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9158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精品教育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八)(人民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8分,第Ⅱ卷为材料问答题,共42分。

第Ⅰ卷

本卷为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土地私有制D.公有制

2.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

3.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

“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

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商品制作精良

③注重商业经营信誉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体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5.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延和殿廷辩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著名的争辩。

司马光认为:

“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民,将焉取之?

果如所言,武帝未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

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

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他主张

A.商人应以市场化的方式获取利益

B.防止社会阶层内部贫富分化是经济改革的重点

C.国家应减弱在经济中的垄断地位

D.经济改革应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6.1913年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说:

“赛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

…….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

张赛提出“棉铁主义”的目的是()。

①挽救民族危机②振兴民族产业③建立完整工业体系④抢占国际市场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7.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D.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8.下列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言论中,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是

A.“炼铁何难复炼钢,赶英超美可作狂。

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

D.“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

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

”这

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10.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表明当时我国()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11.针对英国摄影师汤姆森的《中国和中国人照片集》,英国摄影史杰夫里评论说:

“实际上,他的书并不是公正无私的调查,它倒更像是一本为了商人和殖民者的使用而设计的说明书。

在沿着长江旅行的时候,他一直留意着轮船的路线和殖民地的位置。

”中国也有专家认为汤姆森是在通过镜头“用英国社会的眼光解读中国、评价中国、判断中国”。

由此可见

A.汤姆森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照片是不真实的

B.部分照片史料属于摄影师有选择的历史现场

C.利用西方摄影师的照片研究历史是不可取的

D.近代西方摄影师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都有偏见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描述某个时期城市生活时写道:

“好莱坞的电影受到了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

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服、解放服或叫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结果B.建国初期社会物质财富较匮乏

C.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D.“冷战”背景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13、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

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

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

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4.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1874年5月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为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止,连续三年多报道轰动朝野的“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材料中《申报》的作用表现()

A.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B.客观记录了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C.发挥了舆论导向推动事件进展D.影响清政府对事件的有效处置

15.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可可、玉米、马铃薯等;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状做生意。

这一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14—15世纪B.15—16世纪C.17—18世纪D.18世纪中期

16.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说:

“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从材料中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②商路不畅引发商业危机 ③传播基督教 ④扩张的方向是南非

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有人说19世纪初的英国,“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B.责任内阁制的确立C.1832年议会改革D.等级观念已经消失

18.《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

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材料反映了()。

A.机器是新的纪律的制定者B.工人不再是生产的主导者

C.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D.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19.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

这里的“它”是指()。

A.飞梭B.改良蒸汽机C.火车机车D.汽轮

20.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20世纪5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

C.美国经济受到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21.《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22.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2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

“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

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

”克林顿这里所说的“那种福利”

制度

A.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B.与罗斯福新政密切相关

C.是亚当·斯密思想的实践D.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24.前苏联有一段流行的笑话:

列宁时代像是走隧道里,周围一片黑暗,只是在前面有光;在斯大林时代,像是在汽车里,一人领路,一半人在上坐着,另一半人在上颠簸;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像在参观团里一样,一个人表演,其他人在笑;勃列日涅夫时代像看电影一样,大家都等着散场。

对此笑话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B.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时期政策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D.勃列日涅夫时期预示着国家的解体

25.右图是出自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有关中、苏两国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产量比较图。

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国农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B.“左”倾错误增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D.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经济改革思想

26.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

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一目了然。

对如图所示苏联漫画(漫画中美国人用美元和大捧的手段。

摧残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解读正确的是()

A.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自身宣传目的,不具有史料价值

D.马歇尔计划有效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27、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

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28.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同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D.模式4一欧洲联盟

2

9.以下标志属于全球性经济组织的是

第Ⅱ卷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从1545年到1800年,欧洲从美洲大陆获得了大约13.7万吨白银,从美洲和非洲获得了2019多吨的黄金,使欧洲大陆的货币储蓄量增加5倍之多。

……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

——《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6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说一千文左右波动。

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

鸦片战争后,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XX百科《银贵钱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经济现象相关的重大事件,(4分)并分析产生的经济影响。

(6分)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1.(26分)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

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

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

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

……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

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

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

——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

材料三:

图9:

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起到的政治作用

——郭良《2019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说明:

该报告于2019.7.7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

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10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6分)

(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10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C

B

D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B

B

A

A

B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答案

D

B

B

D

D

A

C

C

B

30.

(1)事件:

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和扩张。

(4分)

影响:

在欧洲引起“价格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刺激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6分)

(2)原因:

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分)

31.

(1)情况:

从报刊创办者看,经历了从在华传教士兴办到国人参与创办的过程;从报刊内容看,先是以基督教思想和西方自然、社会科学为主,到19世纪末出现宣扬维新变法和民主思想的高潮;从影响看,早期报刊主要有利于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到19世纪进一步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原因:

通俗性报刊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休闲娱乐,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它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分门别类,方便了读者按兴趣购买。

(2)法国人和英国人。

原因:

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和政府对电视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科技上,对外开放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中国自身科学技术的进步。

(3)特点:

拥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信息传播更及时,速度更快;具有互动性,不易受到控制。

作用: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改进工作,服务于人民;有利于民意的表达,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促进民众的参政议政(民主)意识的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