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9132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docx

高中语文高三专项训练第二轮专题训练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高三语文复习专项训练

语文学科

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专题精讲

一、命题特点

(一)选材、

一般是选自经典史籍中的传记类文段,也有少数选取相互关联的两个文段,2004年还出现了非纪传体传记性质的文段。

因此,在复习中要以人物传记类材料为主,同时兼顾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小品等。

(二)题型

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

(三)设题

一般在Ⅰ卷设四个客观题,共12分,分别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段信息的筛选(主人公的品行、性格等)、对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Ⅱ卷设主观题一道,8分,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二、专、考查内容

(一)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

1.考查范围

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和通假字等。

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查的重点。

2.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和技巧

(1)辨析词性推断;

(2)运用联想推断;

(3)根据语法位置推断;

(4)根据语言结构推断;

(5)根据句间的逻辑关系推断。

(二)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

1.考查范围

(1)《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得无、否则、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乃等。

(3)注意几个兼词:

焉—于之;诸—之于;盍—何不;叵—不可。

2.命题特点

(1)考查“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

(2)选择题的选项分别由出自文段的四句话和出自课文中的四句话组成;

(3)不回避已考过的虚词,其中“以”、“其”“之”等虚词考查的频率最高。

3.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1)词性界定法;

(2)语境推断法;(3)语法切入法;

(4)标志识别法;(5)语气揣摩法;(6)结构分析法。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

文言句式在考纲中暂未列入必考内容,故没有直接考查,但在句子翻译中有所渗透,应稍加关注。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

1.设题特点

(1)一般与客观题用同一材料。

(2)翻译的字数在40左右,设置翻译两句、三句或一段。

2.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翻译要求

(1)信:

译文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字词对应,一一比照原文不走样。

(2)达:

译文要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行文通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

译文要文句流畅,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富有文采,符合现代文的基本要求。

4.翻译方法

(1)留: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保留,不必翻译。

(2)对:

将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3)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

(4)补:

补充译出原句中省略了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

(5)删:

对那些无法对译,删后又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6)调: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五)分析综合(C)

1.考查内容

(1)筛选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考查形式

客观题,答案四选一。

3.解题要点

(1)参透题干,明确要求。

(2)整体把握,理清要素。

具体要明确如下几点:

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关系、什么态度、什么评价等。

(3)明确指向,分析信息。

(4)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命题常用的干扰方式有:

正误相杂、强加因果、夸大事实、张冠李戴、时空错位、偷换概念、跳离限制、行为与结果混淆等。

三、解题步骤与方法

(一)泛读

浏览文段,明确大意,着重弄清:

(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

(3)这个人物做了哪几件事?

(4)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5)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

(6)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

(7)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如何?

(二)审题

抓住关键词(如“正确的一项”、“不正确”、“直接表现”、“全都”等),明确问题的指向。

(三)精读

对照题设指向,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会文言词语的含义、用法,文中内容要点、观点、态度等。

(四)重读

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把握文意,对前面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它是一个深入理解、复核验收的过程。

(五)解题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还可借助如下方法提高答案正确率:

①运用比较法;②运用排除法;③利用好出题人所给的信息(注释、题干、选项等)。

★对话高考

【例l】(200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5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

对仗①,问宰相曰:

“谁堪雍州者?

”元忠对曰: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太后曰:

“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

昌期何如?

”诸相皆曰:

“陛下得人矣。

”元忠独曰:

“昌期不堪。

”太后问其故。

元忠曰: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廊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

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太后默然而止。

元忠又尝面奏:

“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太后不悦。

由是诸张深怨之。

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

“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

”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征元忠。

说许之。

太后召说。

说将之。

凤阁舍人南和宋臻谓说曰:

“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若事有不测,绿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

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

元忠惧,谓说曰:

“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

”说叱之曰:

“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

说曰:

“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

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

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

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

”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一一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

当廷奏事。

②廊:

从前。

③承乏:

充任(谦辞)。

④戬:

高戬,时任司礼丞。

⑤台衡:

指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

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

革除。

C。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

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

催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中的“暴乱”是“残暴,胡作非为”的意思;B中的“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C中的“闲”通“娴”,是“娴熟、熟习”的意思。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欲以为雍州长史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

A中前句“以为”是“以(之)为”,是两个词,意为“让(他)担任”;后句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B中的“且”都是副词,分别是“将要”(表时态)和“尚且”(表递进)的意思。

C中的“乃”都表示承接,意义为“就”。

D中前面的“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后面的“也”是语气词,表停顿。

答案C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①②④全都是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言行表现。

③是太后的行为,⑤是宋臻劝说张说的话,⑥是张说反驳魏元忠的话。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璨劝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琛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思加害元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概括。

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同意在“廷辨”时证实张昌宗对魏元忠的陷害之语,并没有参加对魏元忠的陷害。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

(3)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1)中的“无以易”译为“没有能替代”;

(2)(3)中要分别补上“免”“致”的宾语中心词“祸”。

答案

(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例2】(200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侏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呜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

北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

B项中的“和”的意思是“跟着唱、随着唱”。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中的“以”都是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用”。

B项前面的“其”是代词,可译为“它”;后面的“其”是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c中前面的“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后面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D中前面的“于”是介词,表引出地点,可译为“在”;后面的“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对古今词语的含义的辨析能力。

A项中的“明年”在这里是“第二年”的意思,与今天的“明年”不同。

B项中的“适当”是两个词,可译为“正好对着”。

c项中的“同日而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即“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D项中的“南面”是“面南”之意,可译为“面向南”,“南面之君”就是指“君王”,和今天表示方位的“南面”不同。

答案C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解析此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重点、概括中心意思。

前三项正确,D项中“意境悠远,余韵绵长”的说法不当,应该是点名题旨,直抒胸臆。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履白石。

译文:

答案

(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睬着白石头。

 

★专题活练六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

乾道五年举进士,授富阳主簿。

为绍兴府司理,犴狱必亲临,端默以听,使自吐露。

越陪都,台府鼎立,简中平无颇,惟理之从。

一府吏触怒帅,令鞫之,简白无罪,命鞫平日。

简曰:

“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罪,必植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

”帅大怒,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

常平使者朱熹荐之。

先是,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自尹张钧!

