37.6%,与2008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1.7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3.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0.4:

54.7:

34.9转变为2009年的9.9:

53.3:

36.8。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454元,增长9.6%。

图3-1青海省产业构成及所占比重

注:

图中产业名称前面的代号表示所属产业,后面的数表示该产业所占的比重.

3.2青海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青海省除东南部湟水谷地承海洋性气候余泽外,其余均为干燥寒冷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荒漠、沼泽、冰川广布,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适宜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的地方并不多。

这既是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构筑省域产业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日益向广和深度推进,青海审时度势,青海省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区域实际出发,将青海划分为五大经济功能区域:

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西宁城市经济功能区,东部湟水流域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城镇相对密集区为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西部柴达木盆地是主要的资源开发区为海西工矿经济功能区,南部则为具有全国意义的青南牧业经济功能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环湖农牧经济功能区。

表3-2青海省经济功能区一览表表

西宁城市经济功能区

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

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

同仁县、尖扎县、门源县、贵德县、民和县、乐都县、互助县、平安县、化隆县、循化县

海西工矿经济功能区

茫崖、大柴旦、冷湖、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

环湖农牧经济功能区

祁连县、海晏县、刚察县、贵南县、共和县、天峻县、兴海县、同德县

青南牧业经济功能区

囊谦县、曲麻莱县、玉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玛沁县、班玛县、河南县、泽库县

为了更好的描述经济功能区内的产业布局现状,通过产业在经济功能区内的集中程度和分散程度来说明。

3.2.1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指数是表明产业在区域内集中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C=(1-H/T)*100

式中:

C为集中程度指数,T为全区总人口,H为占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区域人口,集中度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

一般来说:

C≦50为相当分散;

50﹤C≦70为分布比较平衡

70﹤C≦90为相当集中

90﹤C为高度集中

西宁城市经济功能区

表3-3西宁城市经济功能区的经济基本情况

西宁城市经济功能区

区域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年末总人口(万人)

城北区

1034612

21.2

城西区

942776

20.7

城东区

850556

24.1

城中区

721491

22.9

湟中县

676297

46.2

大通县

633994

44.9

湟源县

145784

13.8

合计

5005510

193.8

C=53.78

从图3-2中可以发现,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在西宁市而次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宁市周边地区,特别是湟源经济较为不发达。

计算结果表明整个区域产业布局总体上呈现较低层次的均衡状态。

(2)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

表3-4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的经济基本情况

东部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