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9950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第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教学内容

俄国十月革命

 

执教

知识与

技能

1.培养学生的比较、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分析历史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

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单元与课之间的关系

其次,通过讲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充分感知这段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展的的进程,让学生认识到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教学

重点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

难点

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教具

准备

板书

设计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二、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结果:

推翻沙皇统治,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

作业

设计

1.练一练

2.练习册

教学

反思

1、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

《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

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

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

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

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

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

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教学内容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执教

知识与

技能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苏联的成立

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4.成就和问题、宪法、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

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背景。

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革命领袖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

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

难点

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

教具

准备

板书

设计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

(1)政策调整

(2)建立苏联(1922年)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建设

(2)政治生活

作业

设计

1.练一练

2.练习册

教学

反思

1、过渡时期:

(1)政策调整

调整: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

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

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

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建设

政策方针:

生产力——十四大要求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关系——十五大要求实现农业集体化

实施成果:

生产力——建立了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了支配地位

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订新宪法:

内容——国体;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分配原则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标志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体制: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个人崇拜:

原因——体制弊端、农民意识

后果——大清洗运动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教学内容

战后的“新秩序”

执教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参加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2.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理解和认识国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提出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战争结束后会干什么的问题,引入新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对凡尔赛体系的性质、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学

重点

《凡尔赛和约》及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教学

难点

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作用的分析与评价

教具

准备

板书

设计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1)对德《凡尔赛和约》

(2)凡尔赛体系影响

二、国际联盟

作业

设计

练习册

教学

反思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各国意图

美:

夺取霸权;英:

维持霸权;法:

重树霸权;

意:

扩大领土;日:

称霸亚太

(3)巴黎和约:

对德《凡尔赛和约》:

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4)凡尔赛体系

含义:

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

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国际联盟

由来:

十四点建议、盟约列入和约

成立:

1920年初;日内瓦;《国际联盟盟约》

宗旨:

保证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实质: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教学内容

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执教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实质

2、理解所谓“新秩序”的内涵

3、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的作用

过程与

方法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作用的正确认识;

2.通过了解中国在两次会议上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教学

重点

《九国公约》及其评价

教学

难点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作用的分析与评价

教具

准备

板书

设计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

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

(2)含义:

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影响:

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作业

设计

练习册

教学

反思

一、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

(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

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

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

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

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

提问:

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

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

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

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

(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

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教学内容

“繁荣”及其崩溃

执教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

2.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过程与

方法

1.从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2.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其表现;

3.大危机特点及人民的痛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危机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克服的根源的认识

教学

重点

经济大危机及其特点

教学

难点

课文中大量的经济名词和概念

教具

准备

板书

设计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

(2)表现:

(3)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