宜因凶岁戒不虞。

乃令简督三将兵,接以恩信,出诸葛亮正兵法肄习之,军政大修,众大和悦。

改知嵊县。

丁外艰,服除,知乐平县,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

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

由是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

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

二少年大帅县民随出境外,呼曰“杨父”。

转对,极言经国之要,弭灾厉、消祸变之道,北境传诵,为之涕泣。

诏以旱蝗求直言,简上封事,言旱蝗根本,近在人心。

寓官置民田负其直,简追其隶之而偿所负。

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

简在郡廉俭自将,奉养菲薄,常曰:

“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

”闯巷雍睦无忿争声,民爱之如父母,咸画象事之。

金人大饥,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

边吏临淮水射之。

筒戚然曰: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

薄海内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靳斗升粟而迎杀之,蕲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哉?

”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

卒,赠正奉大夫。

(选自《宋史·杨简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属差:

被派遣

B.宜因凶岁戒不虞凶:

饥荒

C.寓官置民田负其直负:

亏欠

D.薄海内外薄:

通“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端默以听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乃令简督三将兵

乃下令

C.北境传诵,为之涕泣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宜因凶岁戒不虞

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简做法“得人心”的一组是()

①白尹张钧,宜因凶岁戒不虞

②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

③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

④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

⑤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

⑥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简任绍兴府司理时,亲临监狱,审讯犯人。

即使犯人不开口,杨简也能断定他们的罪行。

B.杨简做乐平县县令时兴办学校,教化百姓,乐平县被治理得路不拾遗,杨简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C.杨简在百官轮次奏对时,讲述的治国的关键、消灾的方法,连金国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

D.杨简认为应该从安抚人心的角度出发,对来投靠的金人不应该阻止,更不应该杀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尹张构,宜因凶岁戒不虞。

译文:

(2)寓宫置民田负其直,简追其隶责之而偿所负。

译文:

(3)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

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

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

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

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

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京城陷,子鉴命脱桎梏,厚遏之,令掌书记。

或谏奂曰:

“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

”奂曰:

“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

”寻遭母忧,哀毁过礼。

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

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

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

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

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

天嘉四年,重除御史中丞,寻为五兵尚书,常侍、中正如故。

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尝谓奂等曰:

“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义,四海事重,宜须长君。

朕欲近则晋成,远隆殷法,卿等须遵此意。

”奂乃流涕款欷而对曰:

“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为周旦,阿衡宰辅,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

”世祖曰:

“古之遗直,复见于卿”。

天康元年,仍用奂为太子詹事。

世祖崩,高宗即位。

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奂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臣光曰:

“夫臣之事君,宜将顺其美,正救其恶。

孔奂在陈,处腹心之重任,决礼义之大计,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

以为诚邪,则当请明下诏书,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无楚灵之恶。

不然,谓太子嫡嗣,不可动摇,欲保附而安全之,则当尽忠竭节,以死继之,如晋之荀息,赵之肥义。

奈何于君之存,则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没,则权臣移国而不能救,嗣主失位面不能死!

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

”(《资治通鉴·陈记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除:

授职

B.时世祖不豫豫:

预先

C.征为御史中丞征:

征召

D.高宗嘉之嘉:

赞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寻遭母忧,哀毁过礼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唯以单舟公临郡

皆以美于徐公

奂乃流涕欺欷而对日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而世祖谓之遗直

不敢言而敢怒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奂之所以能射策高第,是因为他非常好学,经史诸子百家没有不通读过。

B.京城被侯景攻陷后,朝廷士大夫都被关押起来而侯子鉴却命令把孔奂的脚镣手铐去掉,给他好待遇,命他主管文书工作。

当有人劝说孔奂时,孔奂却说:

“我的生命存在,即使不能为大义而死,但又怎么可以献媚讨好凶恶不善的人,以求得保全自己?

”可见孔奂恩将仇报。

C.孔奂深晓治国的纲领要旨,每次陈述上奏,皇上没有一次不称好的,朝廷百司所积压或难解决的事,都托请他决断,可见皇上对他信任有加。

D.世祖开明,但对孔奂过于信任;孔奂秉性耿介,言听计从,有曲意逢迎之嫌。

9.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人臣侍奉国君应一分为二,既顺从国君的优点,又匡正国君的不足。

B.借用孔奂之举,强调作为人臣应言听计从,是非分明。

C.强调孔奂曲意逢迎,不能尽节的一面,指出孔奂的奸谀狡诈。

D.启示后世君主,治国时应注意从孔奂的不能从一而终吸取经验教训。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遗直,复见于卿。

译文:

(2)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

译文:

(3)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

译文: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

“公瑾雄列.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1)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

此二快也。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2)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①也。

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子敬答孤书云:

‘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

’(3)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

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仗威东复,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②,禽关羽,其最妙者。

(4)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①邓禹:

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为刘秀创业立有大功。

②郝普:

零陵太守,刘备的下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

乘汉相之资

独与迈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可以次于公瑾

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常以比方邓禹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鲁肃的“长”和“短”的一组是()

公瑾雄列,胆略蒹人

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

及大略帝王之业